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的送教下乡习作课略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7
/ 2

回归自然的送教下乡习作课略谈

彭宏辉

湖南省吉首市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湖南 吉首 416000

摘 要: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习作?把习作课当成了写法指导理论课,只会让习作难上加难。殊不知习作方法的指导应该渗透在每一个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在教师的有意语言当中。“教育要回归自然”,我们的习作教学就要让学生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融入生活,写出儿童的本真。

关键词:习作指导,渗透,回归自然

很多次送教下乡,乡村小学都会要求送习作课。上回,两个县城的乡村小学不约而同的都要求上一节三年级的习作课。

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对于小学生的习作要求重在了“兴趣”、“自信心”、“个性化”。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等等。

作为一线教师,无论专家提“生活作文”也好,“生态理论”也罢,我们乡村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是接地气,易操作,最实用,有效果的习作指导课。很多时候,我们有的语文老师把习作课走进了写法指导理论课的误区,把一条一条的理论灌输给我们的孩子,结果学生消化不了,一头雾水,让习作难上加难。殊不知习作方法的指导应该渗透在每一个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在教师的有意语言当中。

我们就设计了这么一节,不用时髦的多媒体,只带上一个纸箱,一个猕猴桃就OK了。我就结合罗曼老师送教时上的三年级习作课谈一谈。

一、明确教学目的

要上好一节习作课,老师必须要精心设计,不能随便应付。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以训练片段描写为主,能力强的孩子也可以写完整的习作。此阶段是过渡阶段,孩子们的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的注意占优势,所以习作课最好设计看得见、摸得着、好玩的,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内容。

我们选择了游戏作为教学内容。首先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学会观察的习惯。

2.学会捕捉人物的动作、表情,并加上自己的内心所想写进

自己的习作中去。

3.从片段描写入手,把游戏片段写具体。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仔细观察。

2.把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想用通顺的语句先说出来,再写下来。

教学难点:把游戏片段写具体。

教学过程的设计围绕教学目的展开。尤其是要设计出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游戏通过三个环节展开: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其中“摸一摸”是游戏的重点,这一环节又分两部分:摸进去之前,摸进去之后。“摸进去之后”又是重点。难点的突破必须要做到两点:首先是指导学生观察到位,其次是指导学生说到位。

二、把握老师的定位

1.好玩的游戏伙伴

老师在这节课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的游戏伙伴:“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玩一个有趣的游戏,你们说好吗?”目的是让孩子们心态放松下来,没有任何压力,处于自然状态,即展现原生态。

2.幽默的游戏主持人

老师还是游戏的主持人,需要幽默夸张地主持游戏。

尽管箱子里放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猕猴桃,可她还卖关子地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纸箱,箱子里装着一件神秘的东西,你们猜猜,会是什么?”

尽管箱子里放的只是一个老老实实的猕猴桃,可她还要一惊一乍地说:“伸出你的右手,轻轻地慢慢地伸进去……等等,罗老师想问问你,你确定要摸吗?当心别被它咬到了!我发现下面的同学都在替你紧张呢。”

这一处处的卖关子,一处处的悬念设置,都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兴趣,参与度,她把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到足够大,让孩子们忘记了这是在上课,忽略很多老师在听课。这样做,给习作课堂创设了一个轻松快乐忘我的情境,一个生态化的情境。

3.耐心的习作指导者

老师最重要的角色是习作指导者。这堂课真正的目的不是玩,而是写。要耐心地不动声色地引导孩子说出游戏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得略的,孩子写出来就是略写,指导得详细的,孩子写出来就是详细的,这叫详略得当。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地观察上面摸的同学的动作以及表情哟!”这是指导台下的孩子要观察台上的孩子的动作和表情。

“你摸到了吗?什么形状的?还摸到什么?你再捏捏它,有什么感觉?”这是指导台上的孩子利用手去触摸,去体验,去感受箱子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软硬等等。再通过触摸者的回答传递信息,供其他孩子参考、猜测。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你的心情。别的同学心情会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导孩子们除了观察台上参与游戏的同学,还要体会自己的心情,还要观察台下的其他同学的表现,我们常说的“点面结合”的写法指导就毫无痕迹地在此渗透了。

(2)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完整地说出来

“说”非常重要,它是写的基础,是写的保障。说得出来,就写得出来,说得好,就会写得好。在说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大脑在不断地回顾游戏的过程,回味游戏的乐趣。不善于说的,可以从他人的口中获得大量的词句积累,他会结合自身感受转化为个体语言;而参与说的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信,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会爆棚。

在猜一猜环节,老师说:“老师觉得刚才你们争先恐后地猜纸箱里是什么的样子真有趣,真想把这一幕记录下来,谁能用通顺的话语把刚才的场景简单的说一说?老师起个头吧……”

在摸一摸环节的第一步(没摸到)后,老师说:“谁来形容一下他现在的样子?表情是怎样的?动作呢?”

在摸一摸环节的第二步(摸到了)后,老师说:“谁能根据他的描述来形容一下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能猜出是什么吗?为什么?”

老师的引导说话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写出来内容都一样,而是为了让初学写作文的他们消除紧张的心态,就像老师这样说,很简单,一点儿也不难。

老师进行语言强化,让学生记忆发生过的游戏经历,是为后面的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孩子们满怀兴趣地参与到游戏中。当老师要揭晓答案时,一个个伸长脖子,有的站起来,有的走到行间,有的凑上前去,一个个迫不及待——原来是猕猴桃——哈哈哈!笑声一片。

玩开心了,指导到位了,能说具体了,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安静的20分钟,大多数孩子能写出来一篇像样的习作,有的是片段,有的是完整的一篇作文。在神秘快乐的游戏中,在悄悄的习作指导中,乡村的孩子也可以做到棒棒的!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