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2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李秀玲

黑龙江省拜泉县星耀小学 164700

摘要:随着通识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部门也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创新,以培养学生思维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对这方面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应学会变通,懂得创新,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五年级; 阅读教学

引言: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时期,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为以后奠定学习良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阅读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词句和情感的理解,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现状

(一)语文教师的教学办法

如今,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了厌倦,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例如教师在讲解阅读题时一直都是浅显地分析一下题,然后给学生念答案,让学生记录下来,导致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少之又少。此外,教师对语文阅读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大误解,没有正确地认识到问题,通常情况下,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题教学中,教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认为小学这个阶段对学生没有那么重要,不涉及到中考以及高考。一小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教龄长,没有更深挖掘课本里的知识,没有体会到阅读的真实情感,也没有理解阅读题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其次,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投入到课本阅读上,没有教学生仔细审题。教师更为关注的是一些较好学生的成绩,却忽视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学生学习方法

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一定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一晃而过,不够重视,不能积极主动地请教同学和老师,也不喜欢与别人沟通,以致于学生积攒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在遇到某一阅读题时,自己没有思路,不知道从哪方面答,然后胡乱写上几句算答完这道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二、完善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题的策略

(一)注重阅读效率和学生阅读量的提升

步入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课程任务逐渐变多,且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成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就需要改变低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方式,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快速阅读并不是传统的略读和扫读,其本身在文章的阅读前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什么”“文章的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什么”等,从而带有目的性地去阅读文章,节省了传统阅读方式一遍两遍所消耗的时间,引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采用快速阅读教学有利于教学时间的节省,在剩下的时间内,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知识,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准备中先快速阅读浏览文章,让他们在文章中寻找到一些有关圆明园的形容词特点。很快学生就能找到一些描述圆明园的词,如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等。如此,在短短五分钟的快速阅读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文章最为基本的信息。透过这些信息表面再继续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

(二)从生活角度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阅读情境

生活是学习的大熔炉,蕴含着丰富化、多样化的学科知识。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能够感知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从生活角度入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握已掌握的知识和现有生活经验,有针对性的创设生活情境,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慈母情深》教学为例,主要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具体描绘,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崇敬之情。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教学问题“我们通过学习《慈母情深》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接下来让我们读一读父爱是怎样的?”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网络中传递父爱的图片,或播放短视频中表达父爱的小故事,让学生带着对父爱的理解,感受文章中所传达的父爱的不同。最后,概括文章中作者与父亲相处的几个场景,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在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题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不要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教师深入教材,透彻了解教材中的课文以及课后习题。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白鹭》这一课中,有一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这么说?这就需要学生自行思考,而不是教师讲解答案。教师要带着学生回归课文,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且结合自身感受回答这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题,不要养成依赖教师给予答案这一不良习惯。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图片或者视频,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的各种问题,问题不可避免,学生需要对问题产生怀疑,因为质疑能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问题,教师还能进行延伸,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引导,积极引用情感教学法,实现融情于境,情境交融,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对文本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石雅茹.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雷小东.小学语文快乐阅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12-13.

[3]邹军.小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8(1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