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8
/ 2

关于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

王增琛 马宇亮 刘冰莹 史永利

黑龙江省鸡西鸡矿医院 黑龙江省鸡西 158100

【摘 要】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病例患者2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案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3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对此两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后,患者的栓塞、血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指定药物治疗后,患者均为出现大出血、死亡等病症现象。研究组患者的栓塞、血栓形成率为3.05%、缺血性脑卒中为1.53%、少量出血发生率为0.76%,对照患者栓塞、血栓形成概率为3.29%、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0.76%、少量出血患者为0.76%。结论:对于非瓣膜性房颤病症患者的治疗而言,采用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均能够起到治疗作用,二者治疗效用具有类似性,但通过对案例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达比加群酯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出现风险更低。

【关键词】达比加群酯;华法林;非瓣膜性房颤;抗凝;安全

人们的生活中发生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现象,心房颤动则会引发患者的心律失常现象产生。患者呈现慢性房颤病症时,常会导致血栓栓塞现象的产生,这种病症的发生概率较高,而为了能够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形成对患者的保护,临床治疗过程中,多会采用抗凝类药物给予预防。根据临床治疗效果表明,采用抗凝类药物能够明显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概率。抗凝药物中,华法林是第一个作为临床口服用的抗凝血药物,该药物对于需要长期抗凝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相关患者缓解病情,降低疾病恶化现象的发生概率。结合当前患者服用华法林的现象来看,全球百万患者在应用该药物。但结合华法林药物的应用现象可知,该药物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治疗窗窄、剂量变异性大、易于与其它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与相关事物也可能产生相互影响,对此应用过程中,需要监测INR。现代抗凝药物中,达比加群是一种新型药物,属于非肽类直接凝血酶原抑制剂,根据该药物的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具有起效短、见效快的特点,且该药物应用过程中,与其它药物、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该药物应用过程中,也不需要凝血指标。但该药物存在半衰期较短的特点,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应用而言,应遵循医嘱,限制性应用,另外,该药物未发现有特定的解毒剂。本文研究过程中,对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相关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病例患者2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案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31例。研究组患者中有男62例,女69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10.31)岁。对照组中有男患者74例,女患者57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9~85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64.7±9.10)岁。

1.2方法

研究组:给予达比加群酯胶囊抗凝治疗的用法为110mg 2次/d:对照组华法林钠片抗凝治疗。用法为:起始治疗剂量为2.0mg 1次/d。依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以0.5mg为阶段来逐渐调整华法林使用剂量。直到INR稳定在2.0~3.0之间,开始服用华法林的第4天、第6天、第8天监测INR。INR稳定在目标值(INR值为2~3)范围内,改为每周1次。INR在目标值(INR值为2~3)范围内且连续稳定3次以上,可每4周监测1次。

2.结果

2.1病例应用抗凝药物后凝血指标结果两组病例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应用抗凝药物后凝血指标结果(5f3b92ea83360_html_64b46c8ed6efcc4e.gif5f3b92ea83360_html_25ab870000b47977.gif s)

组别

病例数

PT(s)

INR

APTT(s)

TT(s)

FIB(g/L)

研究组

131

12.865f3b92ea83360_html_25ab870000b47977.gif 1.21

1.175f3b92ea83360_html_25ab870000b47977.gif 0.20

39.975f3b92ea83360_html_25ab870000b47977.gif 5.82

98.835f3b92ea83360_html_25ab870000b47977.gif 25.63

2.465f3b92ea83360_html_25ab870000b47977.gif 0.43

对照组

131

13.285f3b92ea83360_html_25ab870000b47977.gif 1.46

2.355f3b92ea83360_html_25ab870000b47977.gif 0.73

43.505f3b92ea83360_html_25ab870000b47977.gif 6.21

89.725f3b92ea83360_html_25ab870000b47977.gif 21.02

2.935f3b92ea83360_html_25ab870000b47977.gif 0.67

t

1.68

2.23

9.05

1.98

1.958

P

0.099

0.031

0.001

0.051

0.054

2.2病例抗凝有效性和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均未出现大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等病例。见表2。

表2 病例抗凝有限性和安全性指标结果【n(%)】

组别

病例数

栓塞或血栓形成

缺血性脑卒中

轻微出血

少量出血

大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

死亡

研究组

131

4(3.05)

2(1.53)

3(2.29)

1(0.76)

0

0

对照组

131

3(2.29)

1(0.76)

8(6.11)

1(0.76)

0

0

X2

0.15

0.55

4.23

0

0

0

P

0.080

0.560

0.042

0.950

0.950

0.950

3.讨论

心房颤动病症常会引发患者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心房颤动病症常表现为患者的心律不齐现象,心房在无序的颤动现象下,会引发患者严重的不适感。根据相关调研资料可知,非瓣膜病房颤,常会引发患者的脑栓塞病症产生,这种房颤病症与常规心律不齐症状相比,其引发患者脑栓塞症状的概率更大,如非瓣膜病房颤病症导致患者脑栓塞事件的概率约为每年5%左右,这比非房颤患者的发病概率高2~7倍,该病症现象占所有脑栓塞病症事件的15~20%,这表明平均每6例脑卒中患者中,就存在1位房颤患者。房颤是脑卒中患者独立存在危险因素,由于房颤病症导致患者脑卒中病症发生患者,其死亡率、病残率、住院天数等,均明显高于常规脑卒中疾病患者。因此,对于房颤引发患者栓塞病症患者的治疗而言,应该以预防性为主,降低患者形成栓塞类疾病。

对于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而言,预防栓塞是主要的手段,预防过程中常会采用华法林抗凝药物。根据多年应用华法林药物的经验可知,华法林药物在预防患者心颤导致栓塞病症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如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常规监测INR的情况下,中高危房颤患者在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药物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但实际应用华法林药物时,还发现该药物会增加患者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如患者在长期应用华法林药物过程中,出现轻微出血现象,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瘀斑、月经过多等;严重出血表现为血尿、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在针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华法林目标为INR2~3时,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年1.4%~3.4%,颅内出血概率为0.4%~0.8%。对此,在给予患者抗凝药物预防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出血情况,给予合理的评估,再选择是否应用华法林药物。

现代抗凝药物中,除华法林药物外,达比加群也可以作为抗凝药物,这种药物属于一种新型、合成类药物。主要成分及合成的凝血酶抑制剂。患者可以采用口服方法,通过胃肠吸收后,在患者体内直接转化为抗凝血活性的达比加群。具体原理为,达比加群能够结合于凝血酶的纤维蛋白的特异位点,结合后起到阻止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进而阻断凝血瀑布网络的最后步骤及血栓的形成。

本文案例中,对达比加群与华法林药物的药效、对患者的治疗作用给予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二者药物均能够起到抗凝作用,预防患者的血栓、栓塞病症产生。但华法林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导致患者出血的并发症,而达比加群则不会产生该并发症,这表明,对于患者的抗凝治疗而言,采用达比加群更优。从经济角度而言,华法林属于低成本类药物,具有价格方面的优势,相对而言,达比加群药物的费用更对,对此,从药物经济性考虑,华法林药物更优。

参考文献

  1. 邢宇,栗印军.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03):95-97.

  2. 尹其云,胡桃红.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医药,2019,14(6).

  3. 刘彦.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9.

  4. 刘一炫,赵雅红,谢富兰,等.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030(002):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