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小学生心理疾病 的形成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6
/ 2

中 小学生心理疾病 的形成与对策

刘福明

云南省玉溪市 新平县平甸乡小学 653400

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小学生也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心理疾病,有些能够被学生自身正确理解并得到解决,但仍有许多疾病是自身无法克服的。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心理疾病将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隐患,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作为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明确和把握他们成长过程中心理疾病,进而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心理疾病尤为重要。

一、科学地看待小学生心理疾病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心理教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心理教师,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疾病不是忙着呵斥或禁止,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辅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暂时不平衡所致,并不一定是思想品德问题。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质,而要细心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然后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

小学生心理疾病成因

中小学生心理疾病成因,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探索学生心理疾病,就应先了解何谓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准确把握心理疾病的涵义,从而分析学生心理疾病的成因。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应理解为有创造力,具有了解自己的能力,能够合理表达自己情绪,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能积极的适应周围环境,人际交往协调,有健全的人格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根据心理活动的原理,采用心理测量、心理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增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开展的目的明确、设计系统的教育活动。

(二)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

第一、厌学。厌学心理是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其主要表现有打瞌睡、闲聊、做其他的事、侵扰、闲荡、发呆、玩铅笔、橡皮等。

第二、孤独。有些学生性格孤僻、闭锁、与世隔绝,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自我感到孤独寂寞。表现为:最怕放假,没人玩;没有好朋友,心理难过;父母离婚,孩子觉得孤伶伶的等。学生有孤独感,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几乎不和其他同学交流,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朋友,这样就会感到孤独,逐渐地就不愿意上学了。孤独感是压抑中小学生的一种困忧,这是独生子女的通病。

第三、叛逆。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以自己为中心,父母不让做的事一定做,让做、能做的事却不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四、失落。中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特别是自己表现好却得不到老师的夸奖,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第五、自卑。不敢表现自我、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第六、焦躁恐慌。疫情期间学生的生活空间缩小,会让他们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躯体方面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在认知上,可能因为过多摄入疫情相关新闻和真假难辩的消息而无法对疫情作出科学的判断,甚至会出现灾难化的想法;在情绪上,会出现无聊、烦躁、憋屈、消沉、抑郁、易怒、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困扰;在行为上,会无所事事,懒于学习、不思读书或沉迷手机游戏网络电视;在人际交往上,不愿与同学交往、交往能力和欲望都下降、易与家人争吵等问题;在躯体化反应方面,可能会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疼痛问题、消化系统问题、饮食问题和睡眠问题,也可能因为对疫情的担忧出现过度关心自己的身体症状或出现反复洗手、消毒等行为。

(三)中小学生心理疾病成因分析

中小学生身心成长中心理疾病有诸多原因,例如遗传、生理因素与环境影响等。本文主要从环境影响探讨。中小学生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第一、家庭环境。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由于父母的素质不高,行为粗俗等给学生带来许多苦恼、困惑的情况普遍存在着。还有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第二、学校因素。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影响很大。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疾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第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要么随其进城,要么留守农村。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们都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疾病形成的原因之一。

小学生心理疾病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日常教育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干预、引导。

第一、多沟通。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其在广阔的社会中磨练思想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次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人,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家长老师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学生只要能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遇事尽量控制情绪,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多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能互相理解。

第二、多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都易于外化,要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就要多观察他们情绪的变化,因为人的情绪与健康有很大关系。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情,知道他的心情如何;通过观察他与同学的关系,知道他的人际关系如何;通过观察他的行为,知道他的行为是否异常等等。只有多观察,才能够发现问题,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去解决问题。

第三、多感化。教师积极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张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能做到不在办公室和公众场合训斥学生,而是给予耐心的帮助。

第四、多倾听。倾听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让老师知道一些无法用观察方法得到的答案。老师只有多与孩子交谈,才能知道学生内心想法,才会了解“孩子眼里无小事”。倾听有助于使学生的苦恼倾诉出来,减轻其心理负担。如果一个人一直被心理问题困扰着,会感到很苦恼。把事情告诉别人,会觉得轻松许多。

第五、多交谈。首先,与学生本人交谈。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后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仅仅依靠倾听,是不能完全掌握学生情况的,还需要与他交谈,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与学生交谈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要对人,而不要对他的行为和思想。其次,多方了解。有时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把心理问题都说出来,有一定顾虑。这个时候可以向他朋友以及父母了解情况,通过他周围的人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

第六、多辅导。首先,通过掌握的情况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般意义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社会、学校、家庭。如果从有心理问题本人的交往考虑,人与环境的变化是否相适应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失落感会引起心理冲突,如不能自行解决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二是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或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能适应,心理问题就产生了。三是不能正视现实,对过去耿耿于怀,适应能力差,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次,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没有固定的模式,要遵循因人而宜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第七、多测评。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借助测评工具客观地了解学生的个性、长处、不足和发展趋势,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多措施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目的。也只有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展了,教育力量才会变得更强大,育人效果才会更好,才能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和谐发展的人。

5f4626abc9fe1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