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主流媒体南海争端新闻话语中转述言语的批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5
/ 5

对美国主流媒体南海争端新闻话语中转述言语的批评分析

洪冰蟾 钟卓君 刘佳琪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西方语言学界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就开始了对新闻语篇转述言语的大规模研究,国内研究较少,且以定性分析居多。该文聚焦于转述言语,选取了数篇美国媒体就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对其转述言语的消息来源和转述动词两方面进行定量分析。该文发现美国媒体通过选用不同的消息来源和转述动词,一方面塑造美方客观的积极形象,另一方面丑化中方形象,企图损害其在南海的领土主权。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转述言语;南海争端;美国主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H313

引言

新闻语篇历来充斥着多种形式的转述言语,Fishman (1980) 指出:“新闻的这条基本原则可以表述为‘某件事如此是因为某个人说它如此’”[1]。转述言语作为新闻语篇的重要成分,可以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和权威性。然而,报道者在转述时难免会带有主观色彩。报道者对不同转述形式的选择,体现了其对所报道事件的某种特定倾向。本文选取美国多家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就南海争端的相关报道,以转述言语为研究对象,对其消息来源和转述动词两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揭露媒体报道背后含而不漏的意识形态。

  1. 理论背景

过去西方对转述言语的研究始于文学语篇的言语转述,这种研究多着重于转述言语间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语法等形式,而较少关注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语篇和语用功能。Volosinov严厉批评了这种研究,他认为,“在转述引语和转述语境之间作用着高度复杂和紧张的动态关系。不考虑这些关系,要想理解任何形式的转述引语都是不可能的”。[3](转自辛斌,2015)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开始将转述言语置于各种语境下研究,探讨其形式及功能。Abdulmajid(2019)通过对新闻转述言语的批评研究得出了两大媒体中东半岛电视台和阿拉伯媒体操纵话语的结论[4]。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亦做出了尝试。陈勇(2016)曾从情态、语法隐喻等方面对25篇就钓鱼岛争端转述言语进行了分析[5]。然而,就目前国内研究而言,定性分析居多,故为本文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1. 消息来源

2.1 消息来源的分类

消息来源是指报道者转述言论或观点的发出者。在新闻语篇中,报道者引述他人话语时通常要交代其来历。张健(2004)按照消息来源明确度将来源分为三类:(1) 具体确切的来源,即报道者有名有姓地交代有关的组织、机构、个人等; (2) 含蓄不露的来源,即报道者不直接透露消息来源,而是含蓄地透露一点,如“experts said…”等; (3) 似真非真的来源,即报道者用一些惯用短语来含糊、委婉地交代消息来源,如“It is said…”等[6]。本文聚焦于美国主流媒体对南海争端相关话语的转述,拟采用张健对消息来源的分类法,并经初步统计将消息来源按主体分类为中国、美国、菲律宾、国际、不明五类。

2.2 消息来源频率及分布

本文随机选取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关于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总计121篇,建立小型语料库,并对其进行标记及分类。本文将消息来源录入SPSS统计软件,并按主体和准确度进行交叉分类,得出以下表格:

表1 消息来源 * 准确度交叉表

来源准确度

总计

具体确切的来源

含蓄不露的来源

似真非真的来源

来源主体

美国

计数

(条)

235

36

1

272

占比(%)

86.4

13.2

0.4

100

中国

计数

(条)

224

32

3

259

占比(%)

86.5

12.4

1.2

100

菲律宾

计数

(条)

94

10

3

107

占比(%)

87.9

9.3

2.8

100

国际

计数

(条)

70

10

2

82

占比(%)

85.4

12.2

2.4

100

不明

计数(条)

19

25

6

50

占比(%)

38.0

50.0

12.0

100

总计

计数(条)

642

115

15

772

占比(%)

83.2

14.9

1.9

100

表1显示,除国别不明的主体外,在各类主体中,具体明确的来源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含蓄不露的来源,而似真非真的来源比例最低。所占比例印证了新闻撰写的真实性原则,具体明确的来源清楚交代了说者的姓名、身份,为引语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从而增强报道的真实性、权威性,如例1;而含蓄不漏和似真非真的来源则给读者一种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感觉,如例2,报道者对来源的信息含糊带过,不难理解美媒避免使用这类来源的用意。在不明的来源主体中,含蓄不露的来源所占比例最高,报道者没有给出具体的证据,可能的原因是消息发出者拒绝提供姓名,故消息大多无法查证,如在例3中,美媒借此大肆渲染南海争端危机感,极大程度地损害中方形象,然中方对此却无从问责。

例1:“The south China issue is not America’s business,” Gen. Ma Xiaotian, the deputy chief of general staff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aid in an interview broadcast Monday by Phoenix TV in Hong Kong. “It’s between China and its neighbors.” (New York Times,2012-5-31)

例2:Several U.S. officials and experts told me they were dismayed by Lee’s “false equivalence” of U.S. and Chinese actions in the region. (Washington Post, 2019-6-5)

例3:Senior diplomats reached a compromise on expressing concern over “serious incidents in the area, which have eroded trust and confidence, increased tensions and may undermine peac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one of the diplomats said. Both officials spoke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 for lack of authority to discuss the issue publicly. (Washington Post, 2019-11-02)

为进一步了解具体明确来源的性质,本文借鉴辛斌(2018)对权威度的分类,将具体明确的来源按身份分为五类:(1)国家领导,包括国家首脑、国务院、代表国家的发言人等;(2)高级官员,包括军队将领、地方官员等;(3)政府智囊,包含政府的专家顾问、教授和学者等;(4)官方媒体,如:the Xinhua News Agency等;(5)普通民众,如: protestors等。[7]因“国际”及“不明”来源数量较少且过于分散,研究意义不大,故此分类仅应用于语料中频数相对较大的主体,依次是美国、中国、菲律宾,并得出以下表格:

表2 消息来源主体 * 权威度交叉表

来源权威度

总计

国家领导

高级官员

官方媒体

政府智囊

普通民众

来源主体

美国

计数(条)

73

71

35

55

1

235

占比(%)

31.1

30.2

14.9

23.4

0.4

100

中国

计数(条)

124

23

37

34

6

224

占比(%)

55.4

10.3

16.5

15.2

2.7

100

菲律宾

计数(条)

64

9

3

18

0

94

占比(%)

68.1

9.6

3.2

19.1

0.0

100

总计

计数(条)

261

103

75

107

7

553

占比(%)

47.2

18.6

13.6

19.3

1.3

100

表2显示,美媒对中方和菲方国家领导的话语引述最多,表明美媒高度重视利益攸关国际的政府话语,却较少关注其高级官员和政府智囊的个人观点。然在转述美方话语时,美媒尤其青睐高级官员和政府智囊的话语,其所占比例超过了国家领导,从语料上看,美国政府话语较少,未在南海问题上表明绝对立场,而高级官员和政府智囊的话语大多观点明确,带有强烈挑衅意味,如例5。美媒引用此类话语既表达美方的强硬立场,以渲染紧张局势,又为官方政府推卸一定责任。

例5:In a, Adm. Phil Davidson, commander of the U.S. Indo-Pacific Command, identified China as perhaps the greatest challenge to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region. He referred to Beijing’s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across Asia as “insidious” debt-trap diplomacy and accused China of intimidating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by militarizing these seas.(Washington Post, 2018-11-25)

  1. 转述动词

3.1 转述动词分类

Volosinov(1973)指出, 转述言语只有参照它们的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 除报道者引述的消息来源外,转述动词构成引语最直接的语境,具有预示和支配其理解的功能[8]。 Geis(1987)把英语中一些常用的转述动词按其可能引起的感情色彩分为两类:积极的和消极的[9]。积极动词帮助塑造消息来源谨慎、镇定或成功者的形象;消极动词则给人一种鲁莽、不严谨或失败者的形象。本文将语料中转述动词按照其情感色彩分为积极、消极、中性转述动词三类。根据Bell(1991)的观点,“ say”,“ tell”和 “ according to”是英语中常见的的中性转述动词[10]

3.2 转述动词频及分布

本文参照如上方法,对三个来源主体美国、中国、菲律宾的转述动词进行了分类统计,得出以下数据:

表3 常见各类转述动词及出现频数

积极转述动词

出现频数

中性转述动词

出现频数

消极转述动词

出现频数

state

12

say

283

accuse

17

add

10

tell

23

claim

15

call for

7

according to

17

warn

10

ask

6

report

13

call

8

announce

5

suggest

10

insist

7

put

5

respond

9

criticize

6

declare

4

write

6

reject

5

explain

3

note

5

argue

4

acknowledge

2

tweet

3

defend

3

assert

2

reply

2

prise

3

表3显示,报道者使用中性转述动词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消极转述动词和积极转述动词。其中,中性转述动词“say”是最常用的转述动词,报道者选用此类动词有利于中立地描述转述引语。为进一步了解不同主体的转述动词使用情况,列出来源主体与转述动词交叉表,如下:

表 4 消息来源主体 * 转述动词类型交叉表

转述动词类型

总计

积极

中性

消极

来源主体

中国

39

139

53

231

占主体的比例(%)

16.9

60.2

22.9

100

美国

39

185

34

258

占主体的比例(%)

15.1

71.7

13.18

100

菲律宾

17

66

21

104

占主体的比例(%)

16.4

63.5

20.2

100

总计

95

390

108

593

表4显示,转述不同主体话语中,美媒使用中性转述动词的频率都是最高的,符合新闻的体裁特征。除外,美媒对中方和菲方的话语使用了较多的消极转述动词;而对美方话语,使用了较多的积极转述动词,消极动词使用频率与中非两国相差6%左右。在转述中方时,报道者最常使用的消极转述动词有claim和accuse,而这些动词几乎不用于转述美方。可见,美国媒体在转述中方消息时有意将中国塑造成一种鲁莽、冲动、暴躁的国际形象,引导读者产生负面情绪,从而使美方干涉南海内政的做法正当化。

  1. 结语

报道者选用不同的消息来源和转述动词,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美国主流媒体使用大量具体明确的来源及中性转述动词以维持自身客观的立场;另一方面,通过转述美方官员、专家的观点,既反映了美方就南海问题的蛮横态度,又为官方政府推卸了责任;在转述中方话语时,有意使用较多的消极转述动词,丑化贬低中方形象,而使美方的干涉正当化。

我们对新闻语篇进行解读的目的并非在于证明这一分析得出的所有结果都是绝对正确合理的,因为任何研究都是不全面且发展中的,所有解读都是语篇、语境和阅读目的之间互动的结果(辛斌,2008)[11]。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国际上更多读者能够意识到美国媒体企图引导、操控大众对南海争端的解读。

参考文献:

  1. Fishman M.Manufacturing the News [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0:92.

  2. 辛斌,高小丽.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4):4-8+19.

  3. 辛斌,高小丽.转述言语研究的多维视角 [J].话语研究论丛.2015年(01):10.

  4. Abdulmajid A. Media and Ideology in the Middle East: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 Digest of Middle East Studies(28),2019:70-88.

  5. 陈勇,冯智强.英国《卫报》关于钓鱼岛争端系列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J].话语研究论丛.2016年(01):107-123.

  6. 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 [M].2004年(02):85-9.

  7. 辛斌,时佳.“南海仲裁案”裁决前后《纽约时报》对中美双方话语转述的比较分析 [J].山东外语教学.2018年(01):16-25.

  8. Volosinov V.N.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New York: Seminar Press,1973.

  9. Geis M.L. The Language of Politics [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87:130-132.

  10. Bell A.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1.

  11. 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反思 [J].外语学刊.2008年(06):63-70.

作者简介:

洪冰蟾 (2000-),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实用英语专业就读。

钟卓君(1999-),女,汉族,贵州遵义人,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实用英语专业就读。

刘佳琪(1999-),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实用英语专业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