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9
/ 2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陈丽君

怀化市溆浦县中医医院 419300

【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时段50例的子宫肌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者在月经来潮第三天的时候口服米非司酮片,并每晚在睡前用温开水伴服25mg。对照组患者采用与观察组患者同样的药物,将剂量改至5mg。两组患者均持续服药三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子宫肌瘤体积大小。结果:观察组在实施干预前,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实施干预后,观察组的子宫肌瘤体积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子宫肌瘤患者实施米非司酮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子宫肌瘤体积大小,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需要适度控制剂量用度,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观察

女性生殖系统中的常发良性肿瘤为子宫肌瘤,发病率较高,大约在30-35%,常发年龄在40-45岁左右,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手段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肿瘤大小来选择治疗方式,如果患者肌瘤机体较大,通常会采用手术治疗,如果患者肌瘤体积较小,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患者希望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采用创伤最小的方法。因此,我院为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时段50例的子宫肌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25.15±5.45)岁。对照组25例,年龄28-45岁,平均年龄(25.25±5.65)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月经来潮第三天的时候口服米非司酮片(国药准字H20033551,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并每晚在睡前用温开水伴服25mg。对照组患者采用与观察组患者同样的药物,将剂量改至5mg。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持续服药三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子宫肌瘤体积大小。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n(%)]

组别(n)

有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25)

20

5

0

(25/25)

对照组(n=25)

10

6

9

(16/25)

x2

10.976

P

0.00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大小对比

观察组在实施干预前,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实施干预后,观察组的子宫肌瘤体积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肌瘤体积大小对比(x±s)

组别(n)

子宫体积

肌瘤体积

观察组(n=25)

治疗前

33.65±1.95

15.99±3.55

治疗后

23.20±0.55*#

8.30±1.00*#

对照组(n=25)

治疗前

34.20±2.06

16.36±2.36

治疗后

30.35±1.25*

12.26±1.70*

注:两组患者组内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的对比

观察组在实施干预前,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实施干预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对比 (x±s)

组别(n)

血红蛋白

观察组(n=25)

治疗前

85.40±8.70

治疗后

112.26±11.00*#

对照组(n=25)

治疗前

82.37±7.59

治疗后

92.80±4.48*

注:两组患者组内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属于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常发于30-50岁的妇女,20岁以下几乎很少发,是女性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大多子宫肌瘤患者没有鲜明的症状,基本上都是通过体检发现的,部分患者还存在腹部肿块或月经异常等病症表现。由于此病并未致死风险,所以部分人群甚至终身都未发觉自身患病,所以临床报道的子宫肌瘤发病率相较于真实发病率普遍较低。子宫肌瘤与遗传因素有关,子宫肌瘤患者的女性后代更容易患得此病,40-50%的患者存在染色体结构异常现象[1]。当患者发生子宫肌瘤,一般为有以下症状:月经异常,每一次的月经时间都很长,并且月经间隔时间很短,还伴有不规则出血,长期的经量增多,容易诱发患者贫血现象,导致出现乏力或心悸等。阴道分泌物异常,伴有溃烂、坏死或出血现象,并伴有尿频尿急或尿液潴留等,常常会感到下腹坠胀或疼痛,时常感觉腰酸背痛,在经期尤其严重[2]

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中子宫肌瘤发病率普遍较高,有着反复发作的病理特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子宫肌瘤的主要临床病症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痛经和子宫包块,通常情况下子宫肌瘤体积较小都会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在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中米非司酮片是目前常用的药物,临床使用剂量为5-50mg不一,目前在服用此药上,没有规定标准,并且有关此药的研究也较为缺乏,所以本研究通过控制不同剂量的药物摄入,来观察此药是否会因为剂量而对疾病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剂量选择提供可靠依据[3]。米非司酮片属于一种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其内在的非竞争性抑制孕激素活性很强,能够减少患者分泌雌激素,抑制卵巢黄体萎缩,从而促使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降低。子宫肌瘤属于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能够随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不断增高,进而导致肌瘤受到刺激后促使其体积增长,进而导致病情加重。米非司酮具有下丘脑-下垂体-卵巢轴的抑制作用,能够对雌和孕激素受体进行有效抑制,降低肌瘤体积中的甾体激素效应,进而导致瘤体缩小。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子宫螺旋动脉的雌孕激素受体能够被米非司酮直接抑制,从而导致子宫螺旋动脉的供血较少,促使子宫肌瘤的血液供氧凋亡萎缩。

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观察组25例子宫肌瘤患者实施了大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观察组在实施干预前,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实施干预后,观察组的子宫肌瘤体积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米非司酮片大剂量治疗在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更加显著,能够对于患者的月经量过多的症状进行有效改善,并且如果患者伴有贫血症状,同样也可以进行改善。有研究认为,米非司酮等能够减少子宫流血量,促进子宫缩小,促使月经量减少,而本次研究中更印证了这一说法,所以使用较大剂量的米非司酮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状况。

综上所述,对子宫肌瘤患者实施米非司酮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子宫肌瘤体积大小,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需要适度控制剂量用度,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春凤.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6):116-117.

[2]程志娟.宫瘤消胶囊辅助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J].心理月刊,2020,15(11):30-31.

[3]宋军霞.分析米非司酮和多种维生素联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