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物性,感人品,悟写法 —— 以六下咏物诗教学为例,谈小学语文主题 阅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察物性,感人品,悟写法 —— 以六下咏物诗教学为例,谈小学语文主题 阅读教学

马桂芳

广元市昭化区实验小学 四川广元

内容摘要:

“主题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自身特点、立足教材课文,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来进行集中统一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其主要价值在于让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读得更深。针对六年级的咏物诗教学,以“察物性,感人品,悟写法”为主题,精心组文,分批呈现,整合领悟,开展主题阅读教学,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理解,训练思维和表达。

关键词:主题阅读 咏物诗 融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或者进城务工子女,父母亲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别说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因此立足于课堂的主题阅读成为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落实课标阅读要求的主要途径。

“主题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自身特点、立足教材课文,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来进行集中统一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主题阅读教学是在满足阅读基本教学的基础之上,将课文以主题连接,从多角度去解读同一主题,因而可以读深、读精;可以从多渠道去探究历史与时代、环境与情感、背景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知识体系、丰富情感、提高语文素养知识;利用多篇课文来反复强调一个主题,能够强化这一主题的分量,也能够在循序渐进中层层递进,帮助学生达到一个情感的深化,同时在反复的学习之中找到一些行文的规律,为其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三首咏物诗,三首诗托物言志,都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其中《石灰吟》这一经典名篇,诗人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抒发了不同流合污、不畏艰险、坚贞不屈、清白做人的高尚品质,很契合本单元“理想、信念”的主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古诗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把古诗字音读准,掌握诗词大意,背诵默写”的浅层面,但也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这首咏物诗感悟诗人志向是教学难点,经过反复研读,我确立了“察物性,感人品,悟写法”的教学主题,着重抓住诗中“所托何物”,“所言何志”,“物与志有何联系点”来教学。突破以往的古诗教学那样逐字逐句地分析、品鉴,而是采用主题阅读的教学方式,大段大段地读,一篇接一篇地读,在其中交替运用默读和跳读、浏览,来品察所咏物的特性,先从物读出人,再从人读出志,继而理解诗人所抒发的对某一种精神情操的歌咏,与诗人发生共情的情感体验。群文阅读的课型确定为:精读《石灰吟》明主题的纵向式拓展阅读和悟写法的咏物类诗横向拓展阅读,时间为两课时。

  1. 细读文本,精心组文

主题阅读的多文本阅读,因其呈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要求老师讲的少问的少,要求学生更多的自我阅读、同伴交流。文本细读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必经之路,从什么角度解读,往往决定了教什么。在第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察物性,感人品,我搜集了《石灰的自述》、《少年于谦》、《北京保卫战》、《于谦之死》四篇拓展阅读材料组成群文;第二课时我确立了《马诗》、《竹石》、《墨梅》、《咏煤炭》四篇经典咏物诗组文。

  1. 分组递进,明晰主题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主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在教学第一课时主要采用分组递进式呈现,解题导入后便阅读《石灰的自述》,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再读诗就能自明大意了。当学生读通读顺后,再来简介作者,呈现《少年于谦》,感受其少年壮志。当学生细读文本,想了解于谦的清白之时,顺势呈现《北京保卫战》和《于谦之死》两篇选文,进而说出对“清白”二字的解读。以“清白”为把手为跳板,架起这首诗与于谦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走进故事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经历先从物读出人,再从人读出志的过程,结合反复诵读,来走进诗人的内心,对诗的主题理解便水到渠成。

  1. 提取比较,整合领悟

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则采用举一反三式的阅读教学结构,即先复习归纳《石灰吟》的主题及表达特点,再根据表格小组合作学习《马诗》和《竹石》,再自主学习《墨梅》和于谦的《咏煤炭》,最后将5篇咏物诗整合,通过提取比较,总结出咏物诗的学习方法:着重抓住诗中“所托何物”,“所言何志”,“物与志的联系点”。最后向学生抛出问题,比较这些咏物诗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流于表面都是不同的,赞颂歌咏的物体不同情感迥异,然而内在均一致,诗人都细微地描写了物体的特质个性,借物表白自己的志向情感。这样的教学结构,一组一组地呈现文章,让学生始终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增加了积累,丰富了理解,同时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综合分析能力。

  1. 反省延伸,迁移运用

当学生领悟了咏物诗的一般学法和创作思路后,顺势推出语文园地中的诗,迁移运用方法,再说说还知道哪些。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学到的方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整合,尝试“托物言志”的练笔,用三种方式去写:改写、仿写、创作,进行有梯度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跳一跳摘桃子”。

至此,学生的学习历经了主题学习的三个层面:整合(指文本负载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积累(指母语文化系统包含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底蕴)——反省(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引导孩子走进真正的阅读世界,教给他们有效的阅读策略,让阅读像呼吸一样成为一种需要,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语文主题学习”,正是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量的阅读实践、开放的语文课堂、多元的阅读评价等组合成一个整体,创造语文学习的情境,在一个又一个主题单元教学过程中,实现小学语文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文化之基、思维发展之基、学会学习之基的总体目标。

在咏物诗的主题学习中,通过体察物性,感悟人品,领悟写法,教学不仅关注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量,更关注学生在阅读多种多样文章过程中的意义构建,让学生回归到阅读的本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主题学习的丰富性、基础性、发展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希贵 《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 《人民教育》 2012年Z3期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