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文书与魏晋主流新体书风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4

楼兰文书与魏晋主流新体书风比较研究

邢洪增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4

摘 要:魏晋时期,楼兰古国虽地处西北远离中原,却和中原来往频繁。书法文化又和中原地区相互流传颇有渊源。就其内容而言,楼兰文书属于私吏文书一类,又多出于下层文吏之手,从侧面反映了魏晋时期民间行草书的风貌,其书风和同一时代的名家如卫瓘、索靖、王羲之等新体主流书家相比较不仅存在相通性还有一定的差异性。从文字发展的本身看,楼兰文书为研究行草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原始的事实依据,从中能够看出章草向今草、行书过渡演变的痕迹。从书法的角度看,楼兰文书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活泼、自然、率意、天然无雕饰,不刻意死板。尽管也有些率意不足之处,却蕴涵着丰富的表现性,显现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特点,1这些来源于中下层文吏的书迹,足以和主流书家的行草书互相辉映。以往的书法史论往往着重关注名家书法,轻视了中下层文吏和民间文人之书,这是研究书法史论的缺憾。对楼兰文书的书写研究,使我们可以亲睹民间新体书风的面貌,对魏晋书法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书体的演化进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楼兰文书 魏晋主流 新体书风

  1. 概述楼兰文书的发现

清末至今曾先后五次对楼兰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残纸、简牍。第一次:1901年3月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国,并发掘了第一批文书,其中残纸36片和121枚木简,今藏于瑞典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第二次:1906年12月由英国人斯坦因获取了第二批残纸35片和166枚简牍,后将此藏入大英博物馆。第三次:1909年3月日本人橘瑞超盗掘并获取了残纸15片和简牍4枚,现藏于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第四次:1914年2月斯坦因又盗掘了墨迹44片残纸、简牍59枚,同样将其藏入大英博物馆。第五次:1980年4月由我国侯灿先生领队考古发掘出土了两片残纸和63枚木简,现藏于新疆考古研究。侯灿先生将考古成果刊发在《文物》上。据现有资料整理楼兰文书的年代为曹魏至西晋和前凉时期。通过五次对楼兰的考古发掘虽然多有整理。但由于目前楼兰文书资料珍贵且许多分散于海外不便搜集,很多原资料尚不能公开提供。因此,全面深入楼兰文书的书法艺术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的阻碍。现阶段多数研究成果分析还都停留在初级的考古发掘整理层面,对于书法的艺术研究还有很多缺失。

目前公开的楼兰文书从书写的来看主要涉及楷、行、章草等书体,书写样态丰富多样,按其风格形质可以进行以下区别分类。楷书两类:第一类是隶意浓郁而古质的楷书、第二类是部分楷法趋于新研的楷书。行书两类:簿记与尺牍,其中多为尺牍墨迹。从行书中的字迹来看,大抵可以总结为潦草与规整两大不同的类型。 草书四类:尺牍(其中包含尺牍草稿等)、书籍抄本、简牍簿记、习字草迹(多写在废旧文书纸的背面)。

  1. 楼兰文书与魏晋主流书家的作品比较分析

由于魏晋时期距今久远,原始的手书墨迹遗存少之又少,剩留的多数是像 “一台二妙”的索靖、卫瓘和二王父子等少数名家之书,这些书作又真迹难寻,则多后人摹本、翻刻本流传。目前西晋名家墨迹仅存陆机的《平复帖》,虽格外珍贵,还尚有争议。西晋时期虽有其他少量的写经墨迹,均非行草书。铭石书则又多采用隶书书写,行草书墨迹少之又少。提到魏晋行草书,着重关注的还属索靖、卫瓘、王羲之等少数主流书家,由于原始资料的缺失,主流书家以外的魏晋行草书发展情况就知之甚少。楼兰遗址出土的墨迹文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缺憾,为能深入全面地了解魏晋时期的新体书风的演变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使我们可以一睹魏晋民间新体书风的风采,进一步了解认知书体演化的进程与方向。

楼兰古国出土的残纸文书、简牍中,可辨识文字的残纸文书、简牍约有七百余件。虽然有几十个字的长篇副,但大多数仍然为几个字或单行,甚至有的就只有一两个字,综观这些文书墨迹,我从用点画用笔、结构取势、章法布局三个方面,试分析其书法艺术的主要特点和这一时期的主流书家的书风比较如下:

  1. 点画用笔特点

单单从现有的残纸文书所呈现表象来看总的特征是用笔技巧单一,基本只是用绞锋或中锋来书写,朴实随意且不失美感。笔画不仅圆润朴厚、劲挺坚实,且立体感强。与之相比同时期的魏晋主流书家的书风则丰富多彩,笔势见风流书写流便,笔力显气魄法则昭彰,两者虽同处一世,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显春秋。

1.起笔:在笔锋入纸之时极少运用侧锋技巧,笔锋和纸面接触落入时角度直白简单。多为采用如下形式:一是将笔锋直接垂直向下,压出笔画使得笔画前部有一定的块面然后直接运笔。写出的笔画则多是方圆兼备的样态如图1、图2所示图中大部分字的书写过程基本如此,特别是图2右起第一行中最后一个字“还”,十分明了的看出“ 辶 ”旁的起笔,是利用笔锋直向下写出稍微入纸然后就直接运笔书写使得笔画直白简单。

与之相比的主流书家也多能找到这一类的表现手法,如图3所示:我们在陆机的《平复帖》中也十分明了的看到“属、初、病”等字用笔果断下落直白书写和“观、自、躯、体”等字的顺锋起笔干净自然,虽然主流书家和民间书家之看似无意之举却也能说是“异曲同工之妙”。

5f86a37195dd3_html_e7372458c19b67cb.jpg5f86a37195dd3_html_83887696ee626323.png5f86a37195dd3_html_aef5d42ab650ea18.png5f86a37195dd3_html_c6dff017ce07f69c.jpg

图 1 图 2 图 3

2.行笔:第一,在行笔过程中很少应用偏侧锋,基本上保持着绞锋、中锋的运笔,故其形成的点画形态多为劲挺圆润状;第二,在书写过程中,同样点画用笔的轻重变化,笔画和笔画的牵丝连带,多采用压笔铺毫和提笔聚锋的状态来完成。着重需要点明的是在这一笔画的书写过程中,毛笔应该与纸面保持近似垂直状态。要始终保持中锋状态来书写,让毛笔不仅要做水平运动,还要垂直纸面上下作提按运动,形成的笔画不仅有呼吸而且还有轻重变化。否则无法丰富表现出点画圆润自然的效果。第三,还有些字在行笔的过程中连续使转,较汉末章草书及魏晋早期书家卫瓘、索靖的书作明显增多,显现出向行书、今草贴近的态势。如图4文书中的“客、故、命、妄、宜、何”等字较张芝《八月帖》、卫瓘《顿州帖》、索靖《月仪帖》等局部相比更加连贯生动且不失用笔。楼兰文书中这几个字的书写过程中,大都是使用了连续绞锋、使转的运笔过程来完成单字或者字组书写。这不仅充分展现出民间新体行草书的率真意趣,还表现了出民间文人、下层文吏对笔锋的把控力和用笔能力的提高,这是不仅今草书显露地前兆也是书法发展的大趋势。

5f86a37195dd3_html_a997bde0da907b7.jpg5f86a37195dd3_html_c664bc7916c023f.jpg5f86a37195dd3_html_4f4ad2152a76b078.jpg

张芝《八月帖》局部 卫瓘《顿州帖》局部 索靖《月仪帖》局部

5f86a37195dd3_html_dbfd3b77f706aebf.jpg5f86a37195dd3_html_2855a3ee7e3dbe8f.jpg5f86a37195dd3_html_817b28d6a58dbd47.jpg5f86a37195dd3_html_353e498bb8397224.jpg

图4

3.收笔:其一,对于主笔、较粗笔画在收笔时,则多行笔突然疾停,抬收笔干净、利落,收笔处点画多以方笔为主,方中略圆以显示主笔的果断雄强之势。与汉代章草的收笔略有区别,汉章草字中的末笔或主笔一般写作蚕头雁尾状,就算同时期的主流书家在收笔时也多为有意识的加工修饰,少了一些自然之趣。楼兰文书里面的主笔则将蚕头雁尾的运用基本上去除,末尾结笔也去掉了一些美饰加工性的技巧,出于文书书写性、简洁实用性的需要,而采用字组连出牵丝与下字承接呼应之势或干脆收住笔。

其二,关于其他的笔画收笔时则稍抬笔使笔锋合拢聚起,形态多为偏圆状或者尖状,短竖笔画收笔时则稍微偏向左边的方向倾斜,形态生动有趣。如图5文书中“能、其”字末笔的收笔书写,抬笔聚锋写成出微尖状,并且这两字里面的短横画,仅仅提笔聚锋就多显圆润。又如“贷”字,左上部的单立人中的短竖结笔、再如“谷”字最后一笔皆为偏向左侧出锋收笔。虽然出锋,但由于收笔时提笔聚锋这样的笔画才圆润有力。

5f86a37195dd3_html_2855a3ee7e3dbe8f.jpg5f86a37195dd3_html_55097a4b119e9319.jpg5f86a37195dd3_html_60067b70affc6aea.png

图5

其三,省略雁尾改变收笔的状态转化成略带笔意的连带牵丝。与以卫瓘、索靖等为代表的西晋名家草书和东晋的王羲之的早期草书略有差别,这些名家之作用笔多反复运用使转、切、折技巧则相当丰富,点画的粗细提按变换明显用笔趋向精致,足以证明书写者在意识的精心安排,追求法度严谨的新体书风。个别字的末笔作章草的雁尾状(略微简单不再那么明显),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而楼兰文书则显着简洁明了技巧性的技法偏少,出于快捷性和实用性的需求,字的末尾收笔雁尾几乎失消常常连带出牵丝状承接下字,如图6所示,a图全篇无一蚕头雁尾,此篇倒数第四个字和最后的两个字表现的更加明显,这几个字的收笔全写成反捺状取代章草的雁尾,简洁自然艺术效果高古无做作装饰。反观《十七帖》和《姨母帖》用笔丰富点画精致、法度严谨却也丢失了无意生奇的一面。

5f86a37195dd3_html_45a45b29fee4d1af.jpg5f86a37195dd3_html_355e703a977b1fa7.jpg5f86a37195dd3_html_29e2c7aad6a8eab6.jpg

a 《十七帖》 《姨母帖》

图6

  1. 结体取势特点

楼兰文书中,单字的造型在书法艺术方面也表现的相当丰富多彩,结构姿态鲜活洋溢出一种纯朴自然、灵动且不凌乱的美。每一个字都好比充满了生命一样,又如同表情各异千姿百态的舞者在跳动,认真辨析后大有“原来字的造型还可以这样,太让人出乎意料了”的惊叹。其主要特征如下:

1.字形变化多样:不管是距离魏晋较近的汉末名家的章草还是魏晋初期的为代表的卫、索书作,字势结构多为左右取势,呈方形或者近方形。楼兰文书相比而言结构造型上变化丰富,外延具有多种不规则的多边几何形状,并且在一行或者一篇之中变化丰富多端。这种变化规律依然趋向了东晋时期新体主流书家书风的面貌,当然缺少的只是更加成熟规范的大范围的用笔。

2.收放关系反常且伸展比例夸张:一是楼兰文书中的开合收放形态真正体现了“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2其结构对比之强烈,就算人为刻意布置,胆量稍微小的人是很难做到的。如图7:a中的“颜”字与b《慈颜帖》中的相比,明显楼兰文书中的“颜”字左右舒展夸张,左松右紧且上合下开呈“八”字状,王羲之《慈颜帖》中的“颜”字虽左边流畅舒张右边则略显规矩,不免失掉了一些奇趣。又如c“高”字与d《谯周帖》相比,“高”字下部的伸展更是令人叫绝,先简略其笔画用夸张的字势让底部极为舒展,底部伸展程度之大非一般拘谨之人敢做的,上下部大开合的比例极为罕见留出大块空白,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5f86a37195dd3_html_39bcc007d80c222a.png5f86a37195dd3_html_67cbbd15ef5fe981.jpg5f86a37195dd3_html_b90326981bd27ff4.png5f86a37195dd3_html_cb75a287785bfc48.jpg

a b《慈颜帖》 c d《谯周帖》

图7

另外,尽管楼兰文书归属民间书法墨迹,却无法掩饰本身所呈现的意趣性和独特的艺术效果,很多字如同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一样。如图8a中的“未”字,横与横之间距离分开但自然连贯且缩短,与竖勾形成上下之纵势,左右两个笔画简略成两点向望分开呈横势相呼应之间跨度增大。和b《二谢帖》、c《得示帖》中的未字对比,不论结字方式还是点画用笔说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为过。还有e“许”字左侧“ 讠”字旁与b《二谢帖》中“试”字的“ 讠”字旁的挑画皆为快速书写而向右边带出顺势写出下一笔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链接关系。这样处理既会使字形不散又意趣生动还会让字横向伸展有一定的视觉效果。

5f86a37195dd3_html_af977153cc9774a.png5f86a37195dd3_html_c1530a1d5da9eb42.jpg5f86a37195dd3_html_9ef04717b207d51.jpg5f86a37195dd3_html_15f7d27636901415.gif5f86a37195dd3_html_9fb6cdfecdd23819.jpg

a b《二谢帖》c《得示帖》 e f《二谢帖》

图8

  1. 章法布局特点

楼兰文书在章法布局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一面,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欣赏价值。

1.两字相连出现字组:行草书的连带、字组等经常出现,也是当今行草书的艺术表达手法之一。而汉代的章草书字与字之间都是相互独立不连接的。在汉末以后魏晋时期的书法慢慢出现了字组,如图9王羲之《龙保帖》与《初月帖》中的字组,这是书法“自觉”时代的一个显著突破。楼兰文书便可找到许多字组、多字相连的情况。如图10三组图皆呈现字组情况,两字之间顺笔势而出,一蹴而就相连自然。即使中间图中“也”字上部字迹不全纸张已残缺,但依然能两字相连的势态和顺畅自然的气息。

5f86a37195dd3_html_43b775d50c179e52.jpg5f86a37195dd3_html_c1511a90400ff5bf.jpg5f86a37195dd3_html_10a9723d774809f5.png5f86a37195dd3_html_d1972e4de36c5e64.png5f86a37195dd3_html_868c637b90a96382.jpg

《龙保帖》 《初月帖》

图9 图10

2.依托字形的变化使行气贯通:文书中虽然有字组相连情况出现,但从全部的楼兰墨迹来看字与字之间大多数还是独立的,不管是单行的简片还是大片的残纸,行气神韵都贯穿十足。这种依靠单个字之间的字形变化来维持气息贯通,通常采用字形大小变化、结构错落有致以及布局欹侧穿插开合的手法,使单字的外形呈现多种多样的形状,让这些形态各异的块面相互呼应产生关联气息,保持了伸展有度呼应自如的行气,以带来视觉享受和艺术美感。这与王逸少《何如帖》的处理方法是如同一辙,《何如帖》虽然是研美且成熟的行书,字与字之间独立相互断开,而通篇行气的贯通,全是完美的运用了字形块面大小对比反差形成的。如图11:可以看到楼兰文书运用此类手法和主流书家的书迹相比丝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明以楼兰墨迹为代表的民间书风虽地处西北偏离中原主流但在书法演变的大趋势下这种新体书风布局章法的运用已然趋于娴熟自然。

5f86a37195dd3_html_c6cb1f56edff1432.jpg5f86a37195dd3_html_c8ee518a7376e345.jpg5f86a37195dd3_html_34eda0f633ede02.jpg5f86a37195dd3_html_d485e6d2c184f36a.jpg

图11

3.整篇布局的轻重变化疏密结合:在整理的楼兰文书中还有一些大片残纸,成篇幅且文字多。如图12所示:从这些成片残纸的整体章法来看,一篇之中行文呈现纵向有行、横向无列(有个别字间距较小,但多数行间距较大),如同星辰寥落的天空,又好似舞台上跳动着集体舞天女散花的感觉美不胜收。

5f86a37195dd3_html_815eb744fcd3c11d.jpg5f86a37195dd3_html_b2a290784777db72.jpg5f86a37195dd3_html_990ba73387638b34.png

图12

诸如以上可比较的例子甚多,在这过程中发现楼兰文书与魏晋主流书家的书迹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特征如在这一时期的主流书家往往在点画用笔和结体方面更为规范,作品往往有“自觉”意识地去美饰加工提炼其点画形态、用笔技巧,从而更加完整明确。从书法史上来说主流书家所表现出来的作品不仅具备了书法内容的“文美”还做到了那个时代对书法艺术传承性的表现,民间书作也渐渐地在行文过程中,把“非自觉”意识下字势的俯仰天真自然、朴拙无刻意的形态在一定层面上慢慢消除。无论如何足以说明中国书法史发展到魏晋时期,各类书体已经逐渐趋向于成熟阶段,尽管这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也不得不承认也是书法发展过程中的遗憾。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的发展在不断走向“自觉”,楼兰文书的年代跨越了曹魏、西晋至前凉时期,充分代表了魏晋民间书法风格演变的面貌。文书墨迹又多由下层文人小吏所书的交往书信公文等,必然是为了交流使用的简捷和实用性。通过对比分析楼兰文书整体反映了率真朴实的民间时代特征,多数符合行草书的用笔结体规律,略有法度却不僵化做作。不管是点画用笔,还是结字造形以及通篇章法布局方面,较汉末章草书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形成了向今草和行书过渡时期自己的特色。楼兰文书又同时处在索靖、卫瓘为代表的西晋书法和东晋时期的主流书家王羲之新研书风之间,虽然非地处中原却也一脉相承,他们对书法的贡献不可忽视,是魏晋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从楼兰墨迹也可探寻章草向今草转化的轨迹,如用笔丰富、连带使转、提按增多。民间书迹中己然普遍趋向新体书风发展的因素,至东晋时期王羲之完成章草向今草的转化,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是书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能看出这一时期行草书这种新体书风的蔓延及延续壮大的迹象,这对当今的书法发展创新的起到很多借鉴作用,应当引起广泛的认可和关注,以便我们今后深入研究学习。

作者简介: 邢洪增(1994.6—),男,汉族,籍贯:山东滕州,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书法艺术创作实践

1 (宋)《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评草书》。

2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93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