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让数学思考走向深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2

运用思维导图,让数学思考走向深度

郑碧红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凤鸣小学 广东 清远 511500

摘要: 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学习型、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摒弃浅表化的学习,呼唤深度学习的发生。教学实践中发现,把思维导图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助于教师准确分析学情,统整教学资源,在结构化的教学中放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彰显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多方互动中满足学习需求,从而提升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考,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源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教育系统倡导的深度学习,指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分析、批判、创新、协作以及自主学习等学习活动,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注重开发左右脑,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切合主题的各条线索运用层级图表现出来,帮助人们提高分析能力和结构化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思维导图是教师教学准备和学生数学学习的高效思维“地图”。

一、从“点状”走向“多维”,建立数学教材的结构体系

学生只有在多种元素的融合中开展数学学习,才有可能建立结构性认知,培养综合素养。这要求教师深刻认识教材、学情和各种教学资源,通过整合、重组,以主题、单元、课时或项目等形式,设计学习项目,进行单元统整教学。

5fa8d07f3020e_html_51cbb8bca436099b.png

元统整,不是一节节独立课时机械叠加。笔者借助思维导图,把教学内容、目标、资源、课型设置、学习活动等关联分析,缕清教学思路。下面以北师大版第六册《面积》单元统整教学为例说明。








《面积》单元统整教材结构和项目化学习资源设计


单元预习课:预习粗读整个《面积》单元,找重点,粗略了解单元内容和学法,记下疑问。

主题活动课:将各部分内容设计为活动主题,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研究。

专题练习课:围绕单元知识点,教师和学生设计挑战性的核心问题或题组,对比辨析,建立完整认知建构。

自主整理课: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有序整理复习本单元知识,再分享交流。

拓展课:抓住单元拓展性问题进行研究,如本单元可研究为何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本单元通过主题活动形式设计了如下贯穿整个单元的实践作业:1.制作面积单位;2.自选家里几种大小不一的物品,测算某个面的面积;3.测算不规则图形(如树叶)的面积;4.假设家里客厅装修铺地砖,测量相关数据,到店里选地砖,计算所需费用。运用思维导图设计的这些实践活动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的综合应用。

思维导图的使用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有新想法随时在图上记录,上例思维结果放在一张图里,通观全局,清晰看到以几种基本课型架构整个单元,学生从开始的单元预习到精细化的活动,最后复盘,综合运用知识探究实际问题,从散点到多维动态建构知识概念,提升思维品质。

二、从“指引”走向“开放”,设计学习过程的体验活动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习得方法、感悟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思考问题经验。要达到此效果,就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根据学生学力,从“指引”到“开放”, 设计学习过程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探究、自主学习。

把事物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研究是人们认识事物常用的一种方法,思维导图是进行逻辑分类的好工具。学生在刚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的支架,如上例《面积》单元的整理复习,如果学生对使用思维导图不熟悉,教师可列出第一分支:“面积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面积的应用”,学生根据支架抓重点,边阅读或边听讲边提取关键词,进行层级分类。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使用思维导图板书教学内容时,应向学生说明是如何思考的,学生在耳濡目熏中就不难学会用思维导图表达思考过程和结果。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主要是用演绎法和归纳法进行思考。思维导图是个思维工具,本质上,不是工具本身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而是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时所作的思考,使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所以,教学中不用纠结于思维导图有多少样式之类的教学,而要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聚焦在“思考”这一行动上。学生模仿教师作品绘制思维导图是无法体现应用和思考水平的,所以学生对思维导图熟悉之后,教师就应从“指引”到“开放”,放手让学生自主创作整理。

学生整理的思维导图,是可视化的思维过程资源,教师要善于从中分析学情,把全班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找出学生思维未达之处,从而改进教学。

三、从“单一”走向“多向”,发挥互动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习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按评价的参与者分,有老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互动的评价是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活动后,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构建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构建认知体系。

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源于美国心理学家A.M.柯林斯和奎林 的“语义网络”模型,该模型认为语言包含三个层次:理解、表达、会话。学生的思维导图让同伴读懂,或自己读懂同伴的想法,从中吸收“养料”,就要有沟通交流。相对于抽象的说理,思维导图的“可视化”更便于学生学习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思维导图表述同一内容,一千个学生会有一千种画法,每种画法都是一种创造,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匿名选择学生好的作品和存在问题的作品作为范本,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进行指引。由于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的特点,学生特别乐于使用和分享,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进步,在相互分享中自我洞察:“我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学生慢慢学会如何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同时感受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能力在提升。学生尤其是学习吃力的学生在这样的自我评价中比其他评价方式更易于获得成功的体验,追求上进的决心就更大。如果学生觉醒到自己学习者的身份,愿意为学习付出努力,教学当然会容易很多。

可见,借助思维导图,把单一的教师评价,演变成多向的师长评价、学生互评、自评,在积极的氛围中,学生从评价中的获益就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把思维导图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洞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通过单元统整,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设计多种课型,在教学中放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切实彰显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多方互动中满足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完整手册》中信出版社 2018.10

[2] 罗鸣亮《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5

[3](美)Jan Chappuis 《学习评价7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01

[4] 施乐旺.思维导图让数学课堂发生改变 “小学教学”杂志社网络教研 2020.03.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