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新型口服抗凝药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凝血因子Ⅹ a抑制剂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前者主要为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和贝曲沙班,后者代表药物为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过程中具有无需频繁调整剂量、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出血率低等优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规范化使用提供参考。

  • 标签: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析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效果。方法选取65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均是本医院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根据治疗方案分成实验组和参考组,分别为33例和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抗凝治疗,而实验组基于此添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参考组采用华法林和常规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和抗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抗凝功能差不多(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抗凝功能指标均明显参考组更优,且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分别为9.09%和31.2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行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存在显著的效果,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率和抗凝功能,减小患者脑栓塞以及脑卒中等概率,还能够减小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非瓣膜性房颤治疗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阿司匹林 非瓣膜性房颤 效果
  • 简介:病例1:1例78岁女性患者,因脑梗死、心房颤动口服抗凝治疗,初始剂量110mg,bid,治疗前凝血四项均正常。服药5d后及其后多次复查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最长147s(正常上限21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轻度延长或正常高限,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正常,患者出现皮下出血。停药3d后测TT、APTT正常,恢复服药后TT、APTT再度延长。减至55mg,qd,TT延长缩短至62.2s,APTT正常。病例2:1例71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房颤口服150mg,bid抗凝治疗。1个月后查PT13.3s略延长,APTT延长47.3s,TT〉60s明显延长,INR、FIB正常。停用5d后查PT、APTT、TT均正常。该2例患者均于口服后出现TT、APTT延长,且停药后均恢复正常,病例1提示TT、APTT延长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提示TT、APTT或许可以作为监测药物作用的指标,其结论仍需大规模的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凝血酶时间 老年患者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服用抗凝治疗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因预防或治疗血栓使用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服用不同剂量时凝血指标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入选服用的患者142例,年龄(79.0±7.5)岁。其中,心房颤动(房颤)128例,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14例。服用后,所有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谷值均较用药前增加(P<0.001)。服用110 mg,1次/d的患者,用药前APTT(32.4±3.0)s,用药后谷值(41.4±5.4)s,峰值(53.9±9.8)s;服用110 mg,2次/d者,用药前APTT(31.0±3.1)s,用药后谷值(42.4±5.5)s,峰值(48.7±7.3)s。服用110 mg/d的患者年龄更大(P<0.001),女性比例更高(P<0.001)、体重(P=0.001)及体质指数(BMI)更低(P=0.018)、肌酐清除率更低(P<0.001),APTT基础值(P=0.008)及峰值(P=0.002)更高,APTT谷值与220 mg/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用药前APTT(β=0.885,P<0.001)、肌酐清除率(β=-0.121,P<0.001)、剂量(β=0.037,P<0.001)、合用胺碘酮(β=3.784,P=0.022)均与APTT谷值相关。结论抗凝疗效存在个体差异,用药前APTT高、剂量大、肌酐清除率低以及合用胺碘酮均使APTT谷值更高。部分女性、高龄、低体重及肾功能下降的患者使用110 mg/d,APTT谷值与220 mg/d相似,而峰值更高。

  • 标签: 抗凝药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丁苯酞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的效果。方法  以2021.7-2022.7本院收治的120例MIS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治疗,观察组: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88.33%,P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丁苯酞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7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栓清除率94.74%,对照组的84.21%。观察组的血栓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肺栓塞发生率为7.89%,对照组的为21.05%。观察组的肺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9%,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能有效提升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并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于推广。

  • 标签: 达比加群 深静脉血栓 治疗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的选取为心房颤动患者86例,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就诊时间是2017年3月到2018年4月之间,采取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43例。采用发华林抗凝治疗对照组,使用抗凝治疗观察组,对两组治疗后的凝血指标、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INR(1.10±0.47)、PT(12.41±1.36)s、严重出血发生率(2.33%)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APTT(48.08±2.70)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少量出血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来说,采用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临床可推广使用。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9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治疗,对比两组的凝血指标及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凝血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治疗后药物毒副反应总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非瓣膜性房颤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CHADS2评分≥1分的140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治疗)和对照组64例(华法林治疗),观察1年中脑栓塞、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部位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卒中和TIA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3.13%,P=0.46);观察组各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较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32%6.25%,P=0.12)。结论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不劣于华法林。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非瓣膜病房颤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进行抗凝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于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随机抽取96例,病情均经临床确诊,将抽取对象分为治疗组(n=49)和参照组(n=47),2组患者均接受心电监测等基础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同时联合应用抗凝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治疗,参照组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INR高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273,P=0.0492),TT高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320,P=0.0357),APTT高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497,P=0.0293),PT高于参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67,P=0.0193)。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为4例,总发生率为8.16%,参照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为12例,总发生率为25.53%,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878,P=0.0386)。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进行抗凝治疗有助于促进其凝血功能改善同时具有较高的应用安全性,对于提升其机体素质可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非瓣膜性房颤 抗凝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低剂量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 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 CHADS2-VASc评分法纳入 112例评分≥ 2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 2组,组 56例,每次服用 110mg,每日两次;华法林组 56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调整剂量,将 INR控制在 2. 0~ 3.0。结果:脑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在组发生 4例( 7.14% ),华法林组发生 6例 (10.71% )。出血事件在组发生 5例 (8.93% ),华法林组发生 13例 (23.21% )。 2组脑卒中或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 (P<0. 05)。结论:低剂量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疗效不逊于华法林,但出血风险明显低于华法林。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非瓣膜性房颤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就与华法林在慢性心衰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纳入我院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 60 例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 30 例)及对照组( 30 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 、 华法林给药治疗,对两组患者药物抗凝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治疗 3 个月后,两组患者 TT 、 APTT 及 PT 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升高( P < 0.05 ),研究组患者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对慢性心衰房颤患者开展抗凝治疗中, 的抗凝效果要显著优于 华法林。

  • 标签: 慢性心衰 房颤 抗凝治疗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22例,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61例。对照组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及华法林,治疗组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及。回顾性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凝血功能指标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16%(55/61),高于对照组的75.41%(46/61),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分别为(35.02±2.69)s、2.07±0.84,高于对照组的(30.27±3.19)s、2.44±0.61,P<0.05。随访1年,对照组心房颤动复发率为45.90%(28/61),高于治疗组的22.95%(14/61)。结论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和并心房颤动疗效确切,凝血功能明显改善,心房颤动复发率较低。

  • 标签: 高血压 心房颤动 达比加群酯 缬沙坦氨氯地平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了解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2004年1月至2019年4月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首要怀疑药物为的不良事件(AE)和出血事件报告,依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中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对出血事件报告进行分类,并提取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剂量和AE发生情况。采用报告比值(ROR)法、比例报告比值(PRR)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CPNN)法等3种方法,分别基于SOC和PT对相关出血事件信号进行检测,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则判断该信号为可疑出血事件信号。结果共获得以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56 501份,其中出血事件报告19 737份(34.93%)。19 737例患者中,男性9 687例(49.08%),女性9 790例(49.60%),性别不详者260例(1.32%);年龄18~95岁,<75岁者2 742例(13.89%),≥75岁者15 051例(76.26%),年龄不详者1 944例(9.85%);给药剂量为110 mg、1次/d者416例(2.11%),110 mg、2次/d者2 346例(11.89%),150 mg、1次/d者525例(2.66%),150 mg、2次/d者4 012例(20.33%),剂量不详者12 438例(63.02%);发生严重出血事件者9 242例(46.83%),死亡3 260例(16.52%)。3种方法均检测出阳性信号的SOC为胃肠系统疾病(14 382例,72.87%)、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 216例,16.29%)、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1 462例,7.41%)、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576例,2.92%)和眼器官疾病(101例,0.51%),信号强度居前3位者为胃肠系统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PT共32个,对应于胃肠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12个,信号强度居前5位者依次为下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和黑便;对应于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2个,强度居前者为泌尿道出血;对应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11个,信号强度居前5位者依次为颅内出血、颅内血肿、出血性卒中、硬膜下出血和硬脊膜外出血;对应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的阳性PT为4个,信号强度居首位者为皮下出血;对应于眼器官疾病的阳性PT为2个,强度居前者为结膜出血。结论出血事件是较严重的AE,消化道出血多见。≥75岁的患者出血风险更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达比加群 出血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应用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NIHSS评分。方法: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中,随机抽取使用华法林、的病例各35例,其中接受华法林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接受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两组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安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回顾结果发现脑梗塞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产生,其安全性、疗效显著。

  • 标签: 脑梗塞 非瓣膜性房颤 达比加群酯 神经功能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心肌梗死治疗中联合实施治疗的效果及对改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我院2019.3—2022.2收治的68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基于对照组,研究组(34例)施以治疗,观察和比较组间炎症因子水平、凝血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的FIB(2.52±0.41)g/L水平相比对照组(3.14±0.57)g/L要低,APTT(39.58±4.05)s、TT(19.12±2.24)s、PT(15.98±2.45)s水平均比对照组要高(P

  • 标签: 心肌梗死 凝血功能指标 达比加群酯 炎症因子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服用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谷浓度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分布范围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此APTT是否存在差异做初步探讨。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服用的NVAF患者。入选患者在入院前均已规律服用至少3周。入院后在处于谷浓度时进行APTT检测。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患者的肌酐清除率(CCR)。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谷浓度时APTT的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达谷浓度时的APTT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入选患者584例,年龄为(60.3±10.7)岁,其中男397例(68.0%,397/584)。所有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为(1.7±1.4)分,HAS-BLED评分为(1.2±0.9)分。581例患者服用110 mg,每日2次,另3例患者服用150 mg,每日2次。谷浓度时APTT在正常下限以下的患者1例;APTT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106例(18.2%,106/584);APTT在正常上限1~2倍的患者476例(81.5%,476/584);APTT在正常上限2倍以上的患者1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示CCR显著影响谷浓度APTT(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达谷浓度时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5)。结论服用的NVAF患者的谷浓度APTT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临床上在应用时应格外关注患者肾功能的变化情况。APTT无法准确评估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心房颤动 达比加群酯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谷浓度 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