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7
/ 2

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渗透

彭俊亭

河北省衡水市前进小学 河北衡水 053000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们用数学理论、数学方法及数学意识思考、解决、创新能力及思维倾向,主要包括思想、行为、习惯、兴趣、价值观等。数学知识具有严密性、有序性、逻辑性、多样性,所有这些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因素。小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便是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实现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保持课堂的轻松愉快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学生独立思维,利用现代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式实现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渗透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现状

(1)教师忽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现如今,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很容易就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得不到重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机械的教学生知识方面,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做的只有被动的接受,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更没有充分的发挥课堂主体的地位。也有很多的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固有思维影响,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就更容易忽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备课时,将知识的重难点交给学生,不给学生探讨的机会,机械的教学让学生不能真正参与课堂。(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充当主体部分是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究讨论,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一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还不能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因为学生受到外界种种因素的影响,都不能有效的参与课堂,影响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2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渗透

2.1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很多数学的基本公式和运算法则都需要依靠记忆来完成,但是又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背,需要学生灵活记忆,通过演算练习题实现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学生还要及时对所学的旧知识进行复习,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互相渗透,达到知识迁移的学习目标。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比如图形的认识和变形的教学,让学生拿着折纸进行折叠或者剪刀进行裁剪,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和掌握,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折叠和裁剪的过程进一步观察,总结图形变形的一般规律,真正提高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据相关理论研究,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而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性的数字语言,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趣味性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一名优秀的“领门人”。“核心素养”是学生素质教育中至为重要的一环,是引导基础教育的指南。现阶段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定义尚不能明确,但根据各行的成果显示:数学核心素质教育是基石,是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等牢牢地绑在一起的教育理念。因此,核心素养不但与课程三维目标有关,而且深深地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2直观导入,丰富空间维度

教师可以从直观现象着手设计教学案例,凭借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创设生动直观的场景,从而开拓学生空间思维,夯实学生几何直观基础。以教学“圆柱与圆锥”为例,针对高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构建直观场景,以此为兴趣点探寻几何规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圆柱表面积由哪几部分构成,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由上下两底面与侧面组成。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发放圆柱纸模型,组织学生以创造展开图的方法探究表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将模型拆开,并观察底面圆周长与侧面的关系,经过小组讨论,明白圆柱底面即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展开图为一个长方形,其长等于底面圆周长,其宽即是圆柱的高。学生亲自动手构建直观场景,通过对圆柱展开图的直观观察与空间感知,明确了圆柱表面积组成规律及其特定性质,切实掌握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有助于增强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将抽象概念进行具象的转化,以手动创建的直观场景为切入点,巧妙引导其思维过渡并搭建理解桥梁,让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与构成元素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利于其空间思考维度的不断扩展,不但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提炼并掌握具体数学规律,而且利于其数学空间思维意识的深化。

2.3培养学生数学估算能力以及数学意识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学意识,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灵活性和抽象性,同时相对较为深刻和客观,对于小学生来讲,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通过采取趣味性较强的数学资料或者是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抽象枯燥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化。同时要通过有趣幽默的方式给学生讲解知识,还应当设置一些和所教授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帮助学生快速找到问题解决方式。另外,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促使学生数学意识和探究精神得到提高,与此同时,还应当将数学知识教学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本目标就是需要促使数学和生活相互统一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方式方法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活学活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估算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增强学生对于数量以及事物的判断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科素养。

2.4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提升应用素养

生活是数学的原型,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真实地置身于生活情境中,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让他们关注数学思考。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有两种题型学生易混淆。第一种题型,用长15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砖拼一个正方形,至少要用多少块砖?学生先求出15和12的最小公倍数60,然后再算长那面需要“60÷15=4”块,宽那面需要“60÷12=5”块,最后有的学生会得出结果“4+5=9”块。这时教师不妨站在教室最前面,让学生们想象如果只在最前面贴一行瓷砖,在最右边贴一列瓷砖,其余都是空的,会怎样?学生想象后,理解一共有4行,每行5块。要求一共多少块,应该是“4×5=20”块。第二种题型,一根木条长24厘米,另一根木条长18厘米,把两根木条剪成同样长的短木条且没有剩余,每根木条最长是多少厘米?一共剪多少段?学生先求出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6,第一根剪成“24÷6=4”段,第二根剪成“18÷6=3”段,总共“4+3=7”段。有的学生会认为是“4×3=12”段,这时让学生想象金店帮顾客加工手链,如果用乘法会怎样?学生说不但赚不到钱还会亏很多,借助这样的方法理解两根木条一共剪多少段,需用加法计算。巧妙运用这种生活经验,学生可以轻松理解算理。

3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也是为了能够促进小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得学生自身能够具备相应的素质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春艳,穆敏娟,李红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基于对2017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转载论文的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17):212.

[2]姜巧玲.农村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些思考—以数的学习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4):152.

[3]马启健.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