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学生思维 创新英语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5
/ 2

启迪学生思维 创新英语教学

杨丹

广东省深圳市海旺学校 广东深圳 518101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呢?为学生创造求知和探索的愤悱时机,是其重要途径之一。创造愤悱时机的方法灵活多变,且因具体问题而异。就此,本文对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八类不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具体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启迪思维;愤悱时机;神激心维;灵活多变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为:愤,心求通而没达之意;悱,口欲言而没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在教学中,创造愤悱时机,置学生于愤悱状态,是启迪思维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所谓创造愤悱时机,即创造学生神激心维,欲求欲言“盼水妈盼水”的时机。创造愤悱时机,其方法应灵活多变,且因具体问题而异,重在启迪学生思维。就此,笔者仅以小学英语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谈几点体会和作法。

一、隐晦的问题——巧设简例

所谓隐晦的问题,即学生不易发现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发现呢?其方法是针对问题的症结,巧设简例,使学生从结果中悟出问题所在。显然,巧设简例为学生创造了愤悱时机,激发学生自我反思,从结果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例如,在修改英语短文中,学生对词句、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较为敏感,而对事理、文理方面的错误却极易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于是,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自悟,其为:It was too dark to see anything, I can see her finely-cut face.(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只见她眉清目秀)。学生看后哄然大笑,脱口而出:“天这么黑,怎么看得见?"笑声中,蕴含着他们对事理、文理的深刻感悟与反思。这种方法,正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法”。

二、艰深的问题——避实击虚

艰深的问题,并非全部艰深,只是有一二个难点而已。虚者,突破口也。“避实”,即避开难点,以寻觅突破口,而后全力以赴。因此,艰深的问题,须深入分析,找准突破口,以吸引学生,促成愤悱,开拓思路。例如,在英语短文分析中,其重点和难点是分析,但按要求分析短文的前提是读通读懂原文。因此,其突破口在一个“读"字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阅读中熟悉,在熟悉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如分析英语短文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龟兔赛跑)前,须先读懂The tortoise runs slowly.The hare runs fast.But at the end of the race, the tortoise arrived at the finish line first.(龟慢,而兔快,但却龟先到,而兔后到),进而明确其原因和寓意。有了这些,则能以不变应万变,解决短文分析要求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三、虚幻的问题——观察感知

通过观察,形成感知,是化虚为实的重要方法。学生从感性认识中,可以得到若干启发,从而自我创造了愤悱时机,由感知引发思维。常用的方法有图形示意法,实物演示法,语言描述法,姿势助讲法、实践活动法等。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一系列关于户外活动的英语词语后,如strive to be the first(争先恐后)、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生龙活虎)、light and healthy(身轻体健)、lead all the way(一路领先)、picturesque(风景如画)、red flower and green willow(花红柳绿)、be in high spirits(兴致勃勃)、be pleasing to the eyes(赏心悦目)、thriving(欣欣向荣)、carefree and joyous(心旷神怡)、overflowing with vigour(生机盎然)、The grass sprout out of the earth(草长莺飞)、be pleased(惬意),等等,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词语呢?于是,在学校和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户外活动。针对这些词语,我选择了适当的景点和活动场所,引导学生在现场观察中理解,在实地体验中运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收效颇丰,事半功倍。

四、混淆的问题——求同辨异

在教学中,有不少的问题容易使学生混淆,需要归纳,比较,求同辨异,总结规律。便于记忆与巩固。其中,求同辨异,便是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发现规律的过程,即寻找与获取“钥匙”的过程。例如,its 和it’s.它们读音相同,用法却完全不同。its是it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意为“它的”。如:Its eyes are big. It’s 是 it is 的缩写,意为“它是”。如:It’s an elephant.

五、枯燥的问题——欲扬先抑

程颐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教者应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对于枯燥的问题,更应如此。意趣是人生的调料,生活的味精。在教学中,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绪与思维,使愤悱时机降临于不觉与无形。所谓欲扬先抑是指事初避开本题,由其他与之密切相关的事物,逐步引出本题,然后着意挖掘与宣彰,以使学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这种方法,多用于单词与句型教学。但必须注意分寸,坚持严谨、恰切适度、点到为止的原则。反之,则有旁征博引,哗众取宠之嫌。例如在教学小学2BM2U6 Animals I like,这一课时,我在新课导入中,避开课文主体内容,引导学生首先学唱我自编的一首与八种动物有关的英文儿歌。学生兴致勃勃,其乐融融,使单调的文本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这首儿歌为——

Hello! How do you do!

Hello ,hello,hello,hello, hello,hello ,

I ’m a fox.

Hello ,hello,hello,hello, hello,hello ,

I ’m a hippo.

I’m a monkey. I’m a tiger.

I’m a panda. I’m a bear.

I’m an elephant. I’m a lion.

Hello, hello ,how do you do.

六、多解的问题——抛砖引玉

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强调了发挥学生内因作用的重要。对于多解的问题,如不作相机诱导,而予全盘授予,势必不能为学生创造愤悱时机,且有碍于学生的积极思维。所谓多解的问题,也就是其答案多样化的问题。笔者认为:“抓关键,找要点,觅答案”的三步分析法,对解决此类问题较为适用。其中,一、二步主要靠教者完成,即所谓“抛砖”,第三步主要由学生完成,即所谓“引玉”。可见,“砖”不可随意拾来,必须认真提炼,使之成为学生寻找答案的向导和索引,以激发学生有目的地去探讨。

七、同类的问题——教人以渔

同类的问题,必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亦必有其自身的特有规律。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斋;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对同类的问题。不能只限于将现成的知识直接传播给学生,而应着眼于揭示规律,从总体上为学生创造愤悱时机,使学生举一反三,以一驭万,触类旁通。例如,在英语句型教学中,有许多句型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总结其中的规律,归纳得出相应的公式。如:在教授How many这个句型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公式:How many +名词复数+are there +地点?并列举一些课本中的例子进行示范,然后给出不同的复数名词,让学生自主代入,让其进行操练,灵活运用。让学生知道当表达“某物有多少时”都可以使用这个公式。

八、灵巧的问题——设问激疑

有许多灵巧的问题,往往易于把人引入歧途。要悟出其中的灵巧,则需产生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不受某种逻辑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怎样促成学生的直觉思维呢?教者须悉心引导,巧于设问激疑,创造时机。例如,英语课文内容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很容易制作成问题发散式、表格列举式的思维导图。这样的思维导图往往缺乏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且不便记忆。思维导图的制作贵在灵巧。在学生制作时,教者须从旁相机引导。例如,教者可基于课文内容的需要,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及时设疑激趣,让学生顿悟老师的意图,制作树形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导图不仅备具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且制作起来灵活、便捷、顺暢,易记忆,易复制,更重要的是它能更有效地让学生变发散思维为辐合思维,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变再造性思维为创造性思维,把英语课文内容思维导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当然,亦可倡导学生制作其它形式的思维导图,但必须满足“四性三转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韩选文.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中学文科· 教研论坛, 2006.

[2]陈建坤.浅谈中学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校园英语, 2012.

[3]李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生英语,2010.

[4]孟钗.谈谈高中英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J]. 神州旬刊, 201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