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提升中学生上肢力量的训练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7
/ 2

体育教学中提升中学生上肢力量的训练思考

晏松

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校 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要:上肢身体力量综合素质在众多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中一直占有重要主导地位,而部分中学生群体缺乏良好上肢身体力量综合素质则认为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本文以深入分析目前我国中学生上肢缺乏较强上肢训练力量的主要原因情况为理论基础,从如何转换上肢教学方法理念入手到研究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上肢训练教育计划,提出了几种相应的上肢改善教育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上肢力量;中学生锻炼

1现阶段中学生上肢力量素质训练中的问题

1.1上肢力量锻炼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学的体育教学中,重技能和轻基础素质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学校都认为,中学体育教学应该教学一些基本体育技能,有利于学生学习一项基础的体育项目,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整体的体育水平,这完全不考虑到学生的整体体质。许多教师都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该优先提高学生的身体质量,在达到规定的体育素质后,才能开展随后的体育活动。这种观点在体育教学中是常见的,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当作开展运动的前提条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过于注重体育技术的教学,忽视了体育素质锻炼的问题。

1.2上肢力量锻炼意识不足

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不仅是由于体育老师错误的教学指导,加上他们自己对锻炼基本素质体育活动不感兴趣,这是中学生基本基本素质一般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学生受到成长环境影响,从小就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没有体力工作,缺乏劳动力,缺乏吃苦劳累的精神,体育锻炼不只是对体质的锻炼,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耐力和毅力。在实践中,许多中学生由于缺乏耐力和毅力,导致他们无法长时间地坚持体育,也因此导致他们对体育活动缺乏足够的兴趣,半途而废;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为照顾学生兴趣,活跃的课堂气氛,未能把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导致学生缺乏对身体素质锻练的正确认识。在教师缺少足够的重视和学生对身体素质缺乏正确的双重认知的影响下,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也就无从说起,自然没有什么效果。

1.3学校场地与器材不足的限制

体育教学的范围很大,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各学校对体育教学的目标的设定也不同,中学教学的开展方式往往也不同。常常会看到,对学生的上肢运动需要一些哑铃,杠铃,单双杠等运动器材,而这些设备在学校的体育课中基本不多见。然而,这些设备往往被用来专业培训,而普通的学生则不能使用,同时,由于某些学校在上述设备的使用场地不够,导致学生课余时间不能进行上肢锻炼。此外,体育老师也存在用其它更简单的器材代替专用器材的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设备问题,但由于不是专用器材,而致使学生缺乏对设备的兴趣,并影响训练的效果,也难以制定可持续的锻练计划,不利于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2强化初中生上肢力量素质锻炼的措施

通过简明上肢力量素质的要点,针对上肢力量在现阶段不达到标准的情况下,必须尽早提出改进措施,加强中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锻炼,打好体质基础,打好体质基础,才能在各种体育活动中更好的完成训练。

2.1具体操作

在中学阶段,教师的作用发挥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学生锻炼上肢力量的限制条件较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加利用校园内部的器材,在学校间歇时间进行上肢力量的锻炼。例如,利用学校健身房的哑铃,杠铃,臂力棒,拉力绳,沙袋等,进行上肢力量的锻炼。体育课中也可在单杠上训练引体向上,每晚回到家时,在睡觉前可以适当的做一些俯卧撑等辅助上肢力量锻炼的运动。中学生的训练实际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超负荷的训练可能会对肌肉进行拉伤,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2因人制宜选择锻炼手段

由于学生的先天性个体差异,而且后天锻炼的时间和锻炼的频率也存在不同的差别,身体素质的差别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由此,体育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得采用"一刀切"教学方法,一般常用的仰卧起坐、向上仰卧、俯卧等一些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只有做好因材施教,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那些平时缺少锻炼的上肢力量质量较差的学生,教师应有充够的耐心,可选择一些有器械的活动,如举哑铃,采用顺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训练,并经常督导学生勤加训练,养成长期锻炼的良好习惯。对于有较好上肢力量和热爱运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放任"的教学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自我锻炼,当他们的体育素质达到某种程度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以达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力量和提高运动技巧的目的。

2.3循序渐进安排练习次序

上肢力量素质训练项目的强度高低,在进行上肢力量素质训练时,一定要对训练顺序进行正确选择,如果选择不对,有时学生上肢力量素质不得以相应提高,有时也会产生相反效果。在上肢力量的训练过程中,有一些顺序的要求,在日常训练中要有合理的选择。一般来说,力量训练主要针对肌肉协调和抗阻力的训练,

而训练的方法则主要有轻重和小负荷。小负荷的训练以循环往复训练为基础,不断提高肌肉之间的协调性,而重负荷则是在小负荷训练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强化和巩固。因此,在日常培训过程中,要坚持科学训练的方法,当学生的力量素质到了一定程度,并且协调能力得到提高,方可以进行重负荷训练,以避免由于拔苗助长的教育而造成运动受损。

2.4合理有度保持练习频率

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之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坚持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耐力和毅力。在锻炼与提升上肢力量素质环节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急于求成,坚持按循序逐步提高的原则。一方面,教师坚持教学可持续性的理念。在曰常的教学过程中,把身体素质的锻炼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训练的量;另一方面,学生还要坚持长时间锻炼习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余时间坚持规律锻炼,从而形成一种可持续的锻炼习惯,使上肢力量素质不断提高,甚至身体质量。

2.5因地制宜解决器材问题

器材是教学、体育训练的基本和前提,在上肢力量素质训练过程中,学校负责和义务解决设备问题,这是体育训练的基本内容。对于资金充足的学校,应预留一部分资金作为采购体育设备的需要,根据一线教师对教学设备的调查及时补充,满足对教学设备和学生锻炼锻炼的要求。对于经济欠缺、经济欠缺的省中学来说,教学资金不足、经济欠缺的情况下,是不能解决的。体育老师则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最大限度地使用其它可替代器材,进行上肢力量素质锻炼。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同时要保证替代器材的安全,避免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受损现象,在保证中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稳固他们的积极性。

3结束语

综上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上肢力量素质占有重要作用,上肢力量素质作为体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低直接地影响着运动功能水平。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学理念的教学教学纲要和教学设备的限制,中学生的上肢力量普遍缺乏,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后继教学中,要提高学生上肢的力量素质,首先要从观念转变,教学计划得到完善,强化曰常锻炼,以逐渐提高中学生的上肢力量素质。

参考文献

[1]冯超.体育教学中提升中学生上肢力量的训练思考[J].田径,2019(10):34-36.

[2]李晓峰. 不同稳定条件下的力量训练对普通大学生上肢肌力及围度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丁志东.浅析体育教学中提升高中生上肢力量训练思考的实践探究[J].南国博览,2019(04):3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