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培养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培养路径

王锐玲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镇江 212002

摘 要: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路径,旨在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培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1]在看望参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和运营的工作人员代表时,他强调,大兴国际机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和世界眼光、战略眼光,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现代水平的大国工匠风范。[2]

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阶段,呼唤工匠精神正当其时。那么,“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高职院校该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工匠精神原指手工业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并使之趋于完美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2]


(一)、精神层面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根基,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职业精神状态,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会认可职业所包含的价值,才会对工作认真负责;敬业是爱岗的升华,是将自身所从事的工作提升到一个高度,对职业有一种肃然起敬之心,饱含着无限的激情和浓厚的情感。

2、专注执着

专注执着是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这一精神要求从业者淡泊名利,拒绝短期的诱惑和利益,用奉献和坚持打造出惊人的产品。

3、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关键。中国古代工匠遵循“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的技术观念,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质量追求发挥到极致。建设制造业强国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提升技术水平,占领产业链的中高端,还需要打造世界高端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美誉度归根结底取决于设计人员、生产人员以及服务人员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工匠精神并非意味着简单的重复而因循守旧,而是在一定实践基础上追求产品品质卓越和工艺创新。只有坚持不断的开拓创新,才能适应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占领产业的制高点,打造产业优势。


(二)、技艺层面

工匠精神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它暗含着一种技艺观,不以精湛的技艺为前提工匠精神是空洞的。不仅要求对产品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还蕴含着富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技术技能。“中国制造2025"助推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仍在于人才,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是建设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关键。所以,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要始终以专业技术的高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追求。

所以,工匠精神的内涵既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同时也包括职业技术技能,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技术创新等紧密相连,要培育工匠精神就要从职业教育抓起。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工匠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凸显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革新办学理念,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校企合作,探索工匠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


(一)、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新时期的工匠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在知识结构上具有自然科学知识、技术技能体系与人文修养相交融的特点。工匠型人才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工匠型人才的上述特点对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应该制订更为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从教学管理、教学服务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角度入手,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高素质、高技能、高品质的人才培养和输出模式,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渗透到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中,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实践等方面,体现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要旨。


(二)、完善整合课程体系

新时期的工匠型人才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需要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通过构建包括文化素质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能力类课程互补融合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工匠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需要对照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系统整合文化素质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能力类三类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的设置和传授,要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和专业文化素质培养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专业基础类课程的设置要以拓宽专业口径为原则,确保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及其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专业能力类课程设置应以行业要求为依据,充分体现专业性和实用性,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匹配度。


(三)、加大职业素质培养力度

职业素质是在良好的知识结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职业环境和工作背景下反复提炼和创造而逐渐形成的特定素质。高职院校培养工匠型人才,需要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践行以职业素质培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积极构建基于全过程、立体式、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推进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案例推演、角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专题调研等教学方法。通过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工学结合等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中练和练中学的过程中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这其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锻造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四)、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当下,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重技能而轻素质,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文化熏陶,这些做法阻碍了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将工匠精神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让人文精神的熏陶来塑造学生的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操;通过大力宣扬国家重视工匠型人才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各行业、各领域工匠人才的成就与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难能可贵和价值所在;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在实训基地或行业一线切身感受和体验工匠精神的实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自愿地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同时,还需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技能竞赛、创业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匠人易得,匠心难练。培养大批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工匠型人才,是当下高职院校凸显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断地向学生传授工匠经验,使学生耳濡目染,了解工匠精神的真谛,方能回归初心,养成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并身体力行地完成项目和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新华社,2019-09-23

[2]习近平,习近平出席投运仪式并宣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新华网,2019-09-25

作者简介:王锐玲,女,汉,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学高级,本科,单位:江苏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