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教育信息技术 助力提升教师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3


借力教育信息技术 助力提升教师素养

余永刚

安徽省 芜湖市二坝东武小学 238312

摘要】目前,我们正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电脑网络已经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课程整合必将发挥最大的潜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想抓好学校质量就必须得提高教师的素质,而现在教师的素质中信息素养又是十分重要。特别农村小学教师的条件相对较差,他们的信息素养更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中应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让教师必须有比较高的信息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处于农村小学任教多年的本文作者,面对学校信息技术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新路子。

关键词】农村学校 小学教师 信息素养 提升策略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快速步入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方式的理念也随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信息技术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农村小学信息师资匮乏、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网络知识普遍比较低、硬件设施配置不齐、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到位、信息课地位低下、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授课培训等等,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令人担忧。我作为农村小学的一名一线教师,在了解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师从业资格、岗位培训、自我学习、教学常规、资源建设、技能比赛、激励机制等几个方面谈一谈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信息素养培养与教师从业资格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普及应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而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这项工作必须从师范阶段开始抓起,经过系统而专门的培训,才能适应现代教学信息化的需求。对于师范生而言,信息素养课程应该像必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一样,成为一门师范专业的基础学科;对于非师范生而言,要想取得教师资格证,必须达到一定的信息技术等级水平。信息技术素养被纳入到教师从业资格证的必备条件,将会在整体上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信息素养培养与教师岗位培训相结合。

首先是新教师岗前培训,“主要是指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分配到有关学校之后,在正式从事教学工作之前所进行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短期培训,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的培训。”[1]随着农村学校规模的扩大和老教师的逐年退休,对新教师的需求量也相应的增大,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养内容体系之中,在教师职业的入口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对提高新教师的信息素养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我市教育主管部门每一学年都制订详细的教师全员培训方案,内容涉及到新教师上岗培训。因为是短期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应该选择一些基础性的信息技能,在难度上,应该根据地区信息技术普及水平而定。

其次是教师的假期培训,教师每年享有一寒一暑两个长假,在假期分批组织教师进修信息技术素养培训,这不仅是教师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外部环境需求,而且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内在需求。由于培训的对象是在职在岗教师,考虑到日常教学过程的艰辛,假期培训的时间不宜过长,三至五日为宜。在培训内容上不宜过多,要精选教学过程中实用性较强的技能内容来进行,力求快速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培训要每学期,每年都坚持,只有长期坚持,方能效果显著。

在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都应该考虑到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应根据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的现状,制定合适的培训内容,即是最基础而实用的知识,使教师们学即有所得,特别是消除老师们因“不会用”、“不敢用”而产生的焦虑感。培训的内容应包括:

(1)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中应用基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园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基本使用。

(3)初步掌握最流行的软件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普罗米修斯白板软件、鸿合软件等。

(4)掌握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的基本使用。

这些内容应用性操作性强,又有一定的梯度,做到了适应性层次和发展性层次的结合。

在培训方法和考核策略上,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利用活动促进的方法,结合培训目标,布置具体任务,把考核与培训结合起来;根据教师水平,分层次开展培训。另外,经常进行作品展示等交流形式,形式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信息素养培养与教师自我学习相结合。

要使教师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能有突破性的发展,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学习、提高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这里强调是长期的学习计划,不是为了一次的公开课,一次的比赛,一次的评比。例如,开展CAI,教学课件的制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公开课,应付评比,在临时急急忙忙地凑出个课件来,只是就课论课,事先没有准备,课后没有总结,公开课过后,什么都丢向脑后,没有什么有益的东西留下,更谈不上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了。反之,如果我们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则结果就大不一样。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也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有可能得心应手。

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利用我们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丰富的资源库,自学计算机知识,并适时地开展一些学习讲座,为教师们的自学指引方向。

四、信息素养培训与教师日常教学相结合。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教师应“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要“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才能持之以恒。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教师每时每刻处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真切感受信息意识、信息观念,逐步培养自己的信息能力。

备课:实行电子备课。如本校依托“芜湖智慧教育平台”,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按照《芜湖智慧教育平台备课工作管理规范指引》,规范各课型的模板,实行电子备课,并允许对教学设计进行二次修改,注重课后反思。

教学:每个班级安装了班班通设备,授课老师由熟悉课件、使用课件、到制作课件,由认识电子白板,使用电子白板,到应用白板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学得生动形象,教师自身教学技能也得到了训练提升。

批改:除正常的面批外,教师可利用教学设备中的视频展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即时批阅、评分。还可利用电子白板的投票器和答题器,向学生即兴提问、练习,全体学生进行投票以及输入文字,教师可看到结果,并按不同格式显示,即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错误及时纠正,对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训练。

辅导:除利用课余时间正常辅导外,各班级及时成立班级QQ群,家长微信群,通过语音或视频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一对一的在线辅导。

检测: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设计单元检测试题,让学生上机答题,限定时间,到点提交,评分系统及时评定等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研:除开展正常的线下教研活动外,教研部门可在智慧教育平台上发布通知,参加教研活动,如平台上的在线课堂、电子白板应用教学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比赛直播。还可在安徽省基础教育应用平台上,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等活动。

实际教学中,教师把计算机和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达到既高效优质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五、信息素养培养与教学资源建设相结合。

优秀信息资源库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详实而准确的资料数据,“学会运用网络资源能迅速扩充自身的知识,增添教育智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要求教师学习领会,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2]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资源库的频繁使用,不但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也可以在实践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然而,优秀资源库的建设并非个人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而是需要诸多参与者合作,经年累月,不断完善。一些大型的优秀综合资源库需要跨专业,跨学科来完成,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库是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该资源库(网站)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每个学科,是全省教师近几年来辛勤建设的结晶。老师们发挥了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设计学科教案、制作教学课件、上传教学视频、编写教学日志、撰写教学论文,还可参加主题讨论、网上评课、网络调研、在线答疑,与好友互助学习,为网站源源不断提供学科素材,丰富了网站资源。不管是应用还是建设这样的优秀资源库,都能很好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六、信息素养培养与信息技能比赛相结合。

信息技能大赛可以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技能素养为一体,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各级教育机构应该经常举行这类的大赛。如我省举办了《全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优秀个人空间评选活动、安徽省中小学微课评比、安徽省中小学优质课评比、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等比赛活动。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他们精力充沛,勇于挑战自我,开拓新领域,是这类大赛的主要参与者。为了准备这些大赛,他们会用心准备,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信息技能融入到竞赛当中,这一过程能够极大地提升青年教师们的综合信息素养。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多举办中小学信息技术类的活动与比赛,从而促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的整合,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进一步倡导先进的信息化课件制作理念和创新精神,达到教师信息素养的升华。

七、信息素养培养与建立激励机制相结合。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推进教育与技术的融合,2015年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建构‘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课堂,要求教师应当且必须提升教学理念,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技术自主自如地整合到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

[3]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学习掌握新技术和网络工作与评优评先相挂钩、与绩效考核相挂钩、与聘任晋级相挂钩。适时开展课程信息化技术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优秀课堂评比等形式,增加老师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将成为探索新型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有力技术支撑,它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方向。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网络交流和远程合作学习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同时,教育发展呼唤教师专业化,需求智慧型、研究型的教师,因此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二期。

[2]项纯,《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小学教师)》,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

[3]范艳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指南(小学数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