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的研究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2

心肺脑复苏的研究新进展

李玉石 1. 李文杰 1. 石媛漾 1. 刘心怡 2. 程可冀

1. 武警后勤学院 天津 300300 2. 武警黑龙江总队绥化支队 黑龙江绥化 52000

摘要:心肺脑复苏在当今一直都是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国在心脑肺复苏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心脑肺复苏主要涉及五个研究方向,1生存链由四环增到五环;快速辨认心脏骤停,并及时治疗。早期CPR,快速的除颤,进行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的生命支持,骤停后的治疗。2心脏复苏程序改为“C-A-B”,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3电除颤的应用4药物的应用。5脑复苏。

关键词:心脏骤停 药物治疗 心脏复苏技术

引言:心脏骤停是病人在心脏较好的时候因意外发生的心脏停止搏动,及心脏骤停性猝死。在发达国家中,都会将心脏骤停作为首要研究项目,它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疾病。据统计,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每年都会超过30万人因为心脏骤停而亡。而心脏复苏作为心脏骤停的急救手段,我们要从公元前800年说起,西方曾记载对于一个孩子的急救过程,从而发明出来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式。直到1956年,ZOLL首次报道体外电击的成功事例,电除颤成为当时的热潮。这就表明了现代心脏复苏的时代已经到来,从一定的基础上奠定了心脏复苏技术。其实在我国1700多年前,名医张仲景就有一些对缢死的描述,在之后的葛洪更加直接的描述了人工呼吸的连续性。这一切都表明出我国在心脏复苏技术上的贡献和研究成果。

1、研究发展过程

1.1生存链

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对“生存链“提出了定义。生存链是由四个环组成,第一环是早期通路,第二环是早期CPR复苏,第三环是早期心脏除颤,第四环是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每一环与每一环都是紧密连接的,缺一不可,从而形成完整的心脏复苏急救模式。到了2010年将生存链提升到5环,它就是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这种改进更加的提升了心脏复苏的存活率,也更加的提升了心脏复苏技术的完整性1】

1.2CPR的改进

2010年美国发布AHA指南建议将成人和儿童及婴儿的基础生命程序由“A-B-C”变为“C-A-B”但不包括新生儿。这种改变,提高了心脏复苏技术的质量和效率。协会指出,对于成人的胸外按压需要每分钟大于100次,幅度超过5厘米。经过研究证明,有效的胸外按压可以恢复心脏骤停,此时在通过体外除颤并为脑供血就可以达到救活的可能性。

1.3心脏电除颤的应用

心脏电除颤在心脏骤停时是最重要的一步。病者发生心脏骤停超过八成人都是因为室颤。而治疗室颤的有效办法就是体外电除颤。除颤的成功率和病者发生心脏骤停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越早的除颤存活率越高,一般为每延迟一分钟,心脏猝死的存活率就降低0.07-0.1。在出事的一分钟内进行电除颤的存活率达到了70%,超过十五分钟,则存活率几乎为0

在过去的几十年,电除颤的技术一直到是以单相波的形式进行,到了1996年,美国研究出了双相波技术,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技术。再到1992年AHA更是发出3次连续电机的单相波除颤的信息。有研究显示双相波仅在150J时的成功率为92%,而单相波在360J时也就仅仅是73%的存活率,双相波技术远远高于单相波的存活率。再有研究表明双相波较为单相波除颤有更好的自主恢复能力。

1.4药物的使用

第一种药物就是肾上腺素的应用,作为CPR的首选药物,肾上腺素发挥着自己巨大的作用。研究表明,当肾上腺素与外周血管α受体相结合时,会使得血管收缩,增加对脑血管的供血,因此就能提高患者的自主恢复。如果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刺激β受体从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肾上腺素的剂量上,推荐每次使用1mg,无效后,过三分钟后重复上药。

第二种就是血管加压素,血管加压素可以增加重要器官的血流量,避免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通过研究显示,加压素组和肾上腺组对室颤有相似的作用,但是加压素的作用要高于肾上腺素。在法国曾发出一项研究表明,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在出院率、存活率和神经恢复率上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在使用时,若1mg的肾上腺素无效时,可以用40U的血管加压素代替肾上腺素。

第三种就是纳洛酮,在Irusta的研究中表明,患者在发生心脏骤停的时候会释放大量的β-EP,会提升患者的死亡率。而纳洛酮的作用就是阻碍β-EP的释放,增加茶酚胺的释放,促进脑缺血位置的脑供血流通,从而促进心脏复苏技术的成功。还有研究表明,如果在给患者进行心脏复苏手术的时候使用纳洛酮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恢复率。

第四种是胺碘酮,胺碘酮的作用主要是以Ⅲ类药物作为心脏通道的阻滞剂。经过研究表明,虽然在进行心脏复苏手术的时候使用胺碘酮可以提高存活率,但是这不能预防疾病的复发。所以,胺碘酮的选择一般都会在其它药物无效的情况下使用。

第五种是碳酸氢钠,在近些年的实验和研究中发现,在发生心脏骤停的10分钟内,一般都是因为呼吸中毒,之后再出现酸中毒,所以,在进行心脏复苏手术的时候应保持通风状态来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在进行手术的时候,使用碳酸氢钠能对术后的预防,如果用量过大还有可能会抑制血液中氧气的产生,造成血液高渗和细胞外碱中毒。使用碳酸氢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心脏骤停一定要超过十分钟才可以使用碳酸氢钠,防止中毒;第二,PH小于7.2.

第六种是溶栓疗法,通过查询资料,50%-70%的心脏骤停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急性心梗死。通过对溶栓的研究表明,尽快的增加溶栓治疗会增加出血的发生率,凝血指标显著延长,但是也增加了患者未出现出血就死亡的现象。但是由于缺乏大量的临床试验,溶栓治疗法是不建议使用的

1.6脑复苏

脑复苏是急救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面对不同的患者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早期接受治疗进行脑复苏的患者,脑缺氧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心脏复苏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患者的自我恢复率有着很大的提高,但是患者长时间生存的示例并不多。虽然有一大部分人接受治疗后恢复自主循环,但是仅有2%-5%的人才不留有神经缺陷。心脏复苏后应该有应对复发时的急救综合治疗,包括:一血压管理,动脉压要超过65mmHg;二血糖超过10mmol/L的患者应及时接受治疗;三对患者的体温进行实时监测,成年患者的诱导体温到达32度时,并且维持时间超过12小时,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降温处理,研究表明,心脏复苏后的降低温处理不会对患者产生较大明显的副作用

2、结束语

当今时代,疾病成为人最大的敌人。在疾病中,死亡数量最多的就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心脏骤停性猝死。所以,目前更应该加大对心脏复苏技术的研究和投入,完善并研发更加优良的技术,发现更优质的药物和技术手段。将心脏疾病作为我国的首要研究项目之一,会在国际地位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苏汉银. 脑复苏的新进展[D].河北医科大学,2008.

[2]韦庆锋.亚低温治疗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临床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9):10-11.

[3]罗莎莎,王会芳,尹艳君,漆月.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7):165.

[4]郭丽娟,刘小慧.胺碘酮、利多卡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2):134-136.

[1]徐达.急救前移对心搏骤停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校医,2020,34(08):594-59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