化学实验课的六步教学法—以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2

化学实验课的六步教学法—以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

孙瑜

陕西省 西安市第三十四中 学 710024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堂高效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根本准则。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厌学、课堂违规等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导致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课堂低效。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和推进,新课程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只有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取之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正成为所有教师和学生的迫切需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要求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的思维一个充分广阔的发挥空间,教会学生真正做到“内心乐学,行动勤学,组内共学,全班会学”的良好探究协作学习局面。在此局面下,课堂效率自然提高。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出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局面呢?本文以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进行阐述。

氧气是初中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三大气体之一,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最基本的气体制取方法。本节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氧气的性质后,首次利用大量仪器进行气体制取的课程,也是今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制取实验和变形实验的基础,可挖掘价值大,是对实验仪器使用、氧气性质等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全面考验与提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契机。课程内容上的探究性与实用性体现了新课改中对课程内容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基于此,一个设计巧妙的课堂教学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最终学以致用,使课堂效率大幅提高。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本节课主要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仅仅是听众、观众,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其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教学当然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颠覆了传统课堂的固有模式,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知识,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真正形成一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思维跳跃,激情四射”的新时期高效课堂。基于此,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设疑、实验探究、小组协作与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1)谜语设疑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回顾理论提供思路——启迪学生化学思维

(3)交流讨论设计方案——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4)小组协作动手操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5)组际展示总结升华——增强学生自我效能

(6)课后探索拓宽视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会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能进入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因此,环节(1)通过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设疑,一方面,可引发学生对氧气性质的思考和灵活应用,另一方面,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下一步的理论回顾做好铺垫。

环节(2)中,设置解决以下问题:①自然界中的氧气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变化?②实验室若需要少量较纯氧气,能否采用相同的方法?为什么?③实验室制备氧气时,反应物中应含有什么元素?为什么?④制备氧气时的仪器选择与反应物和反应条件有关系吗?若有,是什么关系?⑤用集气瓶收集氧气时,要考虑氧气的什么性质?⑥如何检验收集到的气体为氧气?这些问题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充分利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调动其积极性,发掘其潜能。不但回顾了基本理论,为学生下一步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思路,又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化学思维。

环节(3)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小组交流讨论确定反应物,并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虽然并未向学生直接指明反应原理,但有了环节(2)的理论引导,学生选出反应物高锰酸钾和其他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案的难度已有所降低,是一个将已有知识内化为行动的探究过程。

环节(4)中,学生先观看实验视频再动手操作。这样设计的原因也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实际。因为学生此前并未真正接触过用一系列的仪器进行气体制备实验,仅仅是碎片化的仪器操作知识。先观摩后操作,使学生有了眼、耳的感官认识后,可帮其克服恐惧心理,并可使其操作更加规范,有益于实验的顺利完成,增强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和信心。

环节(5)中,各小组展示并检验制取的气体,同时,归纳出制取氧气的7个操作步骤。另外,针对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升华出本实验的反应原理和注意事项。本环节中,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身心愉快,思维活跃,在获取成功喜悦的同时大大增强自我效能感。

环节(6)中,安排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和网站,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他原理,并设计出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这样可将实验探究由课上延伸到课下,做到“课虽止而思未停”,有效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高效课堂应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本课的六个教学环节,本着铺垫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以兴趣理论为出发点,以操作实践为着力点,以思维素养为目标,在知识体系的建构、实验设计与操作、问题分析与解决等方面选择了最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和规律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自我效能感增强,营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了课堂上最美的风景——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吴长东. 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J]. 考试周刊, 2010, (55).

[2] 田莲, 郭成, 江洪. 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7, 21(1).

[3] 郑树彬. 高效课堂应做到"四实"[J]. 天津教育, 2008, (05).

[4] 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 现代教育, 201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