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耳闷胀感的特征及预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0
/ 1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耳闷胀感的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9年3月单侧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104例(104耳),其中男50例,女54例,年龄23~65岁,平均(46.2±16.1)岁,病程1~9 d。其中同时伴有耳闷胀感的56例患者作为伴耳闷组,不伴耳闷胀感的48例患者作为不伴耳闷组。根据我国2015年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方案进行治疗。统一制定并填写耳闷的视觉评分(VAS)主观分级量表,分析耳闷的临床特征、与突聋的关系及预后情况。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伴耳闷组和不伴耳闷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突聋侧别、听力下降程度、听性脑干反应(ABR)引出情况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t=1.566;性别,χ2=0.001;病程,t=0.057;侧别,χ2=0.033;听力下降程度,Z=-0.180;ABR,χ2=0.001;P值均>0.05)。患者耳闷的主观分级与其听力损失程度呈正相关(r=0.599,P<0.001)。伴耳闷组治疗1个月后听力恢复总有效率为62.5%(35/56),不伴耳闷组听力恢复总有效率为58.3%(2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41,P=0.521)。治疗1个月后耳闷胀感改善总有效率为94.6%(53/56);耳闷胀感改善情况与听力恢复情况无关(r=0.040,P=0.769)。结论全频下降型突聋患者的耳闷胀感程度与听力损失程度相关,听力损失越重,耳闷胀感的主观分级越重;听力恢复情况与是否伴耳闷胀感无关;患者耳闷胀感的改善效果较好,与听力恢复情况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