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最喜欢的“金课堂”——教育心理学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4


如何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最喜欢的“金课堂”——教育心理学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张效真

兰州市城关区渭源路街道办事处

[摘要]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不可替代。如何上好思政课,让其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如何用好用活教育心理学理论,把思政课打造成为一门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金课堂”,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青少年;思政课;教育心理学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阶段他们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趋于成熟,认知活动的目的性显著提高,抽象思维增强……这是他们人生中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思政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和载体,更是价值引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

我们现在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受多元文化和网络信息的冲击,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造成很大影响,如何有效利用思政课教学,培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如何将思政课打造成为一门能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目的,且受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金课堂”?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学校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以及二者在互动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将教育心理学理论融入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对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一、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注重课本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1)在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上,重理论知识轻心理关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政治观念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顾及到学生兴趣、个性、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已经有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且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还是概念性的知识和应试内容,很少顾及到学生兴趣、个性、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没有正确引导。通过与10名中、高校教师的访谈了解,基本都有类似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许多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在不同层次上并存但又冲突,如果教师一味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引导学生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期以往会使学生产生失去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低等问题。

(2)教学方法上,重思想灌输轻心理疏导。很多思政课教师虽然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和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多的还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较少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缺少心理疏导方面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技能,缺乏对学生理论思考的启发和实践引导。青少年在思想和心理上还不够成熟,思维处于最活跃的阶段,这一阶段他们可能会产生迷茫、焦虑等负面情绪,仅仅依靠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消极,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通过采访兰州市的200名中学生和360名大学生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学习思政课都是受外部动机的驱使,他们只为在考试中拿到一个满意的分数,对这门课程的意义和目的没有深刻理解,有的甚至觉得思政课不重要、是副课,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是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也就是说,学生缺乏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消极,对思政课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能否被认可、接受和转化为学生的思政素质结构,取决于学生的自我需要、情感、处境等心理因素。如果忽略个体的心理,一味注重传授课本理论知识,就会导致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降低,内在动力减弱。如:伴随着知识吸收程度低以及成绩不理想,学生会产生厌学等心理现象,这将会导致思政课教学的低效状态,影响思政课的进程。

3.课堂心理环境建设不足,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通过改革思政课教材、视频讲授身边事、听专家讲座等措施,课堂环境的建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师生的教育心理问题仍被忽视。例如,有的教师不经常换位思考,没有充分地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的教师专注于知识传授,没有把师生间的心灵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班级中缺乏营造与学生的朋辈心理环境,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方法较少,并且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未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进而无法让学生们敞开心扉,在课堂上出现“教”和“学”相分离、“各自为战,自顾不暇”的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如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学生本身的体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道德规范及其个性形成等。

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它具有双重任务:一是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二是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2.教育心理学对思政课教学的作用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想让思政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富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具思想性和理论性,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也就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用好教育心理学,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做到八个“相统一”,达到思政课教学目的。

(1)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的参考文献和具体的方法论,教育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和研究可以直接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拓宽思政课教学的思路和深度,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通过与教育心理学的互联,可以分析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方面的差异,做到个性与共性并存,最大程度丰富课程内容。

(2)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目前,虽然思政课在课程实效性、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教学中相对忽视了师生的教育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创新了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为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提供了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们高效率地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学生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3)提升思政课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强调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教育功能上要具有一致性。教育心理学在思政课中的运用,可以改良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使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形成“系统推进,整体发展”的教学特色,从根本上提升思政课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三、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用好教育心理学

思政课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其他课程以具体的知识教育为主,思政课虽然没有那么具体,但是它从知情意行方面引导着学生,在人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课程。例如,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学生亲身经历,在思政课教学中,如果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同时鼓励他们说出自我感受和真实想法,可以很好地达到一些思政科目的教学目的,让他们面对困难保持积极的态度,更能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运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让思政课真正地发挥引领、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 尊重个体差异,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学生的个性差异客观存在。在心理学中,个性可界定为个体思想、情绪、信念、感知、行为与态度之总称,它确定了我们如何审视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思政课程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在个性中寻求共性,给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学生或学生群体间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了解他们的个性后进行正确地引导。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其他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教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

2.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课程教学的可预测性。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还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因此,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需要,具体调整思政课教育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层次,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增强学习动机,提高思想见识。

(2)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成败原因的认识会影响其以后的行为。导致人们成败的因素分可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方面。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不同的因素,会有不同的动机效果。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以后还会进一步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以后可能就不会再去尝试。教师应激发学生动机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就来源于自身的努力,同时避免学生将失败归因为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而形成习得性无助。

(3)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当个体确定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一项任务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思政课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坚持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实现知识内化和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搭建不同层次的支架,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以利于学生沿“脚手架”一步步地攀升,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4)自我价值理论、能力实体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认为,成就目标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为了获得自我价值需要的满足,维护自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学会反思、养成反思习惯,建立自己的知识网库,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动机模式,成为策略型学习者,同时减少在学习环境中的比较,提高学生在自我参照标准上的评价,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所付出的努力大小和策略的运用上,集中掌握知识本身,以达到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

3.结合心理咨询,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目前,灌输式教育仍然是思政课教学中的基本形式。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盲目的灌输和缺乏引导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完成内化。在这种情况下,将心理咨询与思政课结合在一起,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他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在帮助他们解除疑惑、健康成长的同时,完成预期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1. 用行为疗法塑造良好、健康的行为。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有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它是建立在现代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根据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通过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咨询方法。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问题是由于受到某种强化而习得的。因此,心理咨询就是通过改变对来访者起强化作用的强化物来矫正行为问题,同时发展良好、健康的行为。也就是说,模仿正常行为就可以消除异常行为。

行为疗法中的操作反射代表人斯金纳认为,所谓教育就是行为塑造,塑造符合社会要求并能发展自己的行为。塑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系统的行为训练来实现行为目标。依据行为主义的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行为塑造法,和学生一起确定一个大目标后,把其分成几个小目标,制定计划,然后由低向高逐步实现,达到一步立即给予奖励强化,直到最后实现最高目标。即“大目标,小步子”,用不断强化的原则来建立新的行为习惯,倡导正向行为,传递正能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用来访者中心疗法促进学生成长。来访者中心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是积极向上的,具有无限成长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人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它主张心理咨询师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来访者的情绪与问题,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的、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帮助来访者体验和发现自我价值,实现其人格成长的心理治疗方式。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本要素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同感。这要求咨询师无条件地接纳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主要方法是倾听,不操纵、不评判来访者,使来访者感到温暖,受到宽容和充分的理解,这种真诚和接纳的态度,促使来访者重新评价自己和周围的事物。

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同时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包容和接纳他们,营造积极、温暖的环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人文关怀”,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演示和讲解等,还在于特定的气氛,这存在于“促进者”与“学习者”的人际关系中。即教师要对学生真诚,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一个个体的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要了解学生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4.加强朋辈心理互助,师生共同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朋辈心理是指学生与同学和朋友之间互动创造的心理气氛。心理研究表明,学生更愿意与同伴沟通,寻求帮助,并且他们之间更容易相互影响。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创造健康、积极的朋辈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教师也应使用朋辈心理,学会与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学生心中的理想角色来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课后教师也应该利用朋辈心理帮助学生。思政课教师可以打开一个特殊的心理困惑,如适应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挫折心理学,解决学生的心理疑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设定明确的目标,积极适应群体,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群体,利用群体推动个人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1. 结语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运用好教育心理学,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把青少年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也应将教育心理学在思政课中的运用作为重中之重,鼓励支持教师在课程中充分应用教育心理学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结合思政理论研究和心理咨询,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金课堂”。



5fa4bc90e5c16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