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唱歌教学的民歌教学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6
/ 2

基于唱歌教学的 民歌教学策略探究

郝太豪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西街小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摘要】 唱歌课是学校音乐教学的主要课型和内容,通过歌唱可以学习歌曲旋律、节奏和其他相关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知识。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里,安排有“唱歌”内容,曲目选择多为人们熟悉或易于学习传唱的歌曲。民歌是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劳动、生活和表达各种思想感情的需要,集体创造的一种世代相传的歌曲。民歌教学属于唱歌教学内容。民歌教学中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回归生活本源,挖掘文化精髓,让民歌之声打动学生心灵,将民歌文化传承下去,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和动力,领悟民歌文化的意味和深度,让中国文化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唱歌教学;民歌教学 ;教学策略;探究;



唱歌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唱歌教学始于上世纪初近代新学制建立后的学堂乐歌,随后到50年代叫做唱歌课,再到1979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颁布始改为音乐课,随后又把音乐课课型细化为唱歌课、欣赏课、器乐课、乐理课、综合课等课型。实施素质教育到新课改及核心素养发展教育以来,又增加活动课及开放体验课等,不过唱歌课直到现在还是音乐课的课型之一。唱歌是小学音乐课的主要课型和内容,通过歌唱可以学习歌曲演唱及相关的音乐知识及文化知识。在教材“唱歌”板块,曲目选择多为人们所熟悉或易于学习传唱的歌曲。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教材所选取歌曲难度也增强。这不只是保护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学生的生理发展,同时也是在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建立起歌曲演唱能力、积累曲目经验和情感体验经验,以及情感表达上的经验发展。

民歌是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劳动、生活和表达各种思想感情的需要,集体创作的一种世代相传的歌曲。中国民歌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创作具有民歌风味的改编歌曲。民歌教学属于唱歌教学内容。民歌教学能带领学生回归生活本源,对本民族优秀民歌文化寻根溯源,丰富民族灵魂,,传承中国文化。那么如何让民族气息浓厚、地域特色丰厚的民歌,深深感动学生并植入学生心灵,让学生会唱、爱唱、乐唱呢?这就要提高民歌教学效应及质量,运用好民歌教学策略。

一、教师个人能力及魅力策略

首先,民歌教学的效果,取决于老师的素养及感染力,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是否真正掌握该民歌的文化特点及精髓。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民歌素样及大量的民歌素材,能随时做好示范并能精确演绎,能演着教民歌、唱中演民歌,以展现民歌所表达的场景及文化魅力。其次,教师的丰富生活阅历及对民歌的了解也是准确把握民歌的要求,要用心思去挖掘民歌内涵,找到歌中最闪亮的“点”,对学生进行合适的指导及引领。俗话说:“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要准确表达民歌的音乐意境、语言特点及文化魅力,恰到好处地创设出教学情景,将情绪传染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以激发学生的民歌了解及演唱欲望。

二、激发学生兴趣策略

学生对于民歌学习的兴趣,在于对该民歌的喜欢及老师轻松活泼的教学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民歌的特色,包括旋律、节奏、音效、语言等,深深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其所喜欢的氛围中感受与学习,不仅促进了其学习兴趣的发展,也加深了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在完成相应民歌介绍及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感悟民歌所表达的情景,这种愉悦式教学会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

怎样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上出有效的课?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老师要挖掘民歌所表达的有趣的音乐形象,调动起学生所有感官,运用生活情景(境)教学及音乐形象教学,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民歌的表现与活动中,用感染的演唱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在《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的欣赏及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川东北的地域特点及人民生活习俗,那里的大巴山山高坡陡,山与山有纵深沟壑,所以这山喊那山的人(喊山),需要深深的气息及高亢嘹亮的声音,因此就形成了高亢嘹亮的山歌演唱特点。我就播放当地大巴山视频,展现生活场景,高亢的山歌回响在教室,让学生身临其境,点燃起学生跃跃欲试的演唱激情。同时,我还让部分学生演绎劳动场景,喊着号子数着节奏,又唱又和,让学生来表演,烘托画面气氛。表演及学唱完毕,询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唱得很畅快、很好玩、还想唱……”

三、多学科综合策略

音乐唱歌课中的民歌教学要与多学科综合,同样要遵循音乐教学三维目,即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培养、过程与方法的实施养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健全,三者既彼此独立又相互统一。民歌教学同样要与姊妹艺术结合,最大化发挥民歌的魅力,让学生喜欢民歌。

  1. 民歌歌词及语言魅力。

在民歌教学中,教师要从民歌演唱发音吐字,到歌词的音韵风格,再到不同民歌语言上,应有意识去引导学生关注民歌的语言。同时有很多民族及地域的民歌都有其自己独特的语言特色及方言特点,如藏族《北京的金山上》的“巴扎嘿”、彝族《彝家娃娃真幸福》的“阿里里”等。

2、民歌与舞蹈。

音乐与舞蹈同为人类所表达的最原始的方式,它们的历史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民歌教学中,充分利用适合民歌表达情景的舞蹈及动作,能引导学生理解民歌并掌握民歌,使课堂充满乐趣活力,同时也使学生更能深刻了解民歌文化之魅力。因此,学生在民歌演唱实践中的身体律动,与所学民歌情感表达协调一致,将会激发学生学习民歌兴趣及领略民歌文化魅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及课堂环境策略

 精彩的民歌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歌流连忘返。德国的蒂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彝族歌曲中的“阿里里”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欢快的歌声;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得儿铃铛瓢一瓢”,也令学生特别兴奋和喜爱;而《茉莉花》旋律更是让许多学生用二胡、古筝、琵琶等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并体验……

利用校园广播站及网络,在课间午后放上优雅的民歌及民族音乐,在学校的橱窗里贴上学生民乐团演出的剧照图片及民歌民族乐器的介绍,在艺术中心和音乐教室的走廊及墙上挂上民族音乐家的图像和民族乐器的图片,既活跃了校园氛围,又增加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民族审美观。


民歌教学中,采取多样而丰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小喜欢民歌及演唱,并对祖国不同民族音乐文化弘扬传播,让民歌文化得以传承。同时,让民歌的文化魅力焕发强大生命力,以其光彩滋养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共同努力,尽职尽责地把教材中“唱家乡的歌”及“多彩的乡音”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民歌感染学生心灵,使他们对民歌产生喜爱之情,爱唱、会唱民歌,自觉地去收集不同民族民歌,将民歌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民族文化才能以其独特的意味和深度,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标准》

二、童琳《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简介: 郝太豪(1972.2),男 ,籍贯:四川成都,民族:汉族,职称:中学高级、省特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及研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