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利用任务单预学教科书的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3

初中科学教学中利用任务单预学教科书的实践

倪春锋

萧山区党湾镇初级中学 311221

【摘要】预习已经成为新课前的必要任务之一,老师会根据预学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等,但同学们预习的方式方法差别非常大,所取得的效果也天差地别,学生如果能在课前已经有了对新课一定的认识,会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绝大都数同学没有取得较好的预学效果,导致预习做为一种摆设一样的存在。教科书是同学们预习的基本资料,但初中科学教科书中高度概括凝练的文字和初中学生直观思维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本人利用任务单,以一个个小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在预学过程中充分获取教科书中的信息,进行相关的思维,体会得出的结论,思考自己对课程的疑难点,让同学们的预学更有目的更有条理更有效率,从而达成学习前置的目的。同时,教师通过任务单的预学情况,精准了解学情。


【关键词】:初中科学 任务单 教科书


一、愿与实——用教材教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的尴尬

(一)用教材教的美好愿景

杜威的教材观启迪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在使用教材时,将教材转化为“学生的教材”,也就是让学生成为“掌握材料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教材成为“学材”。这呼唤我们一线教师发现教材中的一个个教学点,突破口,当然这些教学点可能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可能是学生的兴趣点或者困惑点,同时需要我们教师对这些教学点进行盘点梳理,不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分散教学重点。

(二)现实的尴尬

1、学生预习现状的冷峻审视——预学教材不得其法

现在许多老师在上新课前都布置预习的任务,但同学们预习的方式方法差别非常大,所取得的效果也天差地别,不少同学对于预习什么、怎么预习感到非常迷茫。一些同学的预习,就是在课本上把概念或者公式进行划线和阅读,这样预习只是对新课的重点内容只知其意不知其义,对于后续的课堂学习帮助不大。另一些同学会借助教辅资料上的知识清单进行预习,但知识清单只是把课本上的公式和规律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在了资料上,同学通过填空可以了解新课的内容,但对于这些公式各部分的意义,这些规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适用于哪些问题却并不知晓。还有部分同学会利用老师下发的预学案完成预习任务,许多预学案都会加入很多基础的练习,老师会通过对练习批改,了解哪些知识点学生自己学习后已经可以用于解题,哪些知识点学生自己学习后应用比较困难,再对学生难以应用的知识点详细加以讲解,这样的预习和教学强调了内容的结论和应用,美中不足的是忽视学生对于科学规律得出过程的感知和体验。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在于自然环境问题的体验和感知过程。基于此,任务单设计和使用中注重学生的体悟成为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对科学教材使用现状的审视——使用教材未尽其用

现在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学习资料,往往课前要做预习案,上课要做导学案,课后还要做课后练习题,似乎整个初中科学的学习只有一个主题——做题,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教科书,没有时间体验教科书上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的,也没有时间去完成教科书上那些“说一说”、“做一做”去感知日常生活中的科学规律。在一些同学手里教科书已经变成了工具书,只在概念或者定律忘记的时候翻一翻、查一下。

其实初中科学教科书经过多个版本的修改,在内容选择上、编写上、的组织和呈现上都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是科学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需要深入的学习和应用,而且许多考试的出题,都会以科学教科书中的内容为背景。基于此,教科书成为我设计任务单重要的素材。

3、对科学教材使用现状的观照——理解教材难解其义

初中科学教科书中高度概括凝练的文字和初中学生直观思维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初中科学教科书中在提出科学概念时,往往就是依托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需要有一个科学量去描述生活中的某种情况,再给出科学概念的具体定义,这样的编写相对比较抽象,初中同学很难理解深透这些相对凝练的文字,而且初中科学概念本身就很抽象,现在学生对生活实际的脱离,这更加大了同学们学习的难度。初中科学教科书给出科学规律时,往往是基于生活现象的分析加推导形成,比如牛顿第一定律,或直接就用数学方法得到一个普遍规律最后以公式的形式体现出来。对于仅仅只有初中认知水平的初中同学来说,要求他们准确的通过原本并不熟悉的认知现象推导或是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都是很困难的。对于科学规律的应用,课本对于特定现象有着他详细的介绍,但对于同学们的难点在于条件的剖析、具体的分析、规律的选择、具体的运算等,而这些课本都是直接呈现,没有详细的分析过程。这样,如果直接让同学阅读教材,可能很多同学会看不懂。基于此,小步子推进的任务单设计成为我的一个重要抓手。


二:法与理——利用任务单预学教材素材的实践

(一)任务单在预学教学素材中的定位

“任务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原有知识经验所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的学习方案,是一个预习过程中的指导工具,以一个个小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充分获取教科书中的信息,藉此进行相关的推导,体会得出的结论,思考自身的不足和疑虑,让同学们的预学变得更有目的,更有条理,更有效率,从而达成学习前置的目的,改变同学们通读全文,画出结论,毫不思考的预习方式。我们设计任务单,力求彰显教与学的功能,从“学”的层面,达成学生学习的前置,促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有任务的学习;从“教”的层面,达成教师精准了解学情的旨归,促使教师在精准把握学情前提基础上有序的开展教学。

  1. 任务单的设计原则

有效的任务单绝对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堆砌。布置任务单时首先要思考:我布置的这些学习任务对下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是否有用?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任务单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任务单的设计力求做到简洁、低入、根本、趣味、开放。

(1)根本: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通过任务单的学习能够完成大部分的知识点。

(2)低入:要求设计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

(3)简洁:要求设计的学习环节要简单,学生能一目了然。

(4)趣味: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颇有趣味的任务单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

(5)开放:教师根据教材适时适量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话可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基于不同课型的任务单设计路径

1、基于科学概念新建的任务单设计

(1)教材分析

对提出科学概念的新课,教材编写基本依循这样的思路:1、科学概念的引入2、科学概念的定义3、科学概念的科学意义4、科学概念的单位、矢量还是标量5、这个概念和其它科学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等。对于这样的科学概念课,任务单主要针对上述几个方面提问,指导学生对教科书进行阅读。

(2)案例举隅——八上第一章第五节物质的溶解

溶解度是溶液知识体系当中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和计算量。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最高量。一般以100克溶剂中能溶解物质的克数来表示。一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主要决定于溶剂和溶质的性质,即溶质在溶剂的溶解平衡常数。溶解度明显受温度的影响,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则与此相反,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物质的溶解度跟物质本身的性质和溶剂性质以及温度甚至压强都有着关系,而溶解度也是溶解内容中比较重要且做为基础内容部分。加之其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倍感压力。借助家庭中常见的食盐和蔗糖,进行溶解实验,通过亲身的体会来发现溶解度的各种知识点。

2、基于科学规律学习的任务单设计

(1)教材分析

对提出科学规律的新课,教材编写基本依循这样的思路:1、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和对应推导2、科学规律中各个科学量的含义3、科学规律所对应科学意义的理解4、科学规律的适用条件5、科学规律的简单应用。对于这样的科学规律课,任务单主要针对上述几个方面提问,指导学生对教科书进行阅读。以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节“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2)案例举隅——“牛顿第一定律”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节“牛顿第一定律”,这节的内容是了解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以及牛顿第一定律的推导产生,所以预习一部分利用生活中现象引导同学去发现牛顿第一定律以及试着去推导。

  1. 基于科学规律应用的任务单的设计

(1)教材分析

对科学规律应用的课,课本主要围绕着科学规律的本身展开,告诉同学们应该怎么建立科学模型、怎么去受力分析、怎么建立等量关系,然后去列式求解。对于这样的科学规律应用课,任务单主要抓住科学规律的核心内容发问,指导学生对教科书进行阅读。以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水的浮力”为例。

  1. 案例举隅——“水的浮力”

水的浮力这一节包含了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和浮力的计算。我将最后一课时内容,关于浮力问题的计算做为上课内容进行教学。浮力的计算包含了简单的弹簧秤应用,阿基米德公式的运用和浮沉条件的运用,当然还包含了液面升降等等问题。不但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而且还需要对浮力的原理有着一定的理解。但是同学们对这些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表面化,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却无法应用于实际的解题当中去,无法对号入座。而且浮力又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的应用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当中,学生对于其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我借助预习,制定预习任务,通过自身体验生活中的实例,然后进一步升华。

五、参考文献

1、赖华斌:农村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效率的提高

2、薄延娣:初中学生科学课前预习现状及应对策略

3、丁利平:科学设计预习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4、郁海燕:让“预习单”领着学生走进学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