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取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3
/ 3

“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取径

徐鹏


摘要: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向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转型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技术变革的需要,更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培养复合型国家化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学习者、教师、课程结构三方面定向突破,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要。

关键词: 实践取径;复合型人才;一带一路

On the Practical Approach of Training Compound Talents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XU Peng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earner profile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to compound international talents is not only the call of the times, but also the need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It is also determined by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training of compound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is expected to make breakthrough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educators, teachers, and curriculum structure to meet the perse needs of society.

Key Words: Practical Approach;Compound Talent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政治影响的扩大、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作用空前凸显,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 “中国热”、 “汉语热”,从而带动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繁荣,尤其是自2013“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重点支持“一带一路”国家汉语教学,已在“一带一路”沿线 65个国家中的 52 国,设立了140 所孔子学院和 135个孔子课堂。”[1]

但传统的“语言技能+语言文化知识+实践技能+二语教学法”的汉语国际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愈来愈显示出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滞后性。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较强的语言技能、跨文本化沟通能力和初步的二语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其缺点亦显而易见。而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既通语言又懂国情、精专业、通领域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却极度缺乏[2],已经不能满足“一带一路”的多元化需求,影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多、领域广,涉及到“五通”,具体而言,涉及到社会、经济、通讯、交通、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因而当前应以培养“复合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为目标,完善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一、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每一个民族因文化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其语言系统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阐释者和建构者。尤其是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以汉语为媒介,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同时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更多既通语言又懂国情、精通特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主动为国家及地方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技术变革的需要,更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

1.1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世界形势提出的英明决策,“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与沿线国家连成一体,但其顺利实施离不开“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语言的互通对实现“五通”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而实现语言铺路的神圣使命。

1.2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

信息化正在重塑我们现在及未来的教育,变革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教育研究方式,而当下这场新冠疫情又加速了这场变革。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开启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泛在学习——任何人都可以在任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新时代,推动了教育和教学的革命性变革。泛在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以人为中心的学习,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泛在学习,是一种自适应性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学习进度和职业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学习。其次,由于快速崛起的大数据技术与学习分析技术,这使得个性化教学进一步成为可能,也为个体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再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有形限制被打破,云端学校、移动学校等虚拟学校大量涌现,使得教育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教育信息化亦不例外。教育信息化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得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但教育信息化在给教育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当然也提出了一些严峻的挑战,需要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认真思索和应对。教育具有传承知识的基本功能,但其还有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创新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师生间、生生间深入对话,灵魂分享,若过分地依赖信息化技术,忽略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最终会导致师生间、生生间关系的异化和疏远,导致教育的“快餐化”、 “肤浅化”。同时,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时代,信息严重超载,并且良莠不齐,这对学生的信息选择和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1.3、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

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来看,属于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语言教学。语言学是一门兼具社会科学属性和自然科学属性的学科。首先,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语言为社会服务,社会需要语言。同时,语言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因此,语言学同文艺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其次,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的声音, 天然具有自然属性这一特点。因此,语言的自然属性赋予了语言学自然科学这一重要属性。

由此可见,语言学是一个多层次、多边缘的立体学科。因此,在国际上,尽管多数大学都设立有语言学系,但语言学科并非仅设置于语言学系,如今,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心理学、脑科学、人工智能领域、计算机科学等学院里都设立有语言学系。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智能时代,语言对信息的处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言学已经成为众多领域必不可少的研究主题。因此,随着当代社会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更加细化,语言学的研究已经大大地超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进入到自然科学领域,而且与许多学科正在快速地交叉融合,形成一大批交叉学科,例如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这跟汉语国际教育密切相关。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之间就存在一个全方位交流和互鉴的问题,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这则需要一大批卓越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从事政策研究、基层设施建设、商务贸易、金融服务和文化交流。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对专用汉语人才的需要也将急剧增长,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更多双语、双文化、双能力、广视野、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它们不仅能在象牙塔里舞文弄墨,从事科学研究,具备一定的文学和文化修养,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同时又能够纵横捭阖于职场,具备从事特定职业领域(商务、金融、医学、法律、旅游、军事等)的专业知识,是特定职业领域内的实务从业者。

因此,具体而言,我国汉语国际教育面临如下两方面任务:首先,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牵线搭桥,对外要加强对外沟通与合作,其基础就在于语言铺路,汉语国际教育要为此提供充分、合格的语言文化服务,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大有作为;其次,应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国家经济强大,社会稳定,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实践取径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向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转型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技术变革的需要,更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应该从学习者、教师、课程结构三方面定向突破,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要。

3.1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兴趣,促进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

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华留学生除了对传统的汉语言方向、中国文化方向、双语和翻译方向的学习保持着数量上的绝对增长,同时对商务汉语、法律汉语、金融汉语等方向的需求急剧增加。学生对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兴趣和需求推动汉语国际教育逐渐转型,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当今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尊重学习者的兴趣、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即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整合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 (张华,2001:209)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实践也证明,真正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人才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身志趣,并且把学习者自身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3.2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个兼容性很强的跨学科专业,一位称职的本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修养、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深谙教学之道,这三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应该为多元化人才目标培养一方沃土,为之提供一种可能,服务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通过精挑细选,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学习:语言学和汉语、教育学和心理学、英语及西方文学文化课程、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及职业发展需要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体系,开设学术汉语(语言学模块、教育学模块)和职业汉语(商务、金融、法律、医学、旅游、军事模块等)两大类课程。

因此,如何提高师资的专业化程度是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致力于打造和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知识水平与基本功,又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即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同时也可以邀请外贸公司、海关等行业相关部门的专业工作人员参与校内教学或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该行业的专业知识。

3.3 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健全双学位、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课程结构看,要实现核心课程、扩展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合理配置,适应课程信息化的要求,将日新月异的学科课程知识反映到课程中去,丰富课程内容,开设职业准备课程、社会实践课程、跨学校选修课程等。

具体而言,一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了解沿线国家的社会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传统与习俗,宗教与禁忌,从而有效的促进合作与交流。

另一方面,汉语国家教育专业应该突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借鉴国内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上外引进国际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确定“KAQ”(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将单科性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上外打破院系、专业和学科壁垒,集中师资资源,建成包括人文、社会、历史、经济、数学与自然科学等模块四五十门课程的公共选修课体系,还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不同学习层次之间构建起人才培养“立交桥”,推出全新的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4至5年时间里可攻读两个专业,只要完成两个专业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时就能获得两个毕业证书和双学士学位。河南科技学院和其他高等职业教育的“双证书制度”亦可以采用拿来主义作以借鉴,“双证书制度”是学校鼓励学生在大学毕业时获得本专业毕业证书和特定领域内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高校要努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总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向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转型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技术变革的需要,更是由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在培养复合型国家化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兴趣,促进学习者个性的充分发展;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应注重课程结构的优化,建立健全双学位、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落实 落实 再落实: 在201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民族教育,2019(3):3-12.

[2]李雪松. "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16).


作者简介:徐鹏,现任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讲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上海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