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 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疏导策略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8
/ 5

即墨区 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疏导策略的研究

辛颂颂 于晓明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 266200

【内容摘要】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的阶段, 也是个体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重要时期,许多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本文以区内五年级学生为例,以城区和乡镇五年级学生为对比组,从多方面分析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得出社会、家庭、学校和五年级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导致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应对对策。

【关键词】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和长期的影响。而五年级小学生正处于告别童年即将成长为少年的特殊时期,逐渐踏入青春期的他们不管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慢慢地产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的发展,社会经验的扩展和变化,他们将面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惑和社会压力等诸多问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应对这些困惑和压力的有效保证,也更加凸显了对这个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二、研究工具和对象

(一)研究工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包含了中国常模。该测验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构成,测题量适中,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慌量表),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

信效度检验

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的系数用作测试问卷可靠性的指标。表中显示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个要素的内部一致性因子小于自我控制和人际交往的内部一致性因子,其余均在上方,表明每个要素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内容有效性:本调查中的问题基于文献综述和公开调查的结果。当表中显示调查表的统计分析结果时,每个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为1,由构成调查表的九个因素所测的含量与整个调查表所测的含量高度一致。它表明\内容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结构有效性:通过对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请参阅下表以获取9个因素。每个因素的特征根都较大,贡献在上方,方差由九个因素解释。符合小学生预设的心理健康标准。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还表明,该问卷的结构与最初提出的理论结构一致。这表明调查在结构上是有效的。

(二)研究对象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全区范围内五年级小学生。本问卷总共发放405份,剔除不认真回答等缺失问卷,本文总共得到300份有效问卷。

三、研究结果

(一)总体心理健康测试结果

为了对测试上的试验者进行一方面的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总共调查了300个数据,得出了他们各自的平均数,如表3-1:

表3-1全体被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M±SD)

5f71a2b8c8566_html_1978127bb3748b95.png

总量表的平均分为36.49,远小于65,且差值较大,说明施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

表 3 不同性别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x-±s)

项目

t

学习焦虑

7.88±3.01

8.48±3.00

-4.291**

对人焦虑

3.95±2.23

4.36±2.10

-4.089**

孤独倾向

2.45±1.94

2.52±1.97

-0.735

自责倾向

5.39±2.29

5.68±2.30

-2.758**

过敏倾向

5.59±2.04

5.61±1.95

-0.153

身体症状

5.17±2.89

5.65±2.83

-3.700**

恐怖倾向

2.55±2.42

3.82±2.76

-10.727**

冲动倾向

3.22±2.33

3.87±2.46

-5.872**

总分

36.41±13.06

40.17±12.97

-5.952**

从上表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总分在性别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且女生高于男生。具体在各分测验上,除了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在性别上都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研究发现,农村五年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城镇学生,城镇和农村五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且后者高于前者就可以看出。从各维度分数来看,城镇和农村五年级学生除了在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且后者高于前者,见表4。

表 4 城镇和农村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x-±s)

项目

城镇

农村

t

学习焦虑

8.05±3.08

8.34±2.91

-2.115*

对人焦虑

4.02±2.17

4.34±2.20

-3.060**

孤独倾向

2.35±1.94

2.70±1.96

-3.887**

自责倾向

5.44±2.31

5.66±2.26

-2.024*

过敏倾向

5.49±2.03

5.77±1.93

-3.007**

身体症状

5.24±2.92

5.64±2.77

-2.986**

恐怖倾向

3.14±2.69

3.16±2.60

-0.158

冲动倾向

3.47±2.44

3.62±2.36

-1.343

总分

37.42±13.21

39.46±12.95

-3.128**

(二)全体被试测验各种严重心理问题检出率

根据测试评分方法,如果总体焦虑倾向的标准分数为65或更高,则意味着该受试者的日常生活中有更严重和不愉快的行为,因此,如表所示,应计算所有≥65分的测试者的标准测试焦虑概率。

表3-2总焦虑倾向标准分≧65的检出率(%)

总人数

检出人数

检出率

300

19

6%

如表3-2所示,在接受调查的300名学生中,有19名的总体焦虑倾向为65。 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6%。

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的MHT测试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如果受试者的内容标准分数超过8分,则对内容进行调整并需要公式。 特殊准则为此,必须在大于等于8的计算出至少一个内容部分中的检测率,并按照表中所示计算每个内容部分中的检测率。

表3-3一项以上内容量表得分≧8的检出率(%)

人数

检出人数

检出率

300

204

68.00%

表3-4各项内容量表得分≧8的检出率(%)

MHT

人数

检出人数

百分比

学习焦虑

300

158

52.67%

对人焦虑

300

23

7.67%

孤独倾向

300

7

2.33%

自责倾向

300

72

24.00%

过敏倾向

300

76

25.33%

身体症状

300

60

20.00%

恐怖倾向

300

19

6.33%

冲动倾向

300

12

4.00%

由表3-3可以看出,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人数达204人次,比例达68.00%。从各项内容量表3-4的得分检出率上则可以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是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和身体状况(量表编号:2、3、4、5、6、16),然后依次是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量表编号:10、18、46、45)。这与表3-1排出的平均数顺序基本上是一致的。

四、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调查统计来看,五年级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龄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五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一)社会原因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社会环境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这些社会因素有很多方面,例如人口,住房,环境,交通,公共安全,人均生活水平,休息和娱乐方式。 尤其是社会,经济生活,媒体和居住环境,都对五年级的学生造成了心理健康问题。五年级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五年级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五年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五年级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五年级学生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五年级学生的成绩。成年人的健身观念增强,却缺乏对五年级学生们“健心”的观念。

对于乡镇学生而言,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调查反应的现状来看,一些家长只想到外出打工来改变五年级学生的物质上的生活条件,却未曾想到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同样需要呵护。家长外出务工无心力陪伴孩子导致学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成为留守儿童,而老人也存在疏忽或照顾过度的情况,使得儿童在产生诸如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等多种不健康心理;当今社会离婚率上升明显,无论城乡,部分五年级学生父母离异,使五年级学生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还有的家长,尤其是在乡镇中,仍然存在重男轻女思想是造成部分五年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原因

1.学生负担过重和压力过重。过去几年,我国一直在努力试图减轻孩子们负担,但由于许多原因,小学的负担和压力仍然很高。学校以份数作为考量学生的极其重要的标准,设立考试倒计时和限制对与考试无关的所有活动,在提高小学升学率的同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其结果就是来自学校课业压力,老师和父母的期待值带来的种种压力使小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例如压力过大,焦虑和生理反应,例如头痛,失眠和食欲不振。而过于焦虑无聊,长时间的压抑,烦躁无法自行发泄消散就会过度紧张,更有甚者出现对测试缺乏信心而出现离家出走的现象,这些新闻近年来屡见不鲜而且呈上升趋势。

2.教师的教育态度有失偏颇,方法上存在错误。教师自古以来承担授业传道解惑的职责,现如今是代表国家形式教育权力的专业人员,在五年级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声望是非常高的,是非常具有威严的。因此,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对五年级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且广泛的。但是,少数教师由于自身素质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方面往往有失偏颇,这直接给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些教师无法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而多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杆,针对触犯同一原则性问题的学生们给予不同处理方法,不能平等对待学生,重成绩而轻品格。另外有些老师因自身面临的问题也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将问题本身带到与学生相处中,例如过于情绪化,对五年级学生缺乏耐心,对五年级学生的态度受到自身问题影响而变得非常敏感或缺乏自制力,这种消极的态度本身也会使得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最孩子的启蒙地,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类型,家庭结构的稳定性,父母的知识水平,家庭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的方法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作为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者,父母无疑是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角色。许多研究表明,除了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社会,学校和其他因素外,家庭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在接受调查的家庭中,约有50%的父母去上班而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然后就交由自己的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对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及严重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些无可争辩的事实使他们无法向五年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建议。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程度不佳学生的父母的教育程度也不高,他们的教育水平也无法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帮助。另外,乡镇学生的父母主要职业是多为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也无法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父母错误的且简单粗鲁的解决方案往往无法解决问题,且多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性别差异原因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小学五年级女生的适应不良程度要高于男生,而且较男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比男生低的原因,国内外曾有不少研究,如国外流行的社会角色期待理论认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女生的要求更高,女生的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与道德,反之更容易引起指责和批评;相对来说,社会对男生的要求不如女生高,因此女生想得较多、焦虑水平也较高。

除此之外,原因的另一方面与男女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差异有关。在五年级的年龄,女生比男生更早步入青春期,但她们还不能完全自然地接受这一切,因此会引起焦虑、自责等反应 。同时,女生较男生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脆弱和体验深刻,女孩子虽然观察问题较细致、全面,却无法及时有效地调节不良情绪,使她们产生心理冲突的机会比男生更多,以致在她们身上更容易出现异常焦虑。

五、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的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见,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实现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尤为重要的部分就在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所关注的重要工作点,同时我们也应该明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这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谋求解决之道。

(一)社会方面

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光靠单一某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五年级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例如家庭的谈心会、学校倾诉室,甚至是在户外的田野、山顶、树林等等。再次,要改变五年级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要打造互助机制,让学生在自己感觉“山穷水尽”之时,蓦然回首又有“柳暗花明”之处,给他心理上的支撑和帮助,例如可以通过城乡互动夏令营等活动,加强与城镇小学学生之间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探讨自己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互相倾吐烦恼,交流解决办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乡村小学与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

城乡一体的相关的考试评价系统及切实有效的监控机制,应加强在乡镇方面的落实,其实实行好素质教育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在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杆,要扭转考试指挥棒,加强对学校的政策导向、微观调控, 建立自上而下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管理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在政策上应对学校加以监督,严格控制五年级学生作业量、在校时间、考试规模及次数,通过禁止学校,班级或个人对考试进行排名来减轻孩子们的压力。杜绝以单纯的五年级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师实绩的现象。规范学校教辅用书,建立严格的审批核准制度,必要时采用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制裁。

(二)学校方面

所有小学无论城乡所属,都应逐步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将有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纳入课表,切实有力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各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对小学阶段五、六年级学生而言,正逐步进入青春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就尤为重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到全科渗透,并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真正进入课堂,为学生所熟知。

在大面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校应将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好,例如建立关爱心灵家园,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积极建议、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同时,要创建和改进特殊的心理咨询的组成,以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做到双管齐下。团体辅导有利于五年级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活动所带来的良好氛围、极大的接纳和包容度以及群体在整体上的良好行为,都容易激发团队精神,使得个体快速地融入到集体中,获得存在感和被需要感,让学生获得个体价值感,有助于自身发展;而个体的咨询在于为已产生心理问题,并且有觉察并寻求改变的学生,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帮扶助力。

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教育,是要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课程的形式是多样的,这也就说明学校可有拘泥与形式尔其重点在于心理健康这一概念及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帮助小学生培养起关于心理问题善于求助,寻找支持的意识,通过学校层面的教育,来使五年级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三)家庭方面

首先,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首席倾诉”对象。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父母通常习惯于自己说话,而孩子们又不能加以评论,插话、发表自己的意见多被认为是没礼貌、不尊重大人、不理解父母苦心或者是挑战父母权威的表现。学校生活中,老师与数十名学生接触也是都多为老师讲孩子们听,孩子们尤其是内向的孩子很少有自己发言的机会。所以家庭应该成为学生说心理话的地方,不羞于、更不恐于表达,这应该从小给孩子营造起的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应该要多注意不能因忙于工作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其是给性格内向的的孩子说话的机会,餐桌上进行交流谈心或者是餐后的固定谈话项目,都是建立良好亲子沟通的有效手段。

再次,家庭教育应构建起小学生的美好心灵。父母应该意识到,孩子的思想需要更多的关注,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所有父母应尽的义务。当孩子在外因某些原因受到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而如果孩子回到家中第一时间是父母不分缘由的再次批评,那么孩子肯定会感到委屈,因此,家长担当好倾听者、引导者的角色就尤为重要,打造好家庭的“温暖港湾”给孩子以有力支撑,帮他度过难关,保护好孩子的美丽心灵,这是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的。

最后,宽容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是尤其重要的。对于五年级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宽容还是严格,尚无共识,但实际上,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二者的一个“过度”。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父母需要了解以下事实:表扬孩子好的行为品质与约束他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孩子良好的身心发展就是在和二者的平衡间形成的。

结论

五年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取决于“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结合教育网络,三者互为助力缺一不可,要在社会层面向父母和学生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并确保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实现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共同发展。只有在外力上实现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共同关注、共同关心,创设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大环境,才能帮助这些将要告别童年即将成长为少年的特殊时期孩子们实现“由外而内”的蜕变。

【参考文献】

[1]王伟平.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化策略探究[J]. 才智,2014,22:52+55.

[2]俞国良,李天然,王勍. 中部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J]. 中国特殊教育,2015,04:70-75.

[3]王妍凤. 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 学周刊,2017,11:204-205.

[4]魏俊春.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 学周刊,2017,20:180-181.

[5]金凤宇,刘凤林.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山西农经,2017,16:23-24.

[6]董新民. 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237.

[7]董晓星,袁培云. 转型时期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26-128.

课题名称:青岛市教育学会2018年度教育研究“田野项目”

批号:QES18C03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