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一字皆有意,山山水水总关情——试从托物言志探寻《小石潭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2

一名一字皆有意,山山水水总关情——试从托物言志探寻《小石潭记》

宋国诚

成都七中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访山水,流连于自然胜景,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而《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在细读《小石潭记》之后,试图从“托物言志”的角度去挖掘“小石潭”的象征意义。现将拙见陈述如下,请方家指正。

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光艳照人,美不胜收。前一二段文字中,小石潭水声清越如珮环,水清澄澈如虚空,青树翠蔓,游鱼翕忽,令作者迫不及待地伐竹取道,静观细品,感受到了鱼之乐,心之乐。然而,在向西南遥望小石潭的源流和岸势后,作者坐在竹树环合的石潭边,感受到的却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至黯然神伤,悄然离去。

那么,作者由“乐”而“悲”的原因是什么呢?《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做出了这样的阐释:“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情感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其实第四段“四面竹树环合”之景和第一段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之景何其相似,忧伤悲凉之情为何不在第一自然段就被触发,而要在第四段?这不合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行文意脉”。

笔者认为,让作者心情由“乐”而“悲”的原因恰好是在文章第三段 “潭西南而望”的所见所感。作者望见的是小石潭的源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的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也就是说,小石潭的溪水是蜿蜒曲折的,溪流两岸的山石是高低不平的,如“斗折”,如“蛇行”,如“犬牙”,且时隐时现,难以寻觅其源。这样的环境带给人的感受是阴冷、艰险、坎坷不平。联系柳宗元的人生经历来看,小石潭的源流和岸势和他的经历遭际何其相似。柳宗元26岁时因反对奸臣裴延龄为相,被贬道州;29岁时因声援太学生挽留阳城一事,被贬为陕西蓝田县尉;33岁时因为支持王叔文“永贞革新”一事,被贬为永州司马;33岁时,唐宪宗继位大赦天下,却下令“八司马”不在被赦之列,且不得量移。因此,柳宗元看到溪流和岸势,如同看到了自己的曲折不平、前途难测人生,心生悲凉是自然、合理而恰当的。所以,才会在静坐潭上时,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乐而悲,悄然离去。

既然如此,那么“小石潭”和柳宗元是否还有其他相似之处?文章是否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细读慢品,笔者觉得小石潭“水之清”“石之坚”“潭之弃掷”无不暗合柳宗元的人品及人生遭遇。

潭水之清,作者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展现,潭中的鱼儿清晰可见,如同在空气无所依凭地游玩;日光透过潭水映照到游鱼,将鱼影投影到潭底石头上;水声清越,如同珮环作响。潭水呈现出一种纯净之美,如同作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心灵世界。柳宗元曾在《愚溪诗序》中借愚溪之水表白过自己的心志。“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作者以愚溪“善于照鉴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来象征自己“善于写作文章,用文字写尽人间百态,并且毫不回避,无所顾忌”。因此,以“石潭清水”象征自己“空阔、敞亮、赤诚”的心性亦是合乎情理的。

潭石之坚,是《小石潭记》的一大妙笔。小石潭的石头在柳宗元的笔下极具个性色彩。“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作为石底,即便是到了岸边,也是石头翻卷着出水,并形成高耸的石堆和陡峭的山岩。在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石头是没有淤泥的,卧于水底保持完整而清洁,游鱼投影在石头上,青树生长在石头边,整个小石潭表现出的是一种耿介与顽强的气质。即便石头被扭曲,也是翻卷着伸展出水面,而形成崎岖嶙峋的石景。柳宗元用山石象征自己心迹的文字在永州的各类写景状物的散文中较为常见,譬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些石头的描写,不仅写出了石头的形状,还写出了石头不甘心被埋没在泥土中,顽强地抗争逆境的品格,这也是柳宗元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的真实写照。

潭之弃掷,更是柳宗元贬谪人生的最好象征。小石潭被竹树环合,无人欣赏。走近小石潭需要“伐竹取道”,欣赏小石潭发现“寂寥无人”,如此美好的小石潭被弃之荒野,无人赏识,这和一心为国却横遭贬谪,最后竟“不得赦免,不得量移”的柳宗元何其相似。同时,柳宗元在多篇文章中,也用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惨遭弃掷”的愤懑,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小丘的遭遇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被弃于永州的小丘,正如同被弃于永州的自己,“性空灵,才卓著”却难逃被弃掷的命运。因此,作者借小石潭来象征自己的写作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再来说说看似闲笔却卒章显志的“同游者”介绍。“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很多专家学者就“隶而从的崔氏二小生”做过专门的研究,有的考证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的两个仆人,所以“隶而从”理解为“属于我并跟着我”的两个仆人。有的考证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崔简早逝,所以将儿子崔恕己和崔奉壹托付给了柳宗元,所以“隶而从”应该理解为“跟着我去的两个养侄儿”。笔者认为崔氏二小生的身份并不值得深究,而其名字才是大有深意,能够起到卒章显志的表达效果。

中国文化中,鲜有“恕己”的说法,因为“恕己”意为“宽宥自己”。《论语》中有对“恕”的解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他人”就是“恕道”,那么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恕人”之道才是为人处世的正道。再说“奉壹”,“壹”就是我们寻常所说的“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万物之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奉壹,意为奉守根本,不忘初心。那么,柳宗元引“恕己”和“奉壹”作为全文结尾,于获罪被贬的他而言,“宽宥自己,奉守初心”又意味着什么呢?

纵观柳宗元的一生,儒家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其心中根深蒂固,即便经历了“永贞革新”的失败而获罪,他“救世济时”的理想也从未消解过。他一生个性耿介,爱憎分明,政治立场非常坚定。所以即便政治理想破灭也不会向当权者低头屈服,所以在《小石潭记》中,以“恕己”和“奉壹”作为全文结语,也作为自己人生抉择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