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体·适体·得体之文体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3
/ 2

识体 ·适体 ·得体之文体教学

游言顺

重庆市 北碚区双凤桥小学

摘要:文体可以解释为一种“文章图式”,这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信息的表征和贮存方式。

关键词:文体;教学

语文教学要抓住文体特点,层层推进,引领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与体会作者的情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潜在的教学价值,准确辨识其文体类别,依循文体特征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选文的教学功能,丰富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

一、识体而读,更准确地领会文本要旨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什么样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不能用读产品说明书的方法去读小说:前者是实用文体,宜作理解性阅读,主要运用逻辑思维;后者是文学作品,宜用感受性阅读,主要运用形象思维。也不能用读小说的方法去读诗歌或者散文:前者是虚构的,误以为真人真事就难免陷入困境;后者是写实的,须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比照和体会。阅读方法没有好坏,对应了文体就能读得更有滋味。

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王荣生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给我们阐释了“用文学的姿态”阅读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两种方法:

(1)浸润式地感知文学作品。接纳作者虚构的世界,并浸润其中,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乐趣;感知由文字、声音唤起的形象和情感;在具象化的感知中,“看到”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观念”,并与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相关联。

(2)借助文学解读的工具或行家的指点,扩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看到自己原本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出的意思和意味。

比如学习《看戏》这篇课文,可以适当增补课外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以拓宽学生对该类文体的阅读视野。

文体分类教学,锻炼的是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具有文体意识的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文本,就有选择适宜读法的自觉。比如科学教材中的文本,就宜选用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去阅读;而思品中的文本,则需借用记叙文、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数学教材属于科学文本,例题中的难点标示、公式的原理图示等,需选用阅读科学文本的方法。语文教学中,理应教会学生阅读不同的文体,尤其是其他学科的教材文本,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文字文本及图示文本等。这些文本类型,都应该按照文体进行专业的阅读教学。否则,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就难以充分体现。

二、适体而教,更精确地确定教学内容

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或“这一类”课文的联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与阅读“这一篇”所需要的百科知识和阅读方法之间的落差,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落点。

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智力背景,语文经验和阅读方法则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内容。简单地说,阅读教学主要教学生适切的“阅读方法”,即选择解决文本阅读中疑难之处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阅读方法取决于文本体式,实用文可以“得意忘言”,文学文必须“品言会意”。从语言学角度看,文体是“语音模式、语言秩序、语言体式”。

在认知心理学视域下,文体可以解释为一种“文章图式”,这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信息的表征和贮存方式。文体其实就是人们解读和创作文章的信息模式和认知图式。阅读教学根据文本体式而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言语文体感,形成文章图式认知,进而再转化为文体思维和建构能力。

三、得体而写,更有利于发展言语智能

写作是一种书面语篇的构造,是有一定样式的。叶圣陶先生在《文体》一文中指出:“写作文字,因所写的材料与要写作的标的不同,就有体制的问题。”目的不同、对象不同,写作时的语体及文体也应有所不同。然而中小学的写作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上不作限定,一味要求“具体生动形象”,以致大量堆砌好词好句,有过度追求文学化的倾向,成了一种“散文化的写作”。请看一位学生在集会时的发言片段:

我们班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班级实践周”。同学们个个欣喜若狂,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展身手”……到了放学的时间,很多同学都背起书包,准备回家了,而我们这些检查班级卫生的同学的任务才刚刚开始。检查时,我们会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搜索”这个班级有没有垃圾,桌椅有没有排齐等,任何一个小小的瑕疵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

很显然,这是一个关于“班级实践周”的总结报告,目的是向全体同学、老师汇报一周岗位实践的心得体会,内容应该聚焦“做了什么、收获什么、建议什么”,语言应该平实谦逊。“用自己的火眼金睛‘搜索’”“任何一个小小的瑕疵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以及“欣喜若狂、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等文艺性的描写充斥其间,听着有点矫情、有点刺耳,只因语体与文体皆失体了。

总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认真研究和实践,找出适合学生理解和认知的方法来教学,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会有所收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教无定法,也有定法,只有我们勤于探索,深钻精研,就一会能发掘出更多便捷有效的教学途径来。

参考文献: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