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幼儿园语言活动教育策略探索——以中班语言活动《小蛇散步》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从知识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幼儿园语言活动教育策略探索——以中班语言活动《小蛇散步》为例

黄小丹

广州市番禺区直属机关幼儿园 广东广州 511400

摘要:有时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活动却收不到好的效果:参与兴趣不大,活动氛围不好。笔者从中班语言活动《小蛇散步》为例,查找原因,从分析知识本位、儿童本位出发,指导调整教育策略后,发现幼儿兴趣和发展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知识本位、儿童本位、幼儿园语言活动、教育策略

一、问题描述

为什么精心设计的活动但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其实任何一个活动都要回归到最初的状态思考:为什么要上这个活动?幼儿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丰富、技能提升、品格养成?在教育中是知识本位还是儿童本位为主导?这是关键。

二、存在问题与策略调整

(一)知识本位走向幼儿本位

知识本位认为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知识技能的教育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它以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性创造能力为惟一的目的,忽视了学生对自我心性的觉察与发现,致使教师成为“知识+技能”型的教书匠和训练者,并深受其害。【1】

1. 分析活动目标

内容

调整前

调整后

活动目标

1.能认真聆听绘本故事,了解小蛇去散步发生的事情。

2.能复述绘本故事。

3.感受帮助人的快乐。

1.探索不同动物走路方式;自己观察理解画面,讲述画面内容。

2.能体验、想象和表达不同动物走以及被踩在身上的感觉,思考不同过水坑的方法。

3.感受小蛇帮助人的快乐以及思考如何合理助人。

策略

听、复述、感受

探索、观察、体验、讲述、想象、多维度思考

评析

知识本位

儿童本位

原来的设计将听和复述作为活动的重点。调整后,从探索不同动物走路方式,唤醒已有经验,再出示没有文字的绘本,让幼儿自己讲述。幼儿通过体验后,再去讲故事,有了经验的积累,所以在自己讲述画面环节,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语言丰富起来,而不是照着原文读,通过观察、想象,表达不同小动物的走路,以及被踩在身上的感觉,思考不同过水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幼儿想象力和多元思维。

2.分析活动过程

内容

调整前

调整后

活动

过程

1.第一次完整欣赏。

2.第二次欣赏故事,了解细节

3.幼儿复述故事。

4.根据故事情节玩小动物过“蛇桥”的游戏(重复两次)

1.幼儿自由表现小动物走路。

2.提出问题:小动物从身上走过去,会怎么样?

3.幼儿玩小动物过“蛇桥”的游戏。

4.把文字遮盖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讲故事。

5.分组体验游戏。第一次根据故事情节表演故事。第二次自由扮演不同小动物,走过蛇桥。

策略

听、欣赏、提问、回答、复述、游戏(重复玩法)

模仿、表现、提问、思考(多种思考)、观察绘本配图(遮盖文字)、理解、讲述、游戏(不同玩法)

评析

知识在前,形式传统、单一,缺乏思考

经验在前、关注体验、形式生动、想象思考多元

以知识为中心的活动设计,定位在知识的习得。教师照着作者原话读,通过游戏巩固故事内容,游戏也是根据故事内容本身开展,所以活动也显得缺乏活力。教师以知识为定位,整个活动都是在传递绘本的知识,而忽略了幼儿本身。调整后,关注了幼儿的前期经验、游戏中幼儿的生活经验、获得的新的体验、幼儿读图、想象、引发多元思考能力、创新的表演游戏等。

3.分析活动小结

内容

调整前

调整后

活动

小结

小蛇帮助了谁?帮助别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1.小蛇帮助了谁?你觉得帮助别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如果你是小蛇,还有什么办法帮助别人?

3.对于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4.如果没有小蛇的帮忙,你会怎么过水坑?

5.欣赏读者原文。

策略

单线提问和单一思维

多线提问,多元思考

教师提问的多元性,幼儿呈现的不同回答,体现了幼儿的一百种语言。比如有幼儿说如果是我,我不会让大象经过的,这样我被踩死了;我去找人帮忙;可以一起重新搭一座桥;可以坐船。可以绕过去,也可以找小乌龟帮忙;狮子跳得远,可以自己跳过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和不同想法。

(二)教师主体走向幼儿主体

调整前教师只关注自己的课有没有上好,顺不顺畅,忽略了幼儿主体地位。调整后小动物是怎么走路的?让幼儿进行不同的模仿和表现;不同的动物经过自己身上的时候,小蛇有什么不同感觉;不同的小动物在小蛇身上经过的时候,小动物会说什么话、有什么体验、什么动作等进行探索学习,给到表现、表达、感受的机会。在游戏环节,可以自己加入角色,想象不同小动物过蛇桥是怎样的,会说什么话,会怎么走,是爬着过,还是走着过,还是垫着脚尖过?轻的和重的小动物经过,小蛇的身体有什么变化等,给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才可以锻炼思维。

(三)固定思维走向跳出思维定势

活动调整前思维定势体现在对绘本本身和成人的视角上。绘本就只有阅读文字、看图这一功能?还能挖掘哪些教育要素、发展价值?能延伸出哪些游戏?阅读只能每次从头读到尾?不能先读几页,后面让幼儿自己创编?或者精度其中一页,引发深度的探索?只能图配文一起阅读,不能先把文字遮盖?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另外成人思维定势体现在活动小结。教师的视角很直接指向了乐于助人。站在儿童视角,跳出思维定势,结果又如何呢?纵观第二次活动,幼儿的一百种语言,一百种想法给了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