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手势有大 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1

小 手势有大 作用

李淑霞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 区吐丝口 小学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有时只能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运用时稍有变化便会出错。关键是学生不会去思考,不知道如何去思考,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降低思维难度,学会数学思考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利用手势说理,效果很好。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这节课的关键是理解“什么是相遇“,掌握速度和×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关系式好记,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正弄明白的确有困难。出示例题后,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两个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直至相遇的过程;通过交流有些学生明白了,但还有部分学生面露难色,这时我采用了手势模拟,我和学生一起伸出两只手代表两个同学,手掌相对代表“相向”而行,两只手同时开始行动,直至相遇,边做手势边体会,从而理解了同时走直到相遇时的“时间相同”,而问题求“相距多少千米”,就是求两个人的路程之和。相遇问题的关键概念就在简单的手势比划活动中,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不仅形象,而且便于操作。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时,碰到了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6厘米,圆锥的高是( )厘米。一开始,让学生用橡皮泥动手做一做,体会一下,过一段时间学生又忘记了,说明没有真正弄明白,而且也不能每次都动手直观感知一番。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理解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弄清其中的变与不变?我灵机一动,想到了用手比划这一招,“如果一个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我比划了一个圆形手势和手掌心相对表示高相等的手势。“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学生回答很爽快。我继续比划,并让每个学生都跟着比划,“如果现在它们的底面积相等,要使它们的体积相等,怎么办?”学生做了一个拔高的动作,“把圆锥的高变长。”“也就是把圆锥的高扩大3倍”。还有别的办法吗?学生用了一个压缩手势,“把圆柱的高缩小3倍。”“如果它们的高相等,要使体积也相等,有办法吗?”我追问道。学生纷纷动手演示,把圆锥的底面积扩大3倍,把圆柱的底面积缩小3倍,学生用手比划着,嘴里说着,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高矮粗细变化的圆柱圆锥。借助手势比划,将脑海中模糊的立体图型,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升了空间观念。

计算教学中也可运用手势法理解算理。教学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时,我也尝试用过,效果很好。当时,学生都会用语言描述这一规律,但做起题来却是错误不断,不是忘了改变运算符号,就是忘了加括号。于是,当遇到这类题时,我想到了一年级学生计算时用手指数,我用手指来比划描述,伸出一只手,代表被减数,我要从里面减去一个数,把一个手指弯起来,再减一个数,再弯起一个手指,这是一年级学的连减法。现在我可不可以把两个手指合在一起,然后一下弯起来减去,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减去了两个数。通过这一比划,学生很开明白了这样做的道理,运算符号和括号的使用错误大大降低了。

实际教学中的成功运用,让我不得不对“小手势”刮目相看。其实,不管是举实例、画线段图、还是打手势,都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算理形象化,也许这种方法还有一些不严密的地方,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严格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逐步得以培养,老师们在教学中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