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目标,解读 课文的共性和个性 ------- 以三下 1-3 单元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3
/ 2

基于单元目标,解读 课文的共性和个性 ------- 以三下 1-3 单元为例

杨绍荣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九小学

温儒敏老师曾说过:“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

如何将一个单元整体架构?就是要思考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单元课文之间的关系。思考单元阅读目标、习作目标怎样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怎样体现课文的个性目标呢?这就要考虑课文体裁、文学形式的不同,作家风格和写作方式不同,以及在一个单元中,课文作用编排定位的不同,教学目标和策略就不同了。下面我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1-3单元课文为例,具体说明我的一些思考,如何进行单元整体的文本解读。

  1. 体裁不同,作家风格不同,教学目标和策略就会不同

三下第一单元的人文目标是感受大自然中可爱的生灵。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学会观察。这个单元课文的体裁主要以古诗和散文为主。

《古诗三首》的教学,要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古诗的想象依据是意象,目标是进行审美体验。《绝句》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看到的景物,还调动了嗅觉以及触觉。泥巴非常软,沙子暖暖的,这是春天特有的一种特点,主观感受特别强烈。学生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走入画面的时候,想象自己用手去抚摸什么,用脸去贴一贴;可能会想到妈妈,想到朋友,想到摇篮;会闻到青草味道,呼吸湿润的空气。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感官,参与画面的构成,去享受春天的美好,这就是审美体验。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惠崇春江晚景》,鸭子的感觉是神来之笔,其实是诗人的敏锐感觉。引导学生走入画面,调动自己的独特敏锐感受,“竹外桃花三两枝”柔软的花瓣吹到脸上,芦芽草芽扎着你的手心,只要打开感官走入画面,孩子都能说出来这样的独特感受。《三衢道中》诗人曾几用心灵感受山林的寂静,“添得黄鹂四五声”,那么走到这个画面,你还能听到什么?此时练习说话,就是练习借助意象展开想象,获得一种春天的审美体验。出示诗句:“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如果孩子敞开心扉打开心灵感官,面对一花就能感受一世界,都能有观察体会的能力了。

《燕子》是一篇散文,散文得学习也要走入画面,但目的跟古诗不同。散文要跟随作者的情感意脉的变化起伏,跟作者的情感来一番旅行。这篇课文的燕子不只是为了状物,只写燕子,而是把燕子放在一个画面,一个充满了古典韵味的乡村意境当中。充满生机的燕子,像春的使者,给这个诗人故乡的春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没有意境的衬托,燕子不是这样的形象。引导学生走入画面,用课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你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想象画面的时候不能光看燕子,景物之间一定不能割裂看,一定要置身于整个意境画面当中。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以及以往积累的古诗词,充分填补这个画面,构建画面。古典画面有很多留白,这就需要我们跟随作者的情感引导来填充的内容。引导的彼岸就是,春天充满希望,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因为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避难途中,对祖国家乡的思念,对祖国未来寄予希望,所以燕子是希望的象征。教学中逐步引导阅读散文的方法,达成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小结:本单元目标是走入画面展开想象。古诗和散文教学的想象目标不同。古诗为了审美体验。散文要体验作家情感意趣之美。通过阅读学习观察,指向写作目标。文学目的观察不同于科学观察,要带上主观情感,带有个人意趣风格的观察。积累词句固然重要,但是可以积累的词句浩如烟海,比积累更重要的是打开心灵,领悟事物的特点,创造语言。

  1. 当体裁相同时,要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阅读方法自然就不同。

第二单元是寓言单元,单元目标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寓言教学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本单元还有一个“快乐读书吧”,单元整体目标要指向课外阅读的方法。

《守株待兔》是一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生自己体会出故事的道理,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引导学生走入故事情境中,问一问农夫为什么一定要守在这里?原因是什么?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关键词。参与对话揣摩心理。原来农夫是因为懒,也不想思考别的办法,所以才守株待兔。学生参与情境的过程,就是思维推导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孩子有阅读的成就感。最后再结合这篇故事的历史时代背景,韩非子劝谏韩王要改革,要寻找新的方法治理国家。再次感受寓意,人要懂得变通,懂得想办法,不要存侥幸心理。这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理解寓意更有意思。这样的寓言故事里有治国理念,为人之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课后链接《南辕北辙》的故事,以及单元导读的插图《鹬蚌相争》,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理体会道理。

《鹿角和鹿腿》选自《伊索寓言》,以动物形象居多,蕴涵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启发。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常常让小动物以格言式的话语出现。教学中用这样的发人深思的话语为阅读线索,用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帮助阅读理解情节,理清条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思辨。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标准是什么?长在自己身上的鹿角鹿腿或者其他器官,这是生命的恩赐,能凭借一时有没有用不要吗?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得出结论:我们自身拥有的,有时候优点也会是缺点,缺点也会变成优点。要扬长避短,接纳自己,正确看待自己。这样的价值观和当代价值观接轨。阅读格言式哲理式的寓言故事,明白道理对错不是最重要的,思辨批判的过程才重要。讲故事训练和思辨训练都是语文要素的重要组成。这些也正是课后练习题和园地练习题的训练要求。

小结:第二单元课文教学的共性目标是如何体会寓言的道理,教给方法,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个性目标: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风格不同,不同的寓言,不同的教法和读法。课堂上学习的阅读方法,正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

  1. 课文定位不同,教学目标和策略就不同。要充分考虑编排意图。

第三单元,人文目标是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事物的根本,任何现象事物都表现了一种文化选择。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学会围绕中心句写清楚,是重点也是难点。

古诗教学要体会意象。《元日》的教学中,通过爆竹声,曈曈日,新桃等意象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通过想象走入画面,感受春节带给人们希望,祝福。结合资料理解年文化的含义。

《清明》中,“雨”的意象感觉什么感觉不同与其他诗的优美柔情?因为“清明”代表思念,也有清明过后期盼一切清明的感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人感觉孤独凄凉中,又充满希望。赋予雨这样的感觉,就是文化的感觉。每一种意象,都有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感觉。中国人读古诗就是这样有文化的记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前两首古诗学法基础上,结合资料体会重阳节习俗,佳节倍思亲的传统文化。古诗有电影时空感,两个时空,两个地点,这就叫思念。引导学生想象这两个画面中,诗人和兄弟都在干什么?和节日习俗联系起来体会。思念这根线还会牵动很多人,除夕,中秋都有思念。这样的节日你能想到怎样的两个镜头?妈妈丰盛的年夜饭和火车上返家的儿子。烟花爆竹中的欢庆的幸福一家人,万家团圆时边防线上解放军叔叔坚守哨卡。传统节日的思念有一种文化的感觉。这就是中国节日背后的文化审美,诗歌的情感审美。

小结:本单元目标是学习总分结构段。体会中华文化。课文个性目标是:在单元中课文定位不同,教学目标和策略就不同。

以上我通过三个单元为例,说明我们应该把“单元整体教学”作为研究统编教材教学的切入点,依照新教材的编排思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明晰教学目标,理清语文要素。在单元中进行共性和个性的结合,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等综合性学习和训练,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结构体系,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5f34b4c36620a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