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落实朗读训练的五条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谈落实朗读训练的五条途径

张峰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409614

摘要: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要探索有效路径,切实将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好学生的朗读,从而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最后达到喜欢朗读。

关键词:情景朗读 思读 想象读 分角色朗读 唱读

我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何其芳的《秋天》,这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遗憾的是没有听到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虽然这位老师将这首诗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学生似乎始终是隔靴搔痒,没能真正体会到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的诗情画意之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落实朗读法呢?我认为有以下五条途径。

第一、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孔子曰: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喜欢形象直观的心理特点,我们何不根据课文内容的实际,有效利用现在的多媒体设备,营造出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的氛围呢?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比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就选取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黄河风光的图片作为背景。学生首先就直观地感受到黄河的大气磅礴和雄伟壮观的特点,对黄河产生了热爱和赞叹。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接下来,我们师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声情并茂的、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深入感受了黄河的特点,体会了作者对黄河的赞颂之情。

第二、结合课堂提问的导火索,点燃学生朗读的激情。俗话说:高明之师,贵在设疑。我们不仅可以利用提出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而且也可以利用问题这根导火索,以问促读,点燃学生朗读的激情。比如,我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便让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家乡的句子,在朗读中充分体会作者家乡的美丽富饶,之后,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与他如此美丽富饶的家乡天各一方,更悲惨的是他的家乡还在惨遭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答:“非常思念,非常愤怒”。那你们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呢?学生说是最后一段。我趁热打铁:你们能读出作者心中的那种思念和愤怒之情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能。结果,学生在老师设置的问题的引导之下,逐渐点燃了朗读的激情,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深入体会了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第三、结合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诗人戴望舒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诗歌的时候,绝不能只局限于诗句的“真实”而浅尝辄止,而应该以诗中的意象为触点,挖掘诗歌中想象的空白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画面之美。比如:教学何其芳的《秋天》,体会农家丰收图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露珠,伐木声,镰刀,瓜果“这四个平常而又典型的意象,并特别强调重读,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四个意象的印象。接着我又抓住“满批着,丁丁,飘,饱食,肥硕”这几个关键的形容词和动词,也强调要重读,目的是为想象蓄势。再接着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自由轻声朗读,边读边想象秋天的早晨,大山里满批着的露珠和幽谷里飘出的伐木声是什么样的?那一把镰刀究竟食过多少稻香?又是怎么食的?食的声音是怎样的?那竹篱间的瓜果又有好大好圆?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先描述出来,再用自己的方式给读出来。结果,学生兴趣盎然,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深入体会农家丰收图的美。

第四、结合课文的矛盾冲突,有效开展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我也把它叫做演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并根据所扮演的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特定的情景来朗读。据我的观察,大凡实力派演员,朗诵能力都非常强,比如陈道明,鲍国安等。初中语文教材中其实有许多可以开展分角色朗读的文章,比如小说《羚羊木雕》《心声》、童话《皇帝的新装》、戏剧《威尼斯商人》等,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效开展分角色朗读,这样,既能够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又能落实朗读训练和语言文字训练。可谓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其具体操作方法,业内人士不难理解,所以,不再举例。

第五、结合古诗的韵律之美,让学生尝试唱着朗读。这样的朗读我姑且把它称为“唱读”。当然,此唱读非彼唱读,它不是以前某些村小的小学生拖声谣气的唱读,而是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给古诗配乐来唱读。比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大气磅礴的律诗不就被音乐家谱了曲而创作成一首歌吗?所以,我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就尝试过这样的方法。我先让学生结合诗句,边读边设身处地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抑郁和不平,然后就给学生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学生学过,十分熟悉,王菲的演唱相当唯美,学生一下子就被感染了,我趁机“怂恿”学生小试牛刀,为诗配乐。当然,对于缺乏专业的音乐知识的初中孩子,谈“谱曲和创作”,的确不太现实。我建议他们可以借用情感基调方面相似的歌曲的旋律,比如周杰伦的《菊花台》,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纷纷有模有样地哼唱起来,还十分陶醉的样子。这样,学生在别开生面地唱读中深入体会了这首诗的情感。

当然,我在本文中特别强调朗读的作用,决不是以此来否定语文课上教师对文章的分析的重要性。相反,分析也是我们学习语言极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对此,叶老也有过精辟的阐述:“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圣陶谈语文教育)所以,让我们的语文课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少一些画蛇添足的课件,少一些自我陶醉的分析,少一些形式主义的分组讨论,多一点实实在在而声情并茂的朗读,认真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切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舍得花时间带领学生科学地朗读,不断创新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喜欢朗读,享受朗读。

参考文献:

1.刘贵德.初中朗读教学要做到五个把握[J].学周刊,2016.

2.赵蕾.以"语用"为基,培养低年级学生读写能力[J].读与写,2018,15(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