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制工作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研训的统筹与联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7
/ 3

项目制工作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研训的统筹与联动

吴欢巧 俞晓梅

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310012

摘要:杭州市XH区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以来,基于调查显示的教师需求,确立了以介入课程内涵的站点式研修为基点、以卷入教学能力的联动式研讨为支点、以代入道德价值的回溯式研习为靶点的项目制工作室思路。通过实施“解读·引领:联贯感悟课程魅力的路径、研讨·磨砺:联动教学能力提升的渠道、示范·研修:联结课程胜任评价的形式”三个联动策略,有效创设了适合教师发展的氛围,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课程胜任能力,在区域起到了辐射引领的成效

关键词:项目制工作室;道德与法治教师;课程胜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义务教育阶段为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作为近年来国家重点推动的中小学建设课程之一,当前,如何加强教师研训,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已成为近年来中小学教学工作的一个焦点。自2017年道德与法治课程试行以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下称XH区)课程研训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在调研基础上积极改革创新,推动原来的名师工作室向项目工作室转型。

一、课程研训实践喜忧参半

2019年XH区课程研训主管部门已经过六年两轮的实践经验,但与此同时原有的研训形式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情况。

一方面能力因工作室开展而提升。在推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前,与国内其他地方一样,XH区中小学品德课教学研训采用的是名师工作室形式。由名师(包括省特级教师、区首席教师等)领衔,带领区内一定数量的品德任课教师,对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提高的研训方式。这种研训方式通过树立先行样本,由点及面,为全区品德课程教学工作取得满意成果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研训因课程深入而彷徨。由于新课程内容调整较大,对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教师研训的内容和方向上也立即开辟相应的新领域。这其中,现有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任课教师均是从原来品德课转岗过来的,甚至这其中有大多数教师是兼任的,因此,迫切需要在教师研训中解决如何让教师尽快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精神的问题。

二、项目制工作室思路统筹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针对道德与法治新课程实施中的新问题新要求,XH区推出了项目制工作室研训模式。

1.项目工作室需求分析

为更好地开展项目制工作室,有效实现研训目标,2019学年期初,XH区以近140名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为主要对象,实施问卷调查,以了解教师需求和建议,构建研训体系。

第一,理论学习的需求。从问卷统计情况看,有33%的教师希望能学习“先进理念”,其次有29%的教师希望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更新。由此可见,当前面对新课程的新要求,XH区道德与法治教师认为自身对新课程的先进理念理解和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方面的需求是最为迫切的。

第二,教学能力的需求。问卷统计中,绝大多数教师建议研训活动加强“教学指导”,而同样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建议加强“技术支撑”的研训。也说明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们希望能有更多教学的指导和统筹。

第三,评价指导的需求。教师对项目制工作室培训体系的建议主要集中在“评价指导”“教学实践”“道德素养”三个方面。教学评价指向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相关体系的构建同样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与上述的研训活动内容、教师需求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

2.项目制工作室研训思路

上述调查问卷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研训的需求和对研训内容的建议,为推动两种研训的转换,也让XH区逐步明确了对项目制工作室的实施思路。

一是以介入课程内涵的站点式研修为基点。针对教师的需求,项目制工作室研训提出“内部生长式”的研修理念,可根据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设立站点,把一部分研究重点放在教师自身读懂研透课程教材的内容和精神方面,切实完成课程所要求的“传达观念”“领悟理念”“铸造价值观”的“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1]

二是以卷入教学能力的联动式研讨为支点。项目制工作室可以采用项目联动形式,根据轻重缓急,有重点分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训活动。人人卷入研讨活动,找差距补不足,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是以代入道德价值的回溯式研习为靶点。言传莫如身教。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课教师,除了要掌握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方法与能力外,还需要切实地靶准自身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做好课程的师生评价工作。只有回溯自身的认识水平与定位,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教学过程中释放出潜移默化的认同感。

三、项目制工作室实施要点

2019年初,XH区经过反复酝酿在全区推行道德与法治项目制工作室研训,精选出在区域具有影响力的三个工作室导师,在加强顶层设计、针对当前工作重点难点实施统筹管理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需求分工确定重点项目研究,以期有效助推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程胜任力和学科建设。

(一)解读·引领:联贯感悟课程魅力的路径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做了和谐的整合。这种综合产生的是一种“化合物”,是一种“合金”,而不是各种教育的拼盘[2]。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课程培训实效,不光停留在教材培训,还需贯通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路径。

首先创设组织,融贯课程的理念。工作室导师孔老师联系成员间亲密的关系,利用有限的培训时间,结合成员们的内心需求和附近学校组成站点,建立差序式阅读互动小组,引导老师们准确、恰当地理解课程的真正内涵。工作室导师指导老师们围绕《中小学德育专题》、《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教育的伦理精神》等特定的阅读书目,创设共情式阅读氛围,融合新课程的理念,丰富老师们的道德知识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们在提升素养的同时,亦深层次地感悟到了课程研究的内在魅力。

其次多元推进,纵贯项目的效力。除了理论学习的面要广博外,还提倡学习要有效力,要纵贯自己教育教学领域,引导教师对“学”之过程多元推进反思与实践。由于导师和工作室主要成员的研究项目,只呈现部分清晰的知识点和观点,通过自主购买书籍,让老师们就一个个问题或德育理念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运用,有利于他们对重点项目随时随地的“消化吸收”。阅读书籍时,老师们可以从“领头雁”推荐书目中,也可以指向当下课程胜任力方面急需解决或有感而发的问题:比如如何开展单元解读、课时目标如何制定、如何使用教材中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和方式,开展有效的道德与法治精神内核的学习活动。

第三是广泛交流,充贯思维的活力。道德与法治工作室每月定期召开的读书交流会,把输入的知识内化成思想观点输出交流碰撞,让广泛的交流充贯老师们思维的活力。围绕重点项目,导师组织以“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六年级法治知识知多少”、“有效利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微事件”等为话题的读书沙龙。并通过QQ、微信和钉钉等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润物细无声般引领整体性把握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学习热情,激发教师们的思辨力和创造力。

(二)研讨·磨砺:联动教学能力提升的渠道

教学研讨实质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表层次是帮助别人完善课堂教学,深层次则是教师总结自己对他人课堂的观察与分析[3]。因此,XH区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俞老师工作室联动教学研讨,重视老师们在交流碰撞中加以磨砺,从而实现助人自助的双赢。

第一,驱动资源开发的“微型讲座”。XH区提出以“焦点话题”为主题的研究,导师要求工作室成员选择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新课程项目研究,驱动教师将自己研究的过程和收获,以微型讲座的形式与同行进行交流。如道德与法治中的“中华好传统”、绘本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图解宪法等方面的条理清晰、有结构小型讲座。在教学研讨前后,适时组织微讲座交流和评比活动,既能帮助老师们及时捕捉、收集、整理各册课前调查、课后实践等资源,也促进了对课堂资源的深度挖掘。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一项微型讲座的研究,也都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第二,推动课堂设计的“跟进教学”。多次组织道德与法治研讨,让XH区在近两年积累了不少优秀的研究课,老师们针对各自的研究项目制作微课或展示教学过程,再跟进教研组讨论,也推动课堂设计优化。比如在2020年的活动中,先观看品德教材原本获奖的《分享的快乐》教学,再观摩工作室两位老师执教,基于新旧教材对比,感悟新课程的前沿思想,为新教材所有教学设计的优化做好了准备。再如上述活动中,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设计易操作、重实效的观察量表,从教材、同伴、师生对话等维度,记录知识理解、资源探索、情感升华等方面有效对话,及对无效对话归因等,寻求新课程教学积极的对话策略。这些跟进式的研究形式给教与学都注入了新的气息,呈现了更多教学精品。

第三,牵动项目优化的“持续行动”。实践表明,行动研究法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适宜性。由于新教材各课内容一般均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板块”,教学研讨时围绕类似“微事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作用、道德与法治中‘中华好传统’活动范式的实践研究”等项目,联系师生在各个教学板块中的表现,把观察到的行为、存在的问题等这些第一手的情况,趁热打铁讨论出相关举措。XH区项目制工作室在自主选择、自由组合的情景下,引导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相关骨干教师侧重于项目方向、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这些内容的指导;有经验的老师侧重研究各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以及环节设计;资料选取、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则主要有年轻老师负责。改变了单兵独战的研究形式,突破了传统研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道德与法治工作室成员随时随地研究和提炼成为可能。

(三)示范·研修:联结课程胜任评价的形式

俗话说“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教师的教学艺术精湛与否,教学思想精深与否,都和教师的研究中投入度呈正相关。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还要联结师生评价展开细致的研究,在不断打磨中沉淀。

一是提倡“传帮带”,加强实质性评价的示范引领。密老师工作室利用导师示范和引领,通过“传帮带”作用,根据各校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需求,让老师们参与或开展重点项目和子项目研究。有项目指导需求的教师加入到导师、骨干教师的“学力过程性评价、过程表现性评价、雷达图总结性评价”等研究中去,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所有成员专业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二是渗透“内省练笔”,提供个性化评价的培训支持。工作室还鼓励教师们养成写反思周记和教学案例的习惯,将自己在学习或教学中的各种体验做叙述性、内省性、分析性及评价性的记载。导师针对任课教师个性发展诉求,及每周的“项目记载卡”,规范教师撰写项目反思的步骤,引导和收集学习收获,通过案例、教学设计、论文、课题评比等方式给予支持。而工作室成员轮流创设头脑风暴、世界咖啡、体验学习等研训范式,也展示了老师们对课程价值的道德认同深度。

三是关注“成果推介”,拓宽胜任力评价的展示渠道。工作室在为教师努力创设评奖和发表机会外,还给予教师在观念上的引导:“写成果的目的是提炼,不仅为评奖更为自己专业素养水平的提升。”XH区道德与法治项目制工作室,既要评价教师课例研究、测评框架等应用层面,还把知识构建、理论学习,乃至价值观、职业责任等多种渠道纳入其中。论坛中的推介、召开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每学期汇编、出版科研成果集,推动优秀成果的辐射度,让更多的教师胜任道德课程,播下的是研究的种子,沉淀的却是先进理念和教育智慧。

通过努力,XH区道德与法治项目制工作室创设了适合教师发展的氛围,提高了任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课程胜任能力,在区域起到了辐射引领的成效。一年多来,工作室开展了50余次研讨活动,走访学校200余次,500人次的教师参与了培训活动,区域教研室2019年还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教研团队”的荣誉,教科研成绩突出。这一年XH区还将一线教师最需要的课前调查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单元实践活动等资料进行了全新改版,放在登录名和密码开放的区域资源库中,让更多专业自信的任课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每一位学生幸福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0.

[2] 张新颜,李敏.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思考与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8(4):42-46.

[3] 李强.教师专业素养:“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瓶颈与破解[J].基础教育研究,2019(4):71-7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