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浅议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

李莉

黑龙江省黑河市自然资源局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镇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舒适的城市居住环境,就必须要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使用还存在许多缺陷,导致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城镇土地整治;土地工程技术;应用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作为一种基本资源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及时国土面积广阔,但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依然不足。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建筑的规模逐年扩大,这给土地资源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土地使用结构的设计不合理,为了节约成本,用较低成本建设更多建筑,绿化和公共设施的比例被逐年削减。除此以外,由于社会建设不注重环保,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水土流失、环境恶化问题。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使用问题。本文基于对土地工程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土地工程技术应用,并具体分析其有效的整治模式,希望分析能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建议与参考。

1 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土地工程技术应用

1.1 弃渣的处理与处置

弃渣处理在土地综合开发整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十分复杂。弃渣可以作为填方、路基路面材料、路基边坡填筑料或混凝土骨料使用,在能满足材料各类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应该尽量进行调配、运输、循环使用,从而达到减少废弃土石方产生的目的,其余弃渣寻找适宜场所堆放。道路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灌溉工程、防护林工程等均属于土地综合开发整治的主体工程,并且各项工程的土石方利用量、开挖量和利用途径往往不同。因此,当主体工程分布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就可以统筹兼顾,相互利用各主体工程产生的弃渣,从而降低弃渣的产生总量,如在路基边坡建设过程中,除了利用新开挖的土石方外,还可就近利用土石方弃渣。一方面有效处理了土地平整和灌溉工程等产生的弃渣;另一方面,避免了因路基边坡填筑料的开采所导致的水土流失。

1.2 砖石、水泥、混凝土与生活垃圾的处理

再生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废弃砖石、水泥、混凝土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再生骨料混凝土是利用废弃混凝土加工成的再生骨料配制而成,制作过程如下:首先,拆解砖石、混凝土块、水泥等废旧建筑材料,进行破碎、清洗、分级处理;然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骨料;最后向其中加入水泥砂浆。再生骨料混凝土具有表面粗糙、密度小、吸水率大、强度低、粘结能力较弱等特点,因而导致其应用范围不够广泛,主要用于隔墙或者铺路等方面,作为非高强度结构构件使用。

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为主,此外还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废旧衣服、过期药品、废旧塑料袋、废纸、煤渣、玻璃等。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含量、可堆腐物、可燃物以及总含水率等明显低于城市垃圾。由于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成分复杂,为了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减小后期处理难度、降低处理费用,生活垃圾需要分类收集、处理与处置。土地综合开发整治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中的有机垃圾具有有机含量相对偏低、含水率低、产量少的特点,因而堆肥是有效的处理方法。堆肥技术的优点众多,如技术可靠、操作简单、管理容易、环保要求低、成本低、选址容易、二次污染小、废物利用率高等,可以更好地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垃圾堆肥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养分含量,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对调节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

2 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模式

2.1 重视土地立体空间的生态管理

城市是地球上土地最集约利用的场所,但也是土地生态功效最低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生态服务空间如绿地、湿地等应从二维土地表面朝三维生态空间拓展,从而使得与城市用地面积相等的屋顶空间,以及数倍于建筑用地面积的内外里面空间得到合理利用。通过各种生态工程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近地表、屋顶和建筑立面空间,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缓解城市热导效应、水文效应、光温效应、污染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开发利用土地时,必须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属性,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养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鼓励开发商与当地政府和农民合作,按生态功能单元对土地进行整体开发和经营。开发商在确保强化或至少维持该功能区原有生物质生产量、原有生态服务功能和符合城市及区域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安排区内的土地利用,组织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多功能生产,并把当地农民纳入功能区统一安置,通过土地的开发促进城乡共生、工农联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区域内实现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占补平衡。

2.2 重视功能优化用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在构建过程应该重视生态脉道以轻轨、地铁、快速大容量公共巴士系统等快捷交通干道为轴线,以绿、蓝空间为背景,镶以大小不等、功能混和型的居住区、产业园和卫星城镇,强调就近、适宜的人居、工作和休闲环境,以及便捷、配套的基础设施,人口密集、环境适宜。该类格局有三大组分:流通动脉(包括快速公交系统和各类物理生态和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管网);绿蓝生态服务空间(田园、森林、绿地、水域、湿地等);多功能人文生态空间(居住、工作、休闲、商贸等,人均与自然亲近的距离最小,接触面最大)。

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集约和节约开发利用土地,关键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通过摸清城区内闲置土地的数量,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第二,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做到地尽其力,优地优用;第三,综合开发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第四,组织科技力量,针对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第五,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维护土地资源可更新能力。要在对现有土地保护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要对用地单位的容积率和绿化率、公共用地面积等严格控制,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确保城市土地资源不会遭受新的破坏。

结束语:

总之,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资源保护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土地开发利用中要树立起生态价值观,让全社会的人们都把生态价值观放在思想的首位。土地资源是人类和陆地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只有把土地资源内在的生态价值利用好,才能更好的发挥土地的实际价值,所以,本文分析了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海欧.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8(16):219-221.

[2]彭荣.新型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6):20-22.

[3]张文瑞.土地生态化整治与农业景观设计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4):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