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8
/ 2

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探索

代书阁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5

[摘要] 针对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教育存在的不足和研究生科研学习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经验体会,探讨当代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和优化研究生科研培养的创新性方法,以期为高校研究生的成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导师引领; 改革探索

随着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变化,国内各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和培养模式改革。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教学思路是“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1] 两种教学模式各有优点,前者可以让学生获得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后者可以让学生扩展更多的知识储备。[1]目前研究生的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仍存在脱节问题,且对研究生的培养也过于刻板陈旧,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收效甚微。

众所周知,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分多个环节,其中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提升。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在大学校园、学生之间越来越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和电脑,深深地影响着高校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对硕士研究生们的采访调查,我们发现当今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看新闻、看电影、玩游戏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并没有花多少心思用在课堂学习上。在课下,很多硕士研究生也是沉谜于电影、追剧、打游戏,甚至通宵达旦。面对自身的研究课题,许多硕士生都缺乏客观主动性,大多都是被动的接受。对于不打算读博深造的硕士生们,大多都是为了混文凭,感觉能够顺利毕业就行,更别提花心思学习和科学探究。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基于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实践,分别从导师引领、课堂教学和学校考核等方面进行探索。

  1. 立德树人,当好引路人

导师作为研究生在校的直接责任人,与研究生接触最为频繁,且关系也最为密切。因此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是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研究课题的开展、学生论文的写作发表、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及其就业方向的指导,导师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是培养好硕士研究生成才的前提保障。[2] 近年来,随着国内科研实力的逐渐增强,高校导师的科研队伍逐渐年轻化。虽然这些年轻导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这些导师缺乏教育理论方法的训练,缺乏带领学生的经验,不易把握师生关系,且缺少对学生实效性的教育和思想指导。此外,一些导师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导致自身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对学生的管教缺乏指导。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导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研究生们的培养质量。在教育部发布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六要”新要求。[3] 研究生导师应树立崇高的学术信仰和家国情怀,在对学生进行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应当怀揣仁爱之心,努力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导师应当努力对研究生进行科学前沿的引领,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的指导,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实事求是、治学严谨,努力跻身于世界学术研究的前沿。此外,导师还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视野和国际视野,以真理的力量和智慧的化身感染和教化学生。

二、强化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研究生的培养中,课程教学是最基础的环节,它是研究生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且最终也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当今,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单一授课的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尤其随着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们在整堂课下来只是对着PPT念,讲课过程非常僵化,且缺乏活力。此外,有些教师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考核任务,只注重课堂理论授课而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厌学情绪较浓。部分教师刚从高校毕业就从事课堂教学工作,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够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而不能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不断地开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新时代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例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巧妙地设计互动环节,为研究生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信心,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此外,教师在做课堂互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研究生们的学习特性和各个个体的差异性,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环节,进而调动研究生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终达到良好的课堂授课效果。[4] 今年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科技也走进了高校的的课堂,这种线上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这种授课模式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

三、 健全监督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本质上高校科学研究的目的应是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改善民生,而单以SCI论文优劣论成败,容易导致高校导师过于追求功利,不利于研究生全方面的培养。部分导师只注重研究生的论文数量,且对研究生制定较高的毕业条件。例如,研究生需要发表多少篇SCI论文才能毕业,导致研究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索科研的兴趣。对于只是为了混个硕士文聘利于将来就业的学生而言,科学研究更是敷衍应付。硕士研究生们往往只是为了能够获取导师欢心、顺利毕业获得学位而被动地进行课题研究,缺乏主动探索的兴趣,丧失追求真理的使命感。

针对这些情况,高校需要加强和完善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导师监督机制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还应该出台有效的激励措施,让研究生具有强烈奋进的愿望,从而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学术氛围。

四、总结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本文根据自身的工作体会,对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和学术引领进行探讨,希望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及其成才培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建江,许宝才.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03.

  2. 张丽莉,王致磊,赵 雷,等.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作用研”[J].高等教育,2020,26.

  3. 郑忠梅. 立德树人:研究生导师职责的学术逻辑及其实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06.

  4. 吴彦凤,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文学教育,2020.08.

作者简介:代书阁(1988年3月生)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南阳市,单位:郑州大学,职业:讲师,专业:新能源材料及储能器件,学位:博士,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及储能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