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德育内容的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德育内容的建议

方绿珍 1 吴靖迪 2

1.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 2. 云霄县教育局

【摘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系的背景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在小学科学课程渗透德育内容的实践中,存在教师开发德育内容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淡化德育的作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仅限于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激发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德育内容的开发,充分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构建小学科学课堂德育教育体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立德树人;德育因素;教学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7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1中,明确提出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育人,突出实效。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但现如今,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呈现形式陈旧,范围局限,效果不佳等现象。笔者旨在从实践出发,探讨以上现象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

  1. 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群体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影响教师挖掘德育内容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科学这门学科由于课程难度较小,课时少,考试频率低甚至不考试,而且在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一般不担任班集体领导者也就是班主任这一职务,所以在学生的心目中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一般低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学生投入科学课程的精力较少,对待科学教师不够敬畏,态度疏远。在科学课堂上多数学生注意集中度低于语数学科课堂。

学生对科学课堂消极的态度影响了教师对于课程创新和开发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和课程内容投入程度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减弱,不相信自己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影响学生,对课程研究和挖掘的态度较为消极。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可挖掘的德育教学内容是十分复杂和多元的。首先,来自于多个学科和不同的活动场景。其次,科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课程的具体要求选择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小学科学课堂中德育内容的发掘需要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有充足的积极性,不断发掘科学课程的德育内容,但学生对于科学课程学习不够重视而影响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热情,结果多数教师倾向于传统的、浅显的,或者照搬他人已经开发过的科学德育内容,忽视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德育内容陈旧,学生内化德育内容的效果一般。

  1. 小学科学课时量与内容丰富的课程内容的不匹配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是一门典型的科学性课程,不但包含了生物、化学、地理、物理等分科课程的基础内容,还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等小学课程联系紧密,课程内容涵盖多个方面。理论上科学教师需要充足的课堂时长,才能展现更为完整的科学课程元素。

但是实际上小学科学的课时量是较为缺乏的,按照福建省颁布的课程计划,小学科学课程每周的课时数一般只有三节,在校内各项活动的冲突中又减少了一些。在很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小学科学课程由于师资匮乏,学科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学科地位较低等原因无法足额开展。

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小学科学课时量的矛盾,使教师需要在科学教育内容中进行选择,德育内容的地位进一步降低。近些年来,小学科学这一课程加入了许多地区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这就导致科学教师需要迎合应试的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分配给基础科学知识,德育教学所能得到的时间进一步下降。

  1. 评价机制中过分强调基础科学知识,淡化了科学课程的德育作用

前文提到,近些年来许多地区的小学将科学课程加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质量抽测行列中,科学课程的考试频率增高。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指标。但是纵观多地科学试卷的考核内容,对小学生科学态度、在科学活动中合作意识的考察是十分缺乏的,有些地区甚至所有的考核内容都是科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评价模式下,学生的成绩是许多小学教师业务水平的直接体现形式,也是教师考核的重要参考项。教师为了在教师考核中得到更高的成绩,淡化科学课程的德育内容就成为了必然选择。

  1. 小学科学德育教学的情境局限于传统课堂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同时也是长期反复的过程。这两项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体现之一是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验,在探究和实验考查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和探究精神是评判学生合作的重要形式。另外,德育是长期反复的过程要求小学科学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情境,需要学生在多样化的场景中体验科学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内容。但在多数学校,学生的合作探究实验活动和多场景的实践活动难以保证,如生命科学领域中种植物、饲养小动物的活动无法得到深入的开展,也得不到现场观察的机会,使得小学科学德育教学的情境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不是硬件的客观因素,而是教师的主观因素。小学科学的合作探究和多场景的教学活动可以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如师资较差的农村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农田,也可以引导学生做磁铁吸铁屑等廉价的实验,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相互合作探究问题,依旧可以产生很好的德育效果。

教师的主观因素才是教学情境局限于传统课堂的重要因素,组织合作科学探究或离开传统课堂的实践活动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还需要担心集体活动的安全问题,同时这些活动在教师评价标准中的重要性不如让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德育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几乎成了必然。

  1. 小学科学课程渗透德育内容的具体建议

  1. 改革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挖掘科学课程中德育因素的动力。

前文提到,科学课程不受学生重视,考核中缺乏对德育内容的考察。因此,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程想要激发教师挖掘德育因素的动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小学科学课程必须保持一定的考试频率,并保证科学考试有合适的难度和区分度,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让教师更加相信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愿意参与到德育内容的开发中,更新科学课程中的德育教学内容。

第二点,小学科学课程的考核应该给予科学态度与科学探究相关的课程合适的比例,设置诸如你在实验中充当什么角色等问题,避免将考试内容局限在基础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和探究的动力,也促使教师必须开展实验、探究和合作课程,让德育内容的渗透方式更加多样化。

  1.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活动和交往中渗透德育内容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2,科学课程的德育教学与渗透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情境的创设中,增强德育渗透的效果。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合作与讨论。例如在合作实验中,教师在完成示范过程后,应该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开展实验过程,教师作为支架,及时地给予学生引导,实验结束后应该交流实验的感受。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受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1. 注重与其他学科内容的整合

德育过程是协调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其中也包括协调各个学科的影响。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与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联系紧密。科学课程的地位一直低于小学语文和数学课程,多数学生对科学课程的掌握和理解在低于上述两门学科。

因此,小学科学的德育渗透需要与小学其他学科特别是语文数学学科相结合。以语文学科为例,按照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要求3,中年级的学生基本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体验作者的情感,与其他同学交流阅读感受。小学课程与语文课程的结合,可以采用读科学家的故事、科普说明文等不同的方式,不断扩展科学课程德育的范围和方式。

  1. 采取多种措施,丰富科学课程的教学场景和形式

上文提到,科学课程局限于传统课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主观的原因。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让教师没有动力脱离传统课堂。因此,解决此类问题的要点应该在教师的评价方式上。

首先,学校应该将多场景的教学加入教师评价的机制中,例如规定一个学年应该开展多少次实验课,需要开展多少次集体参观活动,并作为教师考评的依据。其次,学校应该开放更多的场景和设施,给予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建立定期开放制度,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得到德育的熏陶和感染。有条件的学校需要更加与时俱进,采用更新的技术,不断更新德育内容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的德育渗透需要不断激发教师和学生课程创生和开发的积极性,创新德育教学方式,增加教学场景和学生参与,力求实效,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德育过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