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源动力的情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8
/ 3

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源动力的情境

谭云奇

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二中学 417000


摘要:课堂教学是由“教”和“学”两部分构成,“学”的好坏往往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愿意学、想学才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游戏情境、角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源动力


课堂教学从字面上看就是由“教”和“学”两部分构成。“学”的好坏往往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愿意学、想学才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但据调查,当今对数学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不高,大部分学生认认真真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原因,恐怕还是迫于中考、高考的压力。探究其原因:一是跟学科的特点有关,数学抽象、枯燥、严密、注重思维能力。二是部分教师本身不注重学习和研究,不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三是因为考试的压力,数学教师急功近利,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很多老师认为与其花大量时间告诉学生知识是怎么形成的,还不如告诉学生记住这个公式,再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必考题来提高成绩,而不关注教学的过程。殊不知这些原因恰好是扼杀学生学习动力的元凶。

数学课堂教学不在于教会学生做几道题,重点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那么怎样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我认为首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得让你的课堂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动力”,“源动力”即“动力之源”。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笔者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进行过一些有益的尝试,特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1. 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理念,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感觉到一种亲和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唤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进而让其感觉到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性。

如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最值问题)”时,我首先发表了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初中阶段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很多人会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有同学想过经商吗?学好这节课你将有机会成为商界的精英。几句话就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接着出示案例:“某种品牌的衬衣进价为每件60元,售价为每件120元,每个月可以卖出220件,如果每件商品的售价每上涨10元就会少卖出80件,问每件商品的售价定为多少元时,每个月获最大利润?”我让三位同学分别表演批发商、售货员、顾客。然后抛出问题:1、商家的利润是如何产生的?2、每件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之间有何关系?3、怎么设计商品的价格店家盈利才最大?我们班很多孩子的家长本来就是做生意的,当他们看到经商过程中竟然存在着这么大的学问时,顿时全神贯注并且思维活跃,“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环节自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自然流畅。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事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诞生的一门学科,数学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一种有力武器,进而获得学生的认同。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那种简单的可有可无的问题情境是无效的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与学生已有认知相矛盾,往往能起到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一探究竟的内在需求。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八年级“乘方运算”时,我出示了一段图书馆的视频,让同学们猜猜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然后我要求大家猜一猜每本书算10万字,共有多少字,同学们算出了一个很大的数字。接着我拿出了自己随身带着的一个硬盘,告诉大家你们看到的书都在我的手上,学生们都瞪圆了眼睛,一个个露出惊讶的表情。接着我开始讲1GB=5f9920bd53836_html_f1800f8643327bc3.gif MB,1MB=5f9920bd53836_html_f1800f8643327bc3.gif KB,1KB=5f9920bd53836_html_f1800f8643327bc3.gif B,再让同学们估算1GB是多少个字节,最后在几何画板上演示,我的硬盘能否装下这个图书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激发出来,那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思维活跃,参与度很高,学习热情也很高涨。

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冲突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打破认知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建立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增强了,学习则成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求,上课的效率自然就高。

  1. 创设实验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手实验,再小组合作、探究,亲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寓教于乐,这样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并且乐在其中。

例如在教学“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我根据学情分层布置了一个动手操作实验,基础弱的同学为甲组,每个同学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探索一只蚂蚁沿着正方体盒子的表面从点A爬到B点,怎样爬行路线最短?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乙组,动手制作一个圆柱,探索一只蚂蚁沿着圆柱的表面从点A爬到B点,怎样爬行路线最短?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为丙组,每人动手制作一个圆锥,探索一只蚂蚁沿着圆锥的表面从点B爬行一圈回到B点,怎样爬行路线最短?

5f9920bd53836_html_7b384fca80aa3529.gif5f9920bd53836_html_47e3749f66fb5f99.png5f9920bd53836_html_8e68c7929f5d1650.png

每个小组选定了组长,在课前先狠夸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如何的强,然后交给他们一个任务:同一学习小组合作研究,下节课展示。学生热情很高,课余积极展开讨论、研究做法、动手实践,有了这个准备,学生对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很深刻,所以课堂上学生展示时非常精彩,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老师可以真正的享受课堂。再如在教《解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带学生外出分组测量,教《抽样与统计》带学生分组上街分发调查问卷等等,都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协作、展示能力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情境,在兴趣盎然的实践中构建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探究的习惯。

  1. 创设角色情境,尝试自主学习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倡导“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在很多的优秀课改学校,我们经常看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是学生的,老师在教室的后方默默的享受课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扮演相应的角色,诠释知识的内涵,并从中让学生体验职业的乐趣,达到“我参与我快乐,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效果。

在教《列代数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想换一台冰箱,在逛家电商场时,获得了这样一些信息:同一款式的海尔冰箱,苏宁:现价3160元返200元现金后再打九五折。淘宝:定价2988元,领劵优惠120元,需付运费40元,安装需加40元,送冰箱装饰品价值100元,好评返10元。大中:现价2960元返100元现金。国美:现价3160元返200元现金赠送一把太阳伞,你会选择去哪个商场买呢?角色一:如果你是广告商,你认为谁的广告更能激起顾客的购买欲?角色二:如果你是顾客,你认为到谁家买合算?角色三: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增加销量?

再如在教《解直角三角形》时,涉及到有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会不会影响小区生活的问题。角色一:如果你是居民,你对修建高速公路持何态度?角色二:如果你是市长,你对在你市修建高速公路持何态度?角色三:如果你是环保人士,你对所建高速公路持何态度?采用这种方式讲授,可起到唤起学生主动建构的欲望,改变学生被动的、消极的听课方式。

  1. 创设数学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数学的内容、思想、符号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我们称之为数学文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融入数学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显示演示实验(类似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过程):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向外做三个正方形,其中两个小正方形中放满水,旋转装置,发现两个小正方形中的水恰好填满大的正方形。此时,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争相回答问题,并从数学的角度发现三个正方形的面积规律,抽象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已然形成。

教完《二次函数的图像》后,我让学生观察了一段广场舞视频,学生惊呼老年人跳的这个舞蹈动作怎么这么的熟悉,通过放慢节奏有学生发现,好多动作其实都是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接着我改变二次函数5f9920bd53836_html_9eea6e1a255ce184.gif 中的5f9920bd53836_html_5665503bd9fcfbc0.gif5f9920bd53836_html_b6e740a1f7f6178d.gif5f9920bd53836_html_fcc2e511bc17969f.gif 的大小,让同学们做出相应的动作,然后加快速度再做一遍,再配上音乐,全班就无师自通地练就了一段广场舞,学生戏说为“班舞”,还一下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很自然地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学习的问题中来,效果很好,自此二次函数的图像全班没有一个学生不会。

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引发学生猎奇和兴奋,争强对数学的“认同感”,顺利实现知识同化和顺应,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源动力的情境还有很多,比如时下比较流行的利用希沃软件设计“游戏情境”等等,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得服从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探究和思维的拓展;每一个情境的创设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讲究合理性和有效性,如果运用得不恰当反而会使课堂杂乱无章,有时甚至离题万里,演出一场闹剧,干扰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达不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目的。

此论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KX18A095.

参考文献:

[1] 刘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Z2).

[2] 钱元科.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J].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