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课程与思政结合的探索与实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4
/ 3

宪法课程与思政结合的探索与实效分析

周紫阳

武汉学院法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新时期,宪法课程思政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从相关的开放教育实践角度来看,宪法课程教学必须要正视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做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需求,为其提供一系列启发式、实践性强、信息化的教学服务,进而使得宪法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得以加强。为了使宪法课程更好的承担起课程思政的角色,就要将思政功能融入到宪法课程当中,对宪法课程思政进行挖掘、梳理,将宪法政治性作为依托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关键词:宪法教学;课程思政;开放教育;人权保障;宪法实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代,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将主渠道思政课程转变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想法应运而生,同时也对专业课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当前,如何结合宪法课程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1. 对于宪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的系统开展

(一)从宪法指导思想的高度定位课程思政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其指导思想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根本性等特点,是宪法的基本依据以及理论基础,也是制定、修改与实施普通法律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所以,要从宪法的指导思想发面对宪法课程进行讲授,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原理。要将宪法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在宪法教学过程中,这是课程思政功能进行定位的基本要求。

在宪法中一般会阐明对宪法指导思想的重视,从1982年到2018年,通过对宪法指导思想的不断发展,最终将其表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这是对宪法的确认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总结。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出发,做出以下阐述:首先对政治理论产生的具体内容、背景以及历史条件进行阐述,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以及革命相结合的产物进行阐释,对其内涵以及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制度的发展作用进行阐释[1]。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历史的结合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逐步完善了我国的人权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等国家基本制度;第二,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这些理论的发展,也使这些理论在不同阶段的特定内涵得以形成。要从课程思政角度对宪法指导思想进行讲授,以促进宪法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

  1. 从宪法规定的具体内容选择切入课程思政

我国《宪法》集中体现了人民意志、党的主张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宪法课程教学以《宪法》为基础,进而对宪法条文的原则、含义、目的以及价值等进行阐释。从法学视角切入,对宪法所规定的具体内容进行思政教学,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使该课程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在讲授任何课程时,都要遵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注入到宪法课程教学当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19世纪斯宾塞提出的“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这一命题,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便成为了知识选择,这同样也是宪法课程思政教学在内容选择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宪法的主要作用是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包括国家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两个方面的内容[2]。所以,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展开,同样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讲授国家基本制度,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法律制度等。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制度所涵盖的基本原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们以此为例,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是它的理论基础,在选举时,人民根据相关的选举规定来选举人大代表,进而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其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大代表又产生了法院、监察委员会、检察院、政府等其他国家机关,并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对工作进行报告,而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以及报告工作。通过阐释宪法所规定的具体制度,学生对于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一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以及人权进行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人权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对于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与我国人权的根本区别有所了解,我国人权与西方不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人权[3]。宪法课程要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阐释,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结合我国当前实施的一些制度与政策来进行分析,例如,以保障人权与尊重人权的角度出发,能够对我国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扶贫政策等制度政策有一定的理解。我国宪法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规定,从而对宪法权利的特殊主体、特定主体、一般主体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构建,进而表明了保障公民权利和基本人权是宪法的根本目的。

  1. 加深对宪法实施的分析来加强课程思政

从宪法的精神与理念出发,实施能够体现出宪法基本制度与基本原则的宪法,以使人权与人民主权得到保障。实施宪法属于实施法律的一种具体形式,主要是指宪法规范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就是把宪法文字中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转变为具体的生动形象的真实的权利义务关系,把宪法所体现的人民意志思想转变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对宪法的实施体现了颁布宪法后的实际运作状态。宪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探究与分析宪法的实施,同时,其也是宪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以下分析:

1、对国家的宪法行为进行分析。宪法具有非常广泛的实施主体,要以国家机关做出宪法行为的方式为依据,对宪法实施行为进行分析,认识到作为宪法实施主体的国家机关具备保证宪法顺利实施的义务,深入分析其中的立法、程序规则以及方式等,并要认识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4]。在分析选举行为时,我们以辽宁贿选事件为例,对这件事进行的分析,并指出所存在的严重性,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想法与具体办法。因此,在分析问题时,不仅要从法学理论层面去分析,还要与思想政治方面相结合来展开该问题,认真吸取该事件的教训,在现实生活中要随时注意此类问题的出现,一旦出现,要及时制止并解决,加强对此类事件的监督管理,依法办事。

2、人权保障、分析法治的宪法实践,我国保障人权的前提条件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范与制约国家权力以及依法治国。法治顾名思义就是指一种社会调控空方式或者说是以后总治国的方略,它强调了法律之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法治也表现为一种社会状态。在宪法实践的过程中,要对立法程序的民主性与规范性给予高度关注,相关人员应不断构建与完善民主参与制度,以保证有效实现民主参与。相关部门要强化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职能,以及严格要求司法机关依法适用法律法规,使得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实效性得以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人权[5]。自改革开放以来,将人权保障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不断构建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与经济权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不断的对刑事诉讼制度进行完善,全面地排除一些因素对刑事审判的干扰,使得很多刑事案件被再次审判宣告无罪。在法治理念下,随着人权保障不断向前,其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宪法事例进行分析,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宪政联合开展的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参与其中。对这些评选出来的真实宪法事例进行分析与了解,不仅对宪法理论有所掌握,使学生的宪法理念有所加强,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弘扬了宪法精神。除此之外,对媒体播报地或者在身边真实发生的生活事例进行分析,从宪法角度出发,加强学生的认知与辨别能力,进而使学生的思政水平以及法律素养得到提升。

  1. 宪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1. 课堂讲授话语:话语表达体系的运用

在我们所学的课程中,每一门学科都具有其特有的话语表达体系,因此,宪法课程教学的话语表达体系也有其独特性,当进行宪法课程思政教学时,要将宪法课程自身的语言功能定位的独特性展现出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专业课教学中突显出来,与此同时,需要用思想政治的话语体系表达出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使得课程思政的目的能够更好的达到。因为课程思政功能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使课程思政如何在尊重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又能够较为自然地连接专业语境以及思政价值,这成为了当前衡量课程思政实效的重要标准。

(二)课后延伸阅读: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特需求以及相互交流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在课后指定学生对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进行阅读,这是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宪法课程教学当中,也可以将课后阅读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使其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延伸。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后阅读进行积极地引导。

其中包括三点:第一,对学生在课前课后选择阅读资料时,老师要加以引导,可以选择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书籍,或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其中包括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与指示、党的重要文件等等[6]。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独特需求,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部分选读文本,以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加强。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摘抄重要内容并写心得笔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第二点是在学生阅读西方的宪政时,任教老师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解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宪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进行认识,这与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建设与革命密不可分,同时也是课程思政与宪法课程应该高度关注的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可能会使学生将自己的法律职业生涯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当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社会责任、职业伦理问题以及社会道德。第三点是在开展课外阅读课的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7]。通过对课程思政网络平台进行搭建,成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在课程思政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交流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阅读文献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是针对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将所学到的宪法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推进宪法课程思政功能的发展。

(三)课外社会实践:调查、走访参与基层社区具体服务工作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调查以及参与社区服务工作等。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乡村的基层社区以及城镇,并让学生们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主要有:对居委会的治理情况进行了解、对村民委员会进行了解,对城镇困难儿童的情况进行了解,对养老院老人的养老状况进行了解等等。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面的社会实践,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在社会实践活动后结束之后,每位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都要向老师提供一份调查报告,那么对于调查报告的写作,要以宪法内容的角度出发,例如儿童与老人的权益保障问题,或者城乡基层自治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们对此次社会实践进行介绍,并相互沟通交流。通过对此次社会实践的交流,使学生对于宪法的实施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了学生对宪法的再思考与再认识,进而使课程思教的目的得以实现。

结束语

课程思政教学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探索与创新宪法课程思政教学时,必须要遵循宪法课程教学的规律,要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依据来进行宪法课程思政教学。我们要追随这个历史改革的大趋势,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来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的法律人才,以更好的服务当今社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小萍,孙晓红.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法学本科宪法课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9(2):59-73.

[2]杨艳妮,兰倩.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锻造"创享课堂"[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13-16.

[3]黄江虹.课程思政视域下开放教育宪法课程教学的重构与实践[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1-6.

[4]丁唯一.宪法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法制博览,2020(15):68-69.

[5]向长胜.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路径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立足点[J].法制博览,2018(25):43-44.

[6]任轩.李玉妹到华南理工大学为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弘扬宪法精神坚定制度自信[J].人民之声,2019(10):4-4.

[7]董旭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宪法教育的创新性路径探析[J].商情,2019(21):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