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实践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实践策略

梅坤英

攀枝花市弄弄坪学校 617000

摘要:牛顿从掉落的苹果中发现了引力定律,问题从不远离人类的生活,但其发现需要依赖于合适情境、认知基础、好奇之心。在学习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探
索问题中实现由“师本”向“学本”的转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探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开展深度对话,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学生困惑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实践

一、精心设计,把握重点

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借助于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已获知识进行回答。倘若学生通过思考、回忆等方式无法对问题作出正确解答的,那么这个问题是缺少效果的。问题一旦契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如在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一课教学中,教者引入跷跷板的话题,在轻快的音乐声中两只松鼠在玩跷跷板的游戏,此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据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再动了,接着提出问题: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教者利用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引出话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与问题之间在知识脉络上相互关联,能实现抽象向形象的转换,帮助学生逐渐理解抽象的知识,也能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如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利用手中边长为4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去铺成一个长为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看是否能正好铺满?学生经过探索,发现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而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教者继续追问: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可以铺满这个长方形?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学生通过分析,发现边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以及最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都可以将长方形铺满。教者继续提问:那么1、2、3、6与12和18存在什么关系?教者以问题引导学生说出1、2、3、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目标准确定位,能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能有所收获。教师在提问前,要充分地了解学情,或通过自己的经验去把握学情,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课前互动而获得。通过提问,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让学生产生疑问。教师提问须“先其易者,后其难者”,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坡度、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能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更高的台阶。教师要罗列出几个核心问题,并将之串联起来,能由节点不断向外发散。如果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某一个点上,就难以获得思维的深度发展。

二、善于提问,学会待问

教师要以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教师要善于“装傻”,让学生去解决教师“不懂”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能让学生兴致高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教师的点拨下去发现、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要学会“不教”,促成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如在通分和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与同桌进行对比,有很多发现:有说两个分数都是真分数,都比1小;有说都是最简分数;有说分母都比分子大……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者以问题引导学生:将其中的两个分数(如3/4、5/6)改成分母相同、大小不变的分数。学生经过组内交流,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改写,教者明确这个过程是“通分”。教者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显现。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为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以“静待花开”之心去等待他们,让他们有心中的答案。如果教师缺乏等待的耐心,迫不急待地告诉学生答案,这样学生就缺少深入的思考,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等待,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为深入启发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将问题“踢”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将时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能静心思考。教师要变换“问”的花样,以有趣、易懂的问题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恐惧,让他们感受到探索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教师要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有思考的动力,让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活跃,从而使探索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教师要将问题进行变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巩固,从而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问题导学、促进思考

以问导学在数学学习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设计的适合度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课前我通过各小组组长全面了解学生质疑学习内容的情况,以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确定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展开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这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开展教学和学习讨论。 


  交流学习成果既是教师获取反馈的过程,也是学生讨论交流、互相启发、建构新知的过程。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发言的同学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同时给予学困生思考、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探讨。尤其要善于引导那些性格内向、不够自信、学习有障碍的孩子,通过与同伴交流沟通,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而且能够激励他们重拾自信,促进他们学习成长。 
四、课后评问,及时调整

教师在提问后,要对问题有所反思,有所调整,要让问题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维进程,能促进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然地成长。教师要将预设、实践加以对比,看课堂提问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从而使提问更科学,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应有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问激趣、以问促思、以问促学,问题要精心设计,问在重难点处、问在疑惑处,提问后多等一等,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

参考文献

[1] 张亚杰.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9(33).

[2] 孙保华.提问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J].教学与管理,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