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整本书阅读融入日常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4
/ 3

让整本书阅读融入日常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沈姣琪

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

摘要:在强调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整本书阅读理应与日常语文教学相融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首先,可在课前导入时进行作家作品导读,为整本书阅读做足蓄势;其次,可以“同主题”或“主线索”将教材单篇与整本书阅读串联起来,在单篇教学环节中合理融入与整本书互涉的问题探究或拓展思考,并利用课堂时间开展读书主题交流研讨,找准衔接点融通课内外,促进阅读纵深度;最后,为实现整本书阅读的持续效果,在课外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使阅读“作品化”,达到整合阅读内容、提升能力的目的。同时利用跨界阅读、群书阅读使整本书阅读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核心素养落实打下根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

引言

近几年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议题,但其实整本书阅读是中国由来已久的语文教育传统。自语文学科独立以来,历次课程标准大多提及整本书阅读,如叶圣陶、夏丏尊等老一辈教育家就非常重视整本书阅读,并做过一些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在“碎片化”、浅层次阅读泛滥与倡导核心素养的今天,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技法的习得与阅读经验的积累,更在于借此让阅读回归到“完整化”“深度化”的正道,挖掘和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强调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整本书阅读理应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绝不能将其与语文课程相割裂,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整本书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方式,而是指一种内嵌于语文课程当中的正式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日常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围绕整本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品、作家、教师和同学进行对话的动态过程。①如何将整本书阅读自然地内置于日常语文课程教学当中,如何将其与日常语文教学相融合是一个回避不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结合日常语文教学实践对该问题所进行的初步思考和实践。

  1. 课前导入:作家作品导读,做足蓄势

日常语文教学中少不了对作家作品进行介绍,利用好这一段教材与整本书的“重合地带”,就可以为整本书阅读的开展做足蓄势。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止于相关文学常识、作家生平、代表作品等的简介,也可结合一些书评、专家评论、作家传记和作者自序等内容对整本书作导读与推介,让学生对相关作家作品有一个提前的感知和认识,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二、课堂活动:找准衔接点,融通课内外

1、以单篇为契机,串起整本书阅读

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出现过多种编写体例,但“文选型”教材一直是主流。②“文选型”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单篇或节选内容恰是整本书阅读与教材的衔接点之一。若能以教材中的单篇或节选为契机,以“同主题”或“主线索”串联起整本书阅读,既拓宽了单篇阅读的狭隘框架,又可以推进整本书阅读,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笔者在教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部编教材第三单元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梳理文学常识这一环节,对鲁迅及其散文代表作《朝花夕拾》作了一番介绍和导读推介,并在对该课文进一步学习时,以同一主题为线索串起该书的整个思想脉络,实现了课内教材与课外整本书阅读的自然衔接,具体策略如下:

  1. 结合该书中的篇目节选,如《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等,对鲁迅生平及其“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志向转变进行了介绍,既让学生了解作家创作背景、思想倾向和品性为人,又对《朝花夕拾》作了初步的导读。

二、随着对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点拨学生留意作者写作的独特视角,即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相交融的双重叙事视角。而这种双重视角其实也贯穿了《朝花夕拾》整本书,从而形成其“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这一主题线索。以这一主题为线,以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契机,进而推进学生对《朝花夕拾》整本书的后续阅读就变得水到渠成。学生在主题线索的引领下,既能读到“小鲁迅”眼中天真稚嫩的想法和对世界的奇妙想象,感知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回忆之美,又能注意到书后还站着一个理性省视一切的“大鲁迅”,感受“鲁迅式”的理性思辨之美。

这样一来,学生对《朝花夕拾》整本书中各个单篇的内容及蕴涵其中的思想倾向,就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而不会流于散乱和浅层,这更加有助于学生从更高层次读懂此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2、巧设教学环节,提升理解和思辨力

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不了设计问题探究环节以深入理解文本,也少不了拓展延伸环节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局限,而这些教学环节便是将整本书阅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另一良好衔接点。在设计这些教学环节时,要找到教材和整本书阅读之间的契合点,即找寻两者之间所共有的主题或线索,利用同一主题或线索巧设问题探究或拓展阅读环节,将教材与整本书阅读自然地衔接起来,才能实现由单篇到整本书的过渡与提升,才能突破单篇阅读的狭隘框架,最终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融通。

例如,可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文中那个天真活泼、调皮贪玩的“小鲁迅”仿佛近在眼前,但我们也可以时不时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你觉得“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写下本文的?《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呢?由同一情感线索将《朝花夕拾》各个独立篇章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此书的思想脉络和内容有整体性把握,并进一步将“体验式”阅读升华为“思辨式”阅读,融入了个性化思考和理解,这更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思辨力,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切实落实。又比如,在上《带上她的眼睛》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留意刘慈欣在写作该篇科幻小说时所运的手法,学生不难发现其将科学知识与非凡想象相融合的写作特点,带着这样的发现去读刘慈欣的其他科幻作品或其他作家的科幻作品,就可以实现“以一牵百”的效果,从“感性阅读”提升到“思辨性阅读”,学生理解和思辨力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3、主题交流研讨,促进阅读纵深度

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大多聚焦在情节的趣味性上,而易忽视文本更深层次的蕴涵。整本书阅读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纵深度则是应有之义。在日常语文教学课时中,有条件的可以每周抽出一个课时,进行主题性的读书交流会、主题研讨会,或组织主题性的辩论赛,以思维火花的碰撞、互补加深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读书交流会、研讨会和辩论赛的主题,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灵活确定。

例如,笔者组织班级进行名著《朝花夕拾》的读书交流会时,学生较感兴趣的交流主题是“书中洋溢的童真童趣和温馨回忆”,而较热门的辩论主题则是“《朝花夕拾》是不是鲁迅借回忆对封建社会进行的批判”。而以七年级下册部编教材中的课文《带上她的眼睛》为契机牵引而出的对刘慈欣《三体》的阅读及后续的交流研讨,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参与性,许多学生将直观的阅读体验用恰如其分的文字加以表达和阐述,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这些交流与辩论既是整本书阅读后思考、分析、整合的结晶,也反过来促进对教材选篇主题的理解,是打通课内外阅读的途径之一。

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同主题”把教材单篇和整本书阅读串联起来,巧设教学环节增强思辨力,组织主题性阅读交流研讨,可以将日常教学与整本书阅读自然衔接,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藩篱,更好地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课外延伸:多元呈现与阅读,实现督促和拓展

1、阅读成果“作品化”

正如“功夫在诗外”,通过找准衔接点打通教材与整本书阅读的藩篱,将整本书阅读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仅仅依靠每天课堂上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自觉进行后续阅读、思考和拓展延伸等环节。由于学生自觉性和自律性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对整本书阅读在课堂外的落实和巩固进行追踪和督促,其中较为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使学生的阅读成果“作品化”。阅读成果“作品化”的形式力求创新与多样,如绘制思维导图、撰写“人物志”、编写表演课本剧、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和小论文等等。

例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必读名著《朝花夕拾》主要内容是鲁迅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人与事,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后,以“人物”与“事件”为纲对整本书进行梳理,然后绘制成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同时不必拘泥于纯文字的表达,还可以利用绘画等方式,将人物及事件更直观而形象化地呈现出来。《朝花夕拾》中涉及不少鲁迅记忆中重要的人物,他们或是给予鲁迅真诚关怀的师长,或是引起鲁迅同情感慨的故友,可以让学生为他们撰写“人物志”,写出他们经历的故事和身上独特的光芒。而更富有情节性的名著《西游记》,则可选择经典章节,如小圣施威降大圣、三打白骨精、降服红孩儿等,进行课本剧的编写与表演,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绘制思维导图、撰写“人物志”、编写表演课本剧等过程,是学生对整本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反思的“输出”过程,是学生提升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契机,也是追踪和督促学生在课堂外自觉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措施。

2、拓展阅读促发展

真正有深度、有内涵、将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最终指向的整本书阅读,绝不会仅仅止步于完成某一本经典书籍的阅读教学,而是以此为基础,继续拓展阅读的宽度与深度,而这样的拓展阅读也为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及核心素养落实打下扎实基础。

就拓展整本书阅读的宽度而言,跨界阅读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跨界阅读既可以是突破学科领域边界的学科互涉性阅读,也可以是突破纸质媒介的多元化、综合性阅读。例如,笔者组织班级学生读完了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并进行了全班读书交流后,推荐学生阅读该书的书评、论文著作等富有思辨色彩的学术文章,还推荐学生观看根据该名著拍摄的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受不同角度和艺术形式的呈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品评和鉴赏能力。

而就拓展整本书阅读的深度而言,同主题的整本书系列阅读即群书阅读,不失为一种良好策略。群书阅读的书目确定,可以利用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罗列的必读名著和自主阅读名著的系列组合书目,还可在此基础上增选具有阅读价值的同主题经典作品。比如,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规定的必读名著之一为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推荐配套自主阅读的科幻系列作品为阿西莫夫的《基地》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死亡神器》,同时还可增选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辅助阅读书目,以上作品组成一个中外科幻主题小说系列,便于学生感受中外作家的想象世界,在对比阅读中增强思考、分析、归纳和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身热爱科学、富有想象的良好素养。又例如,语文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要求阅读名著《傅雷家书》,可联系初一学过的课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并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曾国藩家书》形成书信体系列主题阅读,让学生感知中国的家书、书信文化及其传统意蕴。

注释:

①②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中学语文教学[J],2017(1):4-7.

参考文献:

[1]郑桂华.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语文学习[J],2016(7):4-8.

[2]王鹏伟.突破单篇局限,坚守教学传统.中学语文教学,2016(12):4-8.

[3]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中学语文教学[J],2017(1):4-7.

[4]曹勇军.在经典夜读实践中探索整册书阅读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学[J],2017(2):4-7.

[5]王彤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策略.中学语文教学[J],2017(2):11-13.

[6]谢霁华.以作家为专题的整本书阅读实践与反思——以沈从文专题阅读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7(1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