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政课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3
/ 2

高思政课必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张翌日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405


摘要: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发挥思政课在教书育人的作用,思政课课教师必须要处理好可讲和不可讲的关系,建设和批判的关系以及恰当使用正面材料和负面材料的关系。

关键词:思政课 八个统一 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书育人的核心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是抵御西方企图“颜色革命”的关键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出了“八个统一”要求,为做好高校的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政课关涉到复杂敏感的理论和社会问题,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在“八个统一”的基础上,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否则就会背离思政课的初衷,无法实现高校思政课的目的,失去思政课的意义。

一、处理好可讲和不可讲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大学课堂是“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大学鼓励争鸣和创新。但我们必须清楚,“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白,“学术无禁区”也就是说,研究领域没有边界限制,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研究;“课堂有纪律”,即意味着在高校讲台、公开场合发表观点,都要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在教学中坚持正确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要知道哪些话可以讲,那些话不可以讲。不能只顾自己一吐为快,而不顾对学生造成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更不能说有损于人民、有损于社会,有害于学生的话语。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们鼓励和支持解放思想,鼓励和支持对有关政策举措进行分析评估,但要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不能把探索性的学术问题等同于严肃的政治问题,也不能把严肃的政治问题等同于探索性的学术问题。不能一说学术问题可以研究,就不顾场合口无遮拦乱说一气,也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标新立异。”总书记在3.18讲话中也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同时表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至于具体到哪些可讲哪些不可讲,哪些应该讲哪些不应该讲,思政课教师心中应有个尺度。凡是不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的,都不能讲;凡是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符合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都不能讲;凡是不符合国家、社会和学生利益的都不能讲。思政课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历史和和现实,有的历史问题还没有定论,现实问题也很复杂。其中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夹杂着大量的感性材料,有光明的、灰暗的和黑暗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课堂上必须彰显正能量,降低、消除负能量。要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而不是相反。

二、处理好建设和批判的关系

批判和建设的关系,也就是破与立的关系。要做好思政课建设,发挥思政课的作用,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思政课理论的底蕴,是实践的要求,也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对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言行,做出令人信服的具有真理性的回击。其次,思政课教师还要重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重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使之成为指导解决中国问题的指南。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是完全照搬业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而是要牢牢把握历史和现实变化的脉搏,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指导实践,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和解决当下的一系列问题。

诚然,在做好思政课建设的同时,必然要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批判。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建立的过程中,就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高校思政课在价值引导、政治认同等方面,涉及到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必然有不同看法,必然引出理论的批判性,就要辩明真与假、美与丑、主旋律与蚊蝇杂音。思政课教师务必要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引导,只有建立在批判性的基础上,思政课才会具有科学性、战斗性和时代性;思政课才能实现其根本目的,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

三、处理好使用正面材料和负面材料的关系

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面对社会“阴暗面”,化负为正,让正能量达到最大价值。毋庸讳言,思政课肯定涉及到很多社会上的光明面和阴暗面。诸如爱国与卖国,守信和失信、依法和枉法、君子与小人等等,正反两面的材料可谓汗牛充栋。如何拿捏好“负面材料”是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问题。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讲授法治的时候,如果课堂上充满了诸如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呼格案、张玉环案等等,尽管强调最后沉冤得雪,彰显了严格依法办事的决心,严格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枉不纵。教师主观上是想给学生以“依法治国”的知识和思想,但客观上却给学生不仅有“枉法”,而且还不少的负面效果。再譬如,讲解分析“彭宇案”,如果不是精准把握,拿捏合度,就会让人产生“好心无好报”、不敢做好事的负面效果。因此思政课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社会“阴暗面”,拿捏好使用好这些带“负能量”的材料,力争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并且让它达到最大值,这是摆在每个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思政课就会失去她的初衷,甚至走向相反。

当下,有的思政课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在课堂上大量引用“负面”材料,口若悬河,把事情说得一团糟,把问题说得一团黑。即使他所说的事情和所引用的材料都是真的,但这绝对不是社会的主流、全貌和全局。这么一来,思政课成了问题课和抹黑课,这是绝不应该的。相反,有的思政课教师为了避免麻烦,刻意避免或不用“负面”的材料,所有的案例材料都是所谓的“伟光正”,这也是不负责的态度。这不仅不符合思政课的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也是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蔑视和嘲弄。这样的课堂很难让大学生满意,也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 外文出版社, 2017

作者简介:张翌日(1965-),男,广东省肇庆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社科部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士,专长于法律文化和政治文化教学和研究




5f92417b115fe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