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网络信息的舆论引导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2
/ 2

如何强化网络信息的舆论引导能力

王成

陆军航空兵学院,北京 101116

摘要:在我国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重视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研究,根据网络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引领网上思想文化建设实践,既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网络舆论;话语权;引导能力;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要用好话语权,争取主动权;强化主导性,增强掌控力;注重针对性,提高影响力。唯此,才能抢占网络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

一、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

1.网络易激化社会矛盾,成为舆论的放大器。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是社会转型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存在。利益结构调整、收入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增多,群众对现实的不满日益增多,而网络提供了宣泄不满情绪的便捷渠道,成为社会负面舆论的放大器。当非理性言论在网络中呈井喷式的扩散,会导致网络舆论偏离真相,扰乱公众的判断,如果负面舆论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容易造成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激化社会矛盾。

2.网络易滋生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网络舆论与渠道集中、把关严格的传统舆论相比,趋势的预判和控制更加困难。由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对社会事件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甚至在网络上成为“意见领袖”,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势。当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中发布、转载虚假信息和负面言论时,由于网络开放性、实时性、隐蔽性和无边界性的特点,“网络谣言”比现实生活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容易造成舆论失控,影响社会稳定。

3.网络“匿名性”为负面舆论的形成提供温床。网民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在网络空间畅所欲言,而不必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网民在表达观点时更加无所顾忌,言语容易过激,言论也可能缺乏真实性。由于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当某些网民恶意散布虚假消息或者负面言论时,部分无法把握消息准确性,并且存在从众心理的网民,容易受到负面言论的影响,参与到负面言论的传播中,推动负面舆论再发酵。

二、注重针对性,增强影响力

1.针对网络社会习惯,引导形式要生动丰富。运用网络话语,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保证舆论引导工作具有感染性、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话语风格表达出来,其效果是不同的。语言古板生硬,不可能起到好的话语效果。因此,在网上舆论宣传引导的过程中,要熟悉网络社会的语言习惯,尊重公众的语言形式,适应网络社会的语言特点,学会使用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善于将抽象的观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文件性、专业性的语言向日常性、生活性的语言转变。舆论宣传只有善于运用大众化的语言,才能更好地符合公众的阅读、理解和接受习惯,才能用公众熟悉的话语回答公众的问题,消除与大众语言表达方面的陌生感和隔阂感,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针对网络舆论状况,引导内容要有的放矢。舆论引导内容的针对性,一是针对公众的困惑、疑虑和了解事实与真相的需求,澄清被歪曲的事实;二是针对各种攻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偏见、错误的思想言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批评斗争。在关注网上动态、重视公众心声的同时,深入分析各种信息的真实性,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信息是真实民意的反映,有些信息是虚假信息,不排除一些人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甚至别有用心地造谣生事、混淆视听。除了要对信息进行事实研判外,还要研判信息传递与发生背后的原因,所涉事件的性质、主要观点和诉求,影响范围及发展趋势,暗含的思想倾向等。只有做好了舆情分析和舆情研判,才能明辨是非,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方向、重点和关键,在舆论引导的取舍上有的放矢,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澄清事实,释疑解惑,消除谣言,有效化解隐患,提高网上舆论工作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三、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对策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文者,贯道之器也”。导向是舆论引导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把握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在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正确的舆论导向”的标准,即“四个有利于”,一要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二要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三要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四要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把这“四个有利于”的标准具体化,体现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持正面的宣传报道,批评现实生活中黑暗的、消极的一面,展示积极的、光明的一面,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2.健全网络舆论引导管理机制。科学的引导管理机制是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保障。完善网络舆论信息监测、分析、研判、应急机制,建立信息收集平台,整理舆论信息,关注网络舆论发展变化,及时掌握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突发事件的发展方向及时作出分析研判。对重大突发事件,将时效性放在网络舆论危机处理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舆论处理的24小时黄金期,快速启动应急方案,抢占舆论先机,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公开事实真相,以正面的观点引导网络舆论走向,从根本上压缩负面舆论发酵的空间和时间。

3.培育网络舆论引导人才队伍。人才队伍是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保证。要系统分析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人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网络舆论引导人才培训机制,打造政治素质过硬,对党绝对忠诚,熟悉宣传工作,掌握网络传播技术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同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在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在网络舆论引导和处置过程中组织不力、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问责追责。

4.推行网络用户实名制。网络实名制是一种秩序化的网络管理,通过网民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明确网民在网络环境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促使网民加强自我约束,规范言行,有效地防止某些网民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等一系列不正当行为,降低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净化网络环境。

  1.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方式。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推动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的结合,加强信息内容和技术应用的整合,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算法推荐等技术合理运用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对网络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设置信息过滤控制系统,对敏感词汇和偏激言论等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堵截和过滤。将机器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取代人工编辑,作为网络信息的“把关人”,提高舆论的引导效率。

6.积极应对网络负面舆论。负面信息一般会通过浏览量大的媒体传播,再通过网民转发、评论从而扩大影响力,形成震荡。当发生负面热点事件时,要主动与网络媒体沟通协调,构建“网络统一战线”,利用主流媒体平台,及时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发挥主流媒体强大的影响力,控制负面信息的恶意传播。在处理网络负面舆论过程中,可能会遭到网民的质疑和批评,要及时作出合理回应,坦诚面对,避免诱发新的舆论危机。同时,要主动创造新的热点话题,吸引公众注意力,分散对负面舆论的关注度,使负面舆论自然平息。

总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全引导机制、培育人才队伍、推行网络用户实名制、创新引导方式、积极应对负面舆论,通过科学的网络舆论引导,弘扬正能量,抑制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参考文献:

[1]王强.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8.

[2]刘东平,如何强化网络信息的舆论引导能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