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思政课,立民族之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4
/ 2

上好思政课,立民族之魂

张湘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九中学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又是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发展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民族精神的教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的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要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弘扬民族精神。在教学中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潜移默化地渗透民族精神的内涵于其中。课堂实践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利用典型资料或案例、社会热点问题、榜样人物事迹等,通过讨论、演讲、做游戏、小品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意志品质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当然,课堂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

  1. 搜集典型资料,提升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贯穿思想品德教材的始终,也渗透在思想品德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搜集典型资料或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理想。如我在讲九年级思政教材中新中国发生巨变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建国六十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或者从个人家庭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收集资料,资料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图片资料、实物资料、有亲身经历、也有调查采访等,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课后再把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搞一个新中国巨变的小展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新中国的巨变,通过感受新旧中国的巨变,增进爱国情感。

二、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

时事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凸显思政学科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特点,民族精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思政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思政教师恰当地把时事运用到教学中去,其教育和教学效果是显著的。所以我在正课前都会请一位同学进行新闻发布,并请其他同学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点评。一次,一位同学选取了“神舟十一号”的时事新闻,我就适时地联系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集体生活需要合作”等的知识点,这一时事既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加倍努力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刚刚过去的一年既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个税法实施等一系列国家大事和民生关切,让这一年备受瞩目。时政的敏感性是思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作为思政教师,如果此时还停留在知识点的讲授,解题技巧的讲解,那将又是一大悲哀。这一些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民族精神教育题材。在突发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起,思政课堂上就不再平静,师生共同关注热点时事,报纸变成教材,讲台变成了小论坛,演讲、图文展、倡议书、辩论赛、板报、手抄报、爱心捐物捐款等等,师生一起激动,一起愤慨,一起洒泪,这样的教育是激动人心的。时事教育不仅是通过国际国内大事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要与身边的时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相结合,这样更具有直观性。

三、聚焦榜样人物,展示榜样风采,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政治课教学内容中常常会出现中华民族中优秀的人物事迹,优美的故事,脍炙人口的俗语,这些都为我们提高了很好的教学素材。适时渗透,会起到说教不能达到的效果。于是,课前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教学生《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课时,考虑到中低年级学生的年纪较小,对有关科学的知识、故事和人物了解的不太多,于是,我在课前有方向性地指导学生查阅“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及事迹”资料,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一来,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又在他们身上学到了民族精神的内涵,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课堂学习的劲头足了,上课的效果也明显提高。又如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目标:在国家危亡的革命战争时代,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时刻,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而和平时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民族精神表现在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选取不同时期的典型人物来教育学生,从董存瑞到刘胡兰、从孔繁森到焦裕禄、从雷锋到王进喜、从袁隆平到杨利伟、洪战辉等,都一一走进了课堂。并且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当代中国的名人事迹感动自己,体味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激励自己不断地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为榜样,时刻鞭策着自身的一言一行。结合榜样人物让学生来谈谈自身的感受,讨论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如何去把英雄人物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学习动力,这样学生就能通过直观的人物形象,去体会民族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精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的意志。当代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应表现在勤奋学习、练好本领,立志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把自己铸就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是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合作才能实现的时代重任。“弘扬民族精神”的整个活动应当由学生充当主角,老师应做好相应的指导,让课堂真正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民族精神的教育,应真实了解学生个人的见解与看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素质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观点,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在主动参与案例活动的设计中,领悟民族精神的内涵。学科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在课堂上创设出了一种真实而深刻的道德激励境界,引导学生将自己作为修养主体,找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积极进行道德思维和道德选择,发展道德探究能力,真正成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主体,真正体验到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从实实在在的自我开始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教学中渗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