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教学史料和史趣深挖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5
/ 4

基于课堂教学史料和史趣深挖的策略研究

翁晓辉

浙江省建德市航头镇航头初中,浙江 建德

内容提要】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是人们认识历史的桥梁。史料教学必然会更多的出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原始史料也在考试中更多的出现。本文从本人实际教学出发,从必要性和有效性两方面,探讨初中阶段《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史料教学。

【关键词】史料 教学 有效性 必要性

引言

近几年,史料教学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的运用越开越多。例如,教科书运用更多原始史料帮助历史教学;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运用更多各种形式的史料,以充实对历史史实的教学;中高考及各级历史考试中出现更多的“史料解析”型题目,使教师更是加强了对学生进行史料分析的练习,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反映出史料及史料教学更多的出现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与测试中。为什么要在《历史与社会》加入史料教学?怎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史料?如何让学生熟练的分析和运用史料。在此,本文试图就史料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历史学科与史料教学

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头写道“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能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1由此可以看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历史教育就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整体不断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历史现场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学生有强烈的陌生感,会感觉比较枯燥、乏味。虽然现在考试已进入开卷考时代,但仍需一定的记忆,学生有一定抵触情绪。放眼全世界不仅仅我国的历史教育存在类似问题:在上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英国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就发生了危机。在当时一项有关英国历史教学的调查中,被调查的一万左右的学生中大部分认为历史学科不重要而且没有什么兴趣。在关于所有科目的调查中历史位于有用课目的最后一名,但是在“无用且无聊”科目排名是恰恰荣获桂冠。学生大都认为历史学科很无聊,且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帮助,所以选修历史学科的人越来越少,从而造就历史学科的现状危机。2史料教学就在那场源自英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教学危机后出现在英国的课改中。

那何为史料教学呢?史料教学就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分析处理相关的历史资料,从而在史料中获得相关的重要信息,并从这些信息出发去探究历史的真相。史料教学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历史学科教学危机后的课改中,但史料教学不仅仅在于拯救历史学科的危机,更加重要的是,史料教学突出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不再是教师不停的讲学生不断的做笔记背诵,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历史资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从英国历史课堂首次出现史料教学,到后来美国历史教学开始进一步发展史料教学,“做历史”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出现。“做历史”,就是教师提供有关历史研究的方向、课题、作业,引导学生寻找、鉴别、分析史料,也是史料教学的一种形式。

  1. 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1.史料教学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木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第9条提出: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利用教材和配套图册中的地图、 图表、历史年表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多样化。第25条提出:在充分发挥教材功能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利用与开发一切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资源,包括地图、图表、历史年表等文本资源;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以及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实物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各类教育软件等音像资源。3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史料教学已经成为《历史与社会》课堂的具体要求。历史资料也可以已文字、漫画、地图、图片等多种形式体现。

2.史料教学与学科特色

历史学研究的主体已经消失在茫茫的时间长河里,已经看不见摸不着,不是其他社会学科如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实地考察充分认识研究对象。历史的第一现场一去不复发,分析历史资料成为我们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现实教学中课时不足,历史学古今中外内容繁多,所以教科书上有大量知识是经过历史学家选择的结论性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分析研究所得的。学生在没有探究过程的历史课堂中,直接学习结论就像很容易失去对历史学的兴趣,史料教学可以说是突破此瓶颈的必由之路。

3.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

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

4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也开始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材因为内容有限展现手段单一,不会也不能把足够的文字图片地图加入进去,而结合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历史课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大量史料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怎样评价汉武帝,课本除了陈述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评价汉武帝,在学生束手无策之时,有两则史料无疑就是雪中送炭。

材料一:“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网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黝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汉书·武帝纪赞》

材料二:“孝武帝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

首先通过这两则材料,可以提升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一展现班固赞扬汉武帝,材料二,展现的是司马光批评汉武帝。其次,这是对于评价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教师提供了两个结论相反的历史资料。这样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和辩证唯物的历史思维能力更是中考和其他各种考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这也是史料教学在课改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4.史料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5具体到教学层面:建构主义主要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吗,也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史料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就符合建构主义的要求。首先,史料教学要运用大量的历史资料,要教师引导学生区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所学习的各种知识对材料进行解读,同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对于历史学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最后,史料教学的历史资料不仅仅来源于教师本身,可以让学生课前课后自己去寻找,激发学生考据历史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增加对于历史学本身的兴趣,深入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总之,史料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激发学生兴趣,对于现代《历史与社会》课堂的一次重要创新,是历史教学的一个趋势。

  1. 史料教学的实际运用

下文是有关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新的大一统》有关史料教学的过程:

此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目标:通过对西汉巩固大一统的重大事件的学习理解其大一统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西汉各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利用史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统一的多名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西汉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西汉大一统的原因

导入:打出“汉并天下”瓦当的图片,

5f87e598c48a8_html_a43cd1f50396a603.jpg

问题:瓦当上的字是什么呢?这个瓦当表明了一个什么事实?

利用文物史料,激发学生兴趣。从“汉并天下“出发,阅读书本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并引出西汉大一统局面如何全面形成。

大一统的经济基础:文景之治,看书后名词解释。

武帝时的大一统:

1.中央与地方: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天子自三河,东郡,颖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汉书·诸候王表序》

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

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

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书·平准书主父列传》

材料三:“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黝陆(面,提拔)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 —《汉书·诸侯王表序》

问题:①前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这三则则材料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②对于主父堰的建议汉武帝有没有采纳?并说明理由?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说明?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阅读完材料一后指出关键句子“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可以得知这则史料主要是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内容,而材料二主要的意思也可以从划线的句子中体现出来(见材料)。在读懂史料之后可以很容易得出是关于推恩令的: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分封制的利弊,两则材料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而材料三相关内容解释了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分封制存在的问题,即采用主父堰的意见实行“推恩令”。而推行的结果教科书已进行陈述。

2.思想的大一统:

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学生单看这则材料可能很难把握史料的核心意思,所以教师要补充一些关于董仲舒个人的介绍。而后就可以解释史料了:《春秋》推重统一,这是天地永恒的原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如今老师教导的道理有很大不同,人们的议论也出入很大,诸子百家所研究的学术知识也不同,指在达到的目的不一样,所以在高位的君主也无法采取统一的法度,法令制度不断变化,在底层的老百姓也不知怎样守法。臣愚钝的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目和孔子儒家的学说都要坚决禁止,不许它们和儒家学说一起发展前进。邪僻的学说就会消失,然后学术可以统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从的对象了。由此翻译可见材料在讨论大一统中的思想统一,学生通过材料可以找到汉武帝 “罢黝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根源。具体的内容和实施过程课本上都有陈述,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材料学习。

3.疆域上的大一统:

疆域上的大一统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与和,另一方面是张骞对于西域的凿通。这个内容的主要是以地图的形式展现,以更直观的史料来表现西汉在疆域上的大一统。

材料一:

5f87e598c48a8_html_4965d9081c911e2c.jpg

材料二:

5f87e598c48a8_html_b872be9eb6cca1f3.jpg

材料三:

5f87e598c48a8_html_fe23e8c4aef9776e.png

问题:①、利用课本知识解释材料一和材料二。

②、解释材料三和材料一、二之间的关系。

地图史料直观的体现了汉匈战争、张骞出使西域两个历史事件,结合课本文字内容,学生可以更迅速的理解。同时,图形记忆结合文字记忆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在材料三,西汉疆域这个问题上,学生也更加明确与材料一二汉匈战争与张骞出使西域之间的因果关系。

最后总结课堂,汉武帝在秦朝及西汉初年几位皇帝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措施最终达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上只是本人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加以整理总结形成的一些资料。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能还有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最后就史料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陈述。

  1. 史料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史料的选择要适当

史料的选择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初中阶段选择要谨慎。首先要选择一些有权威性的史料特别是对于中国历史二十四史基本可以作为信史加以使用,还有一些通过考证或者二重证据的史料也是可以运用的但还是要谨慎,使用过程中药说明史料的出处也方便有探究精神的学生进行考证。其次,史料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过于晦涩难懂的材料学生在解读上会有一定的障碍,要加以区别,可以选用一些图片地图学生能更好理解的直观性强的史料,数量上也要加以控制,毕竟课时的总量是有限的。

2.设计好问题

史料选择好以后,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结合史料的问题设计,通过问题的设计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师生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问题的设计可以有几个层次步步深入以此达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辩证思维,达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因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具有归类能力,所以能认识复杂的环境。在学习中,不仅要把感觉输入归于某一类别,还要据此进行推理,思考这一类别与相关类别的关系。”6第一层次可以从材料本来出发对材料的内容进行解读,其次可以从材料的内容出发联系课本上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最后可以设计一些总结性的问题提升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对于现阶段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都占有较大的比例,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通过这篇文章希望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重视史料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增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科目的兴趣,从而缓解在历史教学的危机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即有趣又有用,先人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无数的经验教训。当然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发现本人的学科理论水平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水平还是有很大的缺陷,课堂教学也是有很大不足的,文章中必然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希望各位见谅。

参考文献:

    1.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8年

    2. 蒂姆·洛马斯著叶小兵译:《论史料教学》,载《历史教学》,1998年第2期

    3. 朱煌:《论史料教学》,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4. 陈玉荣:《论史实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载《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5. 刘石磊:《历史材料教学》,南京师范大学,2007

    6. 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7. 张静主编《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 李红梅:《试论史料的历史教学应用》,华东师范大学,2008

    9. 吴泽《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1钱穆 《国史大纲》 台湾 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第1页

2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7年.第1期

3 《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

4王银春《人类重要的史学命题》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

5 郭清顺 苏顺开.《现代学习理论与技术》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6岑国祯《教育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