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最后一头战象》细节描写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4
/ 2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最后一头战象》细节描写为例

向霏霏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南坪乡营上小学 445400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读写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种能力都不能缺少,需要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时时考虑读写结合,甚至在每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中都要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如何挖掘文本资源,找准读写训练结合点,让课堂练笔更加有效呢?下面就以《最后一头战象》研读“凭吊战场”这部分时进行赏析研读和细节描写的小练笔为例。

关键词:读写结合 细节描写

课文片段描述

“凭吊战场”是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最后一头战象》的其中一个片段,是写战象嘎羧在自知生命大限已到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这个片段中紧紧抓住对嘎羧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突出表现了嘎羧对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的怀念,表现嘎羧的善良忠诚和怀旧。

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内心情感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2.圈出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它内心的想法,批注在旁边。再与同学交流。

通过引导学生对嘎羧的动作、神态的进行研读,想象嘎羧内心的想法,并把他写下来。在对课文精彩文段进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小练笔,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上课时

师导入:嘎羧披上象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村民,来到打落江畔,伫立江滩,回想起许多的往事。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这种品细节的方法,自己试着学习“凭吊战场”这部分的描写。

课件出示:1.自学提示: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内心情感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圈出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它内心的想法,批注在旁边。再与同学交流。

学生圈画出描写嘎羧的神态动作的语段后自主交流。

学生练笔后请一位学生上展示台进行展示:

例如,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仿佛看到了二十六年前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风凛凛的战象驮着抗日战士,英勇杀敌,它们用鼻子劈敌,用象蹄踩敌。可是敌人的一发发子弹象密雨一样打在 了自己最亲密的战友身上,战友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叫,它咽下最后一口气,双眼发出愤怒的光,仿佛在激励战友们奋力杀敌,夺回阵地,为它报仇......战友们一个个地倒在了血泊中,嘎羧的鼻子呼着仇恨的热气,眼睛布满血丝,奋力向敌军冲去......在一块龟行礁石上嘎羧奄奄一息,乡亲们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它,把它救回到了村寨......

师小结:作为一头战象,最为怀念的应该是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和曾经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战友,作者沈石溪通过“凭吊战场”这个片段,抓住了嘎羧的神态动作等细节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忠诚善良的英雄,让读者敬佩这样的一个垂暮的英雄,这些都源于作者细致的观察、精到的描写,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仅仅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还应从作者沈石溪那里学到了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案例讲解

生本对话 读写结合----《最后一头战象》教学案例分析

聚焦“再回战场”,引导学生研读第十四自然段。

1、请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圈出描写嘎羧动作、神态和叫声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感受,想想它的心里具体会想些什么?批注在文本边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已学好的同学可以与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配乐齐读: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4、课堂练笔,升华情感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嘎羧再回战场时的感人画面,并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它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把这份情感凝聚于笔端,动笔写下来吧!

出示练笔要求:嘎羧驻立江滩回想往事,此时此刻,它百感交集……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荡的江面。它想起了……

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它可能又在想许久,它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它好像在说:

1、生练笔。

2、交流评价。

案例评析

一、探究性研读,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继而进行解读文本型练笔。在练笔中,学生不仅能对文章所要表现的情感有更深入的体会,而且对于作者精彩的描写好处有了更深的感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样不仅能诠释文本内涵,还能提升表达能力,真正实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随文小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实现了读写有效整合,提高了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是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作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深入地观察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对于战象嘎羧的描写主要抓住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来突出嘎羧的忠诚善良、重情重义。所以这是一篇指导细节描写训练很好的范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不单单透过他的神态动作来揣摩战象的感情,还可以模仿这篇文章写法进行安排小练笔。

二、品词析句,促进生本对话。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中对嘎羧行为、神态等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嘎羧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那深情的笔触能感染每一位读者。而理解描写嘎羧动作、神态、叫声的语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再回战场”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嘎羧的内心,体会到它当时的情感,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他们内心的感动,读出他们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激情的功效,学生与文本实现了深层次对话。

三、读写结合,注重语言训练。

语文课的工具性和情感性,完全可以在训练过程中用各种方式创设情境,在特定的氛围中训练语言,以情促练,在语文训练中再现情境,体验情感,以练激情,使两者在课堂训练的过程中化为一体,水乳交融,成为语文课堂的训练主线,使学生的“认知”在训练中深化,“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语文素质在训练中得以全面发展。

本课的写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更深一层地感受到战象嘎羧的内心世界。然后进行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把嘎羧的内心感受写下来,促进了读写结合,达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