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阈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3

文化认同视阈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梁玉 2.张瀚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以文化认同为理论依据,中西方文化认同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升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跨文化交际者的文化包容性和平等交流意识为解决方法,旨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文化交际能力,解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文化障碍。

关键词;文化认同;跨文化交际;文化障碍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ident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raisi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enhanc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tolerance and equality consciousness as solutions, aimed at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resolving the cultural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ulture Identit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ural Obstacles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增强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运用交际策略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建立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进而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发展。

  1. 研究意义

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不均衡,崔永华(2020)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内容还是在语言知识层面,缺乏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的学习和训练1,忽视从文化根源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致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文化误解和交际失误,无法进行深层次跨文化内容的交流。

从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由独一无二的精神、观念、意识等方面所构成。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自己引以为傲,习以为常的文化形态。当今世界发展越来越快速,跨国际之间往来日益密切,顺利的跨文化交流必不能缺少不同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文化发展思路,开阔交际者的视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了解文化的存在意义和内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堡垒。当下世界各国不仅依靠科学技术来奠定自己的地位,近年来文化发展也成为世界各国提高自身“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各国的文化发展也呈现出不断交流,相互交融,彼此交锋的态势,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化认同的思考。因此对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在文化角度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1. 文化认同的来源与意义

20 世纪50 年代初期,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松提出文化认同理论,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对学术研究、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支(文化自信、文化创新)2

“文化认同”指的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们对于本区域所形成的语言、生活方式,风土习俗等有着相同的认知和价值观。“文化认同”也是人们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方式。比如在一个地区里,如果只有一个人说普通话,而其他人都用地方方言来交流,那么这个说普通话的人就会缺乏融入感和归属感。“文化认同”也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其他民族与国家中具有鲜明的标识性;同时其自身又具有包含性和批判性,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特质舍弃与自身文化不符的价值观。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保障国家团结发展的基础。具有相同的文化认知,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民才会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因此,文化认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至关重要。

  1. 中西方文化认同分析

以中国、美国文化认同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两国在思维方式、社会行为规范、家庭教育价值取向方面而产生的文化差异,从而解决文化差异中产生的交际障碍,发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1. 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圆形为特征,运用整体观念考虑事物发展情况,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直线型为特征,单一化分析事物发展局势。有学者(马贺丹,2020)也认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思维方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3。中国人在思考事物和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考虑大局,习惯站在他人角度处理事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西方人在处理事物与人际关系时,多从自我角度出发,优先考虑自我利益和感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思维差异所产生的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进程,交际者可以根据自身文化的特性适当调整自我文化认知,利用文化之间的差异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跨文化认同感,从而消除跨文化交际之间所产生的文化陌生感。

  1. 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行为规范指的是社会群体中人们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常会根据自身所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做出行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目前跨文化交际学者马东(2019)认为中国社会更加关注集体生活,个人服从于集体,强调团结合作,美国注重个人独立性,追求不受集体拘束的自由4。比如近期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西方人采用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来应对,忽视国家安全卫生建议和社会行为准则。而中国人们在面对公共事件时则会采取相对缓和,理智的方式来面对,听从组织安排,一切以大局观念为重的精神,严格规范自我的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行为准则的不同会影响跨文化交际是否顺利,交际者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了解不同国家和人们的社会准则、社会行为,尊重对方文化的特点才能保障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1. 家庭教育价值取向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等人的理论,人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无时无刻受到所处群体价值观的指导与影响 。张进峰(2005)认为人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习得群体中所存在的文化价值,逐渐与群体中的人们形成相同的价值观5。对于人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家庭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部分,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久且深远的。中美文化在家庭教育有着相似性,例如,都重视“爱”和“善”的道德教育6。培养孩子善良的品性,爱护周围的人和一切事物。以“爱”为价值培养的起点,培养孩子努力成为一个积极向善的人。在培养品德和性格方面,从小教会孩子懂得尊敬长辈,爱护幼小的道理,对待他人时要礼貌有礼,与人和谐相处,做事勇敢负责,诚信明理。在培养知识运用方面,中西方文化中的家庭教育均以勤奋读书,珍惜时间为主的智能教育。并且鼓励孩子多读书,勤思考,培养孩子热爱读书的习惯。对于跨文化交际者而言,相似的家庭文化教育理念和教育观会使得文化交流更加顺畅,相处更加融洽,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更加深入。

  1. 如何在文化认同视角下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张津海(2018)指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群体以及不同文化成员相互交换信息、相互沟通、找出不同文化之间共性与异性的过程7。人们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相互交换信息、相互影响、构建文化共同性,从而进行交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深彼此关系。跨文化交际使得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不同文化认同之间进行交流互通,达到交际者所要实现的目的。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往来,加深彼此的关系,提升跨文化交际功能。

  1. 提高本民族文化认同感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先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在认同本民族文化,感知自身所在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马东虹(2007)指出中国当前的文化教育处于从属地位8,跨文化交际者对于本民族的文化都不了解、认同,跨文化交际活动也就无法开展。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可以通过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文化精神,了解对传统建筑、风俗习惯等文化载体的认识。所以,学习本民族文化,形成自身丰富的文化积淀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基础,有利于建立本民族文化认同感。跨文化交际者在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才会着眼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研究,进而产生跨文化间的文化认同感,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交际能力。

  1. 提高批判思维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学习者的文化包容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学习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也要具备文化思考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者的批判性思维,掌握文化鉴别的能力9,不盲目跟随潮流,失去自身文化的根基。韩震(2005)指出全球化进程绝不是某种文化取代或主导其他文化的过程,而是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面对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所引发的差异10,理解各种文化存在的原因,学会尊重、欣赏不同文化的魅力。在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者要清楚的面对各种文化差异,分析和思考文化与文化之间差异的根源,并结合自身所在的文化标准,找到化解文化差异的方法,在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以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

  1.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平等交流意识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输出和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的态势,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会遭受到一定的冲击,强势文化会入侵和歧视弱势文化,造成文化地位的不平等。在目前文化多元发展的形势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平等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歧视其他文化,更不能过度认同本民族文化进而产生文化优越感。根据科勒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跨文化交际者需要确定自身文化身份和对方交际者的文化身份,以理解、平等的理念对待跨文化交际行为,不断调整自身文化认知结构和交际行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灵活性,实现互惠互利,平等共生的跨文化交际。

  1. 结语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不断更新、内容复杂的社会交际行为。任何单一、守旧的交流方式都不能持续长久。正如,高一虹(2002)所说跨文化交际者要在行为层面上具有解决文化差异、文化关系建立的能力11,承认文化发展的必然性,保持“和而不同”的交流理念12,在本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以批判的思维模式看待不同文化,持平等观念与其他文化身份的交流者交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文化价值观,实现跨文化认同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跨文化交际者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从文化根源上推进世界民族在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汉语跨文化交际能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4):25-36.

  2.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 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 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求是学刊,2005.(5):21-24.

  5. 姜东霞,屈连胜.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44-145.

  6. 姜晓丽.认同理论视阈下跨文化交际能力重构[J].科技视界,2015.(8):32.

  7. 马贺丹.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现状的反思与建议[J].2020.(1):88-89.

  8. 马东.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价值观研究[J].2020.(3):129-131.

  9. 马东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10. 王毓.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2-8.

  11. 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12. 张津海.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18.(11):128-131.

本论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19YYD227)《“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国际化能力现状调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1. 梁玉,女,1974年3月,汉,哈尔滨,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翻译,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林园路4号哈尔滨理工大学南区外国语学院

手机号码13796676532

2. 张瀚,女,1996年11月,汉,哈尔滨,研究生在读,英语翻译方向,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南区外国语学院

1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汉语跨文化交际能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4):25-36.

2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马贺丹.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现状的反思与建议[J].2020.(1):88-89.

4马东.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价值观研究[J].2020.(3):129-131.

5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6王毓.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相似性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1):2-8.

7张津海.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18.(11):128-131.

8马东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9姜东霞,屈连胜.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144-145.

10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求是学刊,2005.(5):21-24.

1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12姜晓丽.认同理论视阈下跨文化交际能力重构[J].科技视界,201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