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要让学生多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5
/ 1

数学要让学生多实践

张凤波

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第一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广阔空间,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实践,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挑选材料,创设实践的条件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材料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实践生活。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既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的操作材料起点不能太高,应利于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乐于参与,同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要有利于全体学生边动手边思考,便于利用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老师就利用课前收集的数据,给学生创设了实践的机会。上课伊始,电脑出示录像片断,老师介绍:这是老师某一天在学校店前拍摄上课前10分钟内同学们买食品、文具和玩具的情景,请同学们边看边数出每一项的次数。由于我所挑选的是他们熟悉的身边材料,大家看见自己或同学出现在片断里,兴趣很浓。又由于我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变成生活中的一个小游戏,他们都积极参与,乐于参与,致使同学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老师设计的情景中,一边看一边数数,很快地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让同学们明白了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很容易接受的。

二、注重生活层面,搭建实践的平台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强调学生个体的亲历性和体验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大胆地跳出教材的静态层面,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学习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实际中去调查,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数学有趣、有用、能学。如教学“常见数量关系”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模型,如果从教材的静态层面告诉学生:单价X数量=总价,然后让学生套用这个关系式进行计算训练,学生肯定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和这个计算技能的,然而,我就不满足于让学生套用这个关系式进行计算训练,学生肯定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和这个计算技能的,然而,我就不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是把教材动态化,设计成一种活动,让学生去调查、体验到数学是一种生活活动,感受到生活中有许多规律即有许多数学模型。学生概念的形成将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是学生亲自体验而构建的,即便不知道这些名词或忘记了这个等量关系式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亲身体验来解答,从而形成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社会活动,促使实践的延伸

江泽民同志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社会实践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完善和补充,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失时机地由课内推向课外。有校内推向校外,是教育目标的最终要求。学校也只有将学生的实践活动扩展,让他们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学生的视野才能更开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欲望才能旺盛,实践能力才能更快地增长,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如“人民币的认识”就鼓励学生帮助家长去银行存取款。学过“测量”后,就要求学生协助村组员丈量土地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还能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并将问题带回课堂,认真分析、探讨,再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有一个质的提升,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运用,使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更加生动、更加活跃、更加有趣,使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数学的学习,摆脱对数学存在的紧张感和恐惧感。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小学数学在教育中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