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本土少数民族语言,本土音乐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7
/ 2

元阳本土少数民族语言,本土音乐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

王翠玲

云南省 红河州 元阳县民族中学 662400

摘要: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每一个民族在自身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都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永不衰竭的生命活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民族文化呈现出快速流失的发展趋势,所以少数民族语言民俗传承势在必行。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和乐吟唱 民族语言 本土音乐 古诗词

一、古诗词曲教学在元阳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现状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每一个民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道路上,都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永褒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古诗词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现今国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古诗词文化,许多作曲家为古诗词加上旋律,希望借助不同的形式,使古诗词艺术的形象更加鲜活。近年来随着主流媒体的影响,国家政策的支持,古诗词曲被当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体验古诗词的深厚意蕴。现在的古诗词教学离诗歌本身越来越远,老师逐字逐句地翻译,铺设,总结成一个个考试的知识点,古诗词的美感和韵味也消失殆尽。这样在很大层面上忽略甚至瓦解了诗词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性,从语言的学习来看,也使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效果,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对诗词的感受和背诵中,因为缺少了感悟而具有一定的难度。当代中学生感到古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尤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更是感觉艰涩困难。古诗词的音乐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之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被异化为通过考试大门的敲门砖。

与此同时,汉族文化的融入,使各少数民族中很多年轻一辈少数民族语言生疏甚至不会讲本民族语言,对于本民族一些有些的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民族文化呈现出快速流失的发展趋势,所以将少数民族语言民俗传承下去势在必行。

二、元阳本土少数民族语言,音乐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语言,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加大元阳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弘扬并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经典咏流传》栏目的创办引领了古诗新唱的风潮。少数民族语言带入古诗词教学,并用本土少数民族曲风唱响,并不是单纯的盲目跟风,而是为了有效进行古诗词教学,加大元阳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弘扬并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元阳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聚集着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壮族、苗族等。我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约占学生人数的90%。他们长期以来居住在民族聚居村落,从小熟识的只是本民族的语言,甚至有的学生父母无法用汉语正常交流,学生踏入中学才完全地接触汉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大多较弱,古诗文因为和汉语普通话的差别,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上就显得更为吃力了。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语言水平和语言学习能力,我校教研组多次尝试,研究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既让学生学习了古诗词,有传承了本民族民族语言和文化。我们进行了《走进民族地区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堂的应用研究》,我们尝试将学生熟悉的少数民族语言、音乐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用本土音乐和乐“唱读”的方式在古诗词曲教学课堂中作为辅助手段。此次把古诗词与元阳少数民族语言及本地少数民族音乐融合于初中古诗词曲的教学中进行研究传播,降低了本地中学生学习中国古诗词曲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这样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去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下是我校林美云老师在教学《游山西村》的案例:

林老师以一首同学们熟悉的本地民族歌曲《哈尼家乡欢迎你》引出《游山西村》这首诗。学生们一听到自己熟悉的民族旋律,马上有了兴趣,学习的兴趣立刻就调动了起来。林老师立刻播放我们用彝族旋律谱写的《游山西村》,学生们一听到熟悉的具有乡土气息、民族风味的旋律,马上被感染了。边听边哼,越唱越起劲。动听的旋律,悠扬的歌声,少数民族本土音乐特有的旋律,立刻将同学们带进了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到了山西村的秀美、村民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热闹场景,以及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人生态度等。诗歌的内容和所要表现的情感全都通过本土音乐呈现了出来。不知不觉中,学生们一会儿就会唱了,也就记住了这首诗歌的内容,快速地背诵了出来,达到了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新颖、独特,学生十分感兴趣。课后,教室走廊上时常响起学生们的哼唱声。

(二)少数民族语言,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自信是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文化的肯定认可和赞同,是源自内心对文化的坚定的信念和文化理想。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

当学生学着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来吟唱诗歌的时候,他们用本土音乐和乐而歌唱出古诗词传承了传统文化,创新了民族文化。这样,他们深深感受到了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的伟大,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不由得以作为这种少数民族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三)反复和乐唱读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固非吟诵,还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背景之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我们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多元素教学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方式来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用自己熟知的语言和韵律唱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让古诗词曲变得生活化,大众化,使其能够更加被更多人所接受,并能够将其继续传承下去,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和乐吟唱”伴着用本民族语言译唱古诗词曲,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译读、编写成曲进行吟唱,并将古诗词的教学和少数民族一些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丰富了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也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能够得到有效传承。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探讨、互相切磋的环节中产生了一种比拼的动力,同时也树立起了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弘扬中国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和本民族语言的一种强烈责任感。

三、结语

总之,“和乐吟唱”的方式就是将少数民族语言,本土音乐与古诗词教学有机融合于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真正主导古诗词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接受。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精美浩瀚,也继承了本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徐敏.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课堂语文·下,2018(09)

[2]董涛玲.让古典诗词吟唱走进语文课堂.课堂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