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在小学低段美术教学中的探讨和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象形文字在小学低段美术教学中的探讨和实践

江玉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金禧小学


摘要:当代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过程不断完善和改革,为响应教育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教育相结合的号召,小学美术教育者也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整理出了规范化的美术教育方针。本文结合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融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对中国象形文字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机组合进行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中国象形文字;小学低段;美术教学


引言: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低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积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术知识融合到教学主线上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象形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起源,造型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并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我国常见的象形文字有甲骨文、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现代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它的造型特点是描摹实物、图画性强、线条细瘦。东巴象形文字是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纳西族的传统象形文字,至今也有近千年历史。它的外型比甲骨文更接近图画,线条优美、生动,造型夸张、简约,呈现出一种古老的文化之美。东巴文和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

由于象形文字以直观形象的图文形式存在,符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理解能力。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探索把象形文字的古朴、自然气质展现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更多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和运用它。笔者在2019年11月起至今,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课题《基于象形文字的小学低段美术教学实践研究》的探讨和实践,力求让孩子们通过了解象形文字的文化特征,找到它的审美价值,运用到生活中的艺术创作中。使“字为图用”,“古为今用”, 让古老而有韵味的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创作,使传统变为时尚。

一、图像识读,结合生活经验了解象形文字。

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初接触象形文字会感到比较陌生,因为它较少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初融入教学时,第一阶段是结合生活经验让孩子们了解象形文字的文化特征和形态,运用象形文字进行平面绘画。在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孩子们初步了解过甲骨文,通过语文课认识“日、月、山、水、石”等12个甲骨文。依据孩子们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可运用故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生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活泼的教学形式,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再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孩子展示象形文字的图片和视频,小组自主探索、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使孩子们对象形文字的文化发展和造型特点逐步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根据象形文字的形态和色彩特点,想象绘画出美术作品。

古人创造的造字规律,对低段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概念,因此在讲解中尽量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直观知识。以讲故事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并且遵循先体现直观性、后升华为抽象性概念的准则,使孩子们能够从一开始的直观具象性感受,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发展为学生内心深处的深层次理解。

例如,在认识《有趣的东巴文》一课,我身穿着自印东巴文的上衣,出示东巴实物装饰品,营造从云南游玩回来的生活情境,孩子们的新奇心会被激发。随后播放《英古》东巴象形文字公益动画视频,使孩子们对东巴文初步认知并产生兴趣。接着让孩子们玩“看图识字”的游戏,将相应图片和东巴文在屏幕上形成直接对应的格式。如先出示“射箭”的图片,再出示东巴文“射”;先出示山川的图片,再出示东巴文“山”。学生看到生活图片,会联想到生活经验,引起学习的共鸣。而图片和东巴文的比较,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图片之间的联系,从而知道东巴文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形态描绘出来的,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简笔画,然后思考其与美术学科的联系。接着进行“慧眼识字”的游戏,反过来先出示东巴文,让学生猜代表的是现在汉字的什么意思,然后再出示现代汉字,加深了解对东巴文的象形特点的印象,最后再进行美术创作。

二、创意实践,综合材料进行美术表现。

任何学习最后的归宿都是实践,想象与联想也要靠实践成为现实。当人类的思想与实践相结合时,就创造出了另一种客观实在,那就是艺术,而承载艺术的实体就是艺术作品。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象形文字的特点之后,我就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例如运用甲骨文进行情趣创作——创编故事《划船》:这天天气晴朗,太阳高照,白云朵朵。一位渔夫来到河边准备划船。河水哗哗的流淌着,河水真清呀!岸边有黄色的泥土,葱绿的田野,渔夫心里高兴极了!(故事中所用甲骨文:舟、夫、木、水、山、土、日、云、田)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动手能力也非常重要。因此,我探索着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创意表现的实践。在学生了解、欣赏和感悟了象形文字形式及内容美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一系列运用不同形式和综合材料,指导学生进行象形文字美术创作的实践。如作品表现不仅仅画在纸上,还刻画在废弃物品、手提袋、衣服、帽子、雨伞、木板、装饰品等各种材质上。表现形式除绘画外,还运用拓印、彩墨、手工、水粉等。题材内容除了运用象形文字,还结合家乡风景、蔬果、花卉、动物、建筑等主题内容进行创作,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孩子们通过用象形文字装饰生活用品,学习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理念,使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审美,而是自己去创造美,让创造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5fa4b79e8e3d1_html_a17c4afe49914bad.jpg






学生作品1:《雲门山》,结合我县特色景点创作了儿童风景画。


5fa4b79e8e3d1_html_1f66407f4e2805f.jpg 学生作品2:《吹塑纸凸版画—东巴文印章》。

5fa4b79e8e3d1_html_8a4dc834636ee1d.jpg


作画工具除了水彩笔、颜料外,还可运用超轻粘土。它捏塑容易,造型和色彩都很丰富,适合小学低段学生掌握。学生作品如图3。创作说明:用超轻粘土捏出花瓶状,涂上金色丙烯,周边画上甲骨文进行装饰。


三、审美判断,展开想象设计象形文字。

基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我是先将学生对于万物中各图形结构的兴趣探索欲望激发出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对于图形和各种笔画的认识,提高其对艺术的敏感程度。例如从美术角度对象形文字进行透彻的分析,将象形文字内部的结构和笔画之间的联结美感以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课前将象形文字的审美过程和审美分析变成一个系统的有规律的过程,使这个审美过程有先后的顺序,并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审美的主要方向和步骤。

例如将甲骨文“人”、 “立”、 “步”、 “大”、“舞”字,组成体系进行学习。甲骨文的造型特点是模拟事物的形象,虽然在几千年的流传中已经逐渐变得简化,但是仍保留着大体的事物轮廓,其笔画之间的结构特点是独特而富有美感的。首先学习甲骨文的“人”字,它就像一个侧立的人形,所以先请出一名学生用形体表现侧立的人,使学生深刻感受甲骨文的字形特点。再让学生表演甲骨文的动态,分析理解后面所列的甲骨文字。“立”字,是人立在地平线上; “步”字,就像人在奔跑,下面有一足,强调奔跑的速度;“大”字,是人正面站立状,表现人的高大伟岸;“舞”字,是人手持牛尾做舞蹈状。经过演示和分析,孩子们能直观地感受到甲骨文蕴含的美术力量,从甲骨文的形象中寻找灵感,激发创作的欲望。

在学生实践了一系列的美术表现后,也需引导孩子学会判断、评价同学的美术作品。从内容丰富、造型创意、色彩搭配、构图饱满等几方面进行评议,可以运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也可采用写小短文的方式,用文字记录下来,相互分享、学习,从而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在孩子们体验了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对象形文字的运用熟能生巧了以后,则可以将创作升华为简明的图案设计。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根据象形文字的线条造型展开丰富的联想、添画、加以色彩进行设计。如甲骨文的“瓜”,设计为图画字,如图:5fa4b79e8e3d1_html_917a2461e929d1ee.jpg

又如用东巴文设计微信表情包,如图:5fa4b79e8e3d1_html_4dc4056b045861eb.jpg5fa4b79e8e3d1_html_f2d0ebee115efba0.jpg

  1. 文化理解,运用瑶族图案综合表现。

象形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其产生的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正如古人在山洞创造了甲骨文,它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逐渐产生的。东巴文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地域特色。象形文字不仅是一种文字,它以图画的形式记载了特殊时代的状况和历史渊源,有着独特的人文意义,同时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和产生的独特方式,与美术的联系又有着更加深广的意义。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年龄的限制,往往难以理解作品的更深层内涵,因此在课前我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将课上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在美术课上利用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和短篇,将象形文字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以故事的形式呈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力,同时运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讲解和引导,使孩子们理解每件美术作品都有其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寄托。

我县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作为瑶族地区的教育者,担负着让学生了解本地文化并加以传承的教育责任。而我县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着结合本县的瑶族图案,与甲骨文、东巴文进行对比、联系,鼓励孩子们把单个的瑶族图案想象成简笔画,依据造型创编成“瑶文”,和甲骨文、东巴文一起综合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形成独特风格的趣味作品。在这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共享着古人的智慧,将传统中蕴藏的闪亮灵感,创新地运用到美术作品中。


结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我们美术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为滋养审美素养的温床,使学生在文字与美术的融合中体会到独特的审美意蕴,形成独特的审美视角。


参考文献:

[1]沈阳.追随兴趣,发展个性——小学美术课堂模式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43.

[2]叶莹.发挥美术课堂优势、传承榕粹闽剧艺术——闽剧艺术与小学美术课堂整合的思考与实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7):125-126.

[3]洪瑞桃.小学美术创新教学视角下对视觉意向性的若干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76-177.

[4]林国芳.用“智慧之火”点燃美术教学课堂[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