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与能力的提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2

实验教学与能力的提高

吴欣欣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中学 116100

初中物理是启蒙学科,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基础。初学者觉得难以入门儿,但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验现象往往又使学生入迷。如何搞好实验教学,把“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保持永久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广泛性的问题。

一、做好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在物理授课中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实验,教师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物理现象,建构物理概念,初步掌握物理规律,同时它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

1.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提高实验的说服力。课堂演示实验时,学生情绪激昂,思维活跃,但集中注意力较差,,这时需要教师认真引导,讲述观察实验现象的步骤和方法。让他们观察后回答: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另外教师绝对避免实验失败的各种因素,以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教师课前应认真做好准备,把失败或异常的各种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并且要注意使实验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把一木块压入水底,然后撒开手,让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木块上浮。”教师再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答:“说明了木块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然后,教师再拿铁块重复上面的实验,提出同样的问题,学生回答:“铁块下沉。”但对铁块儿是否受到浮力,学生一定有争论。这时教师让学生再看一个实验,把铁块用细线系好挂在弹簧秤上,然后再把铁块浸没在水中,让学生观察两次弹簧秤的示数,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广泛讨论,确认铁块也受到浮力。教师紧接着再提出:“木块和铁块在水中都受到浮力,为什么一个上浮一个下沉呢?”此时学生会积极动脑思考,激发起了学习兴趣。为后续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做下铺垫。学生会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2.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实验的可见度。随着科学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课堂,它不仅能给教师教学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讲声现象一章时,声波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书中借助水波来讲声波,力求给学生一点真实感。课堂上可以在大水槽里装满水做水波实验,然后利用实物投影放大,提高实验的可见度。电学中的电流和电压也是两个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做成动画,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象化,让学生亲眼看见,当某段电路两端有电压时,电路中的电荷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否则电荷将不定向移动。学生自然会理解电压是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在讲磁场一节时,教师做完演示实验后,可放一段微课录像,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和不同形状的磁体其周围磁场也不相同。

3.发掘实验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有趣的探索中获得认知,这是传授知识的最好方法。在讲大气压强时,教师先给学生表演一个“节目”。拿一个剥了皮的鸡蛋,放在一个玻璃瓶口上,使其正好卡住,然后将鸡蛋拿起,将平底儿撒一些沙子,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入瓶内,稍后再次将鸡蛋放入瓶口,会看到这时鸡蛋掉进瓶中。学生看到会觉得很有趣,自然要问个为什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做好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标准中列出了20个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动手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英国科学家波义耳说过:“没有实验,任何新东西不能深知。”因此教师要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实验的正常开展。

1.做好预习,熟悉实验内容。分组实验要求学生人人动手亲自操作,比起演示实验来难度大了很多。如果靠教师实验课上讲明白后,学生再做,那样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往往师生手忙脚乱一节课,教师感到很累,学生收获不大,更重要的是还违背了探究实验的精神。因此,分组实验前,教师要事先拟好预习提纲,要求学生根据提纲去看书,了解实验目的,为了实现实验目的,学生认真阅读相关器材使用说明书,自主设计实验操作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具备初步的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能力,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实验课上教师只需几分钟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解答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其余时间都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分组实验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操作、思维能力。如在做“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要求学生:(1)先画出电路图,(2)按电路图摆好实验器材,(3)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电路时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滑片调到阻值最大端)。然后明确实验中应观察的问题:(1)手调节滑动变阻器,眼睛要观察电压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稍大于额定电压、稍小于额定电压。(2)观察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亮暗情况.(3)观察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哪边滑动,小灯泡变暗,向哪边滑动,小灯泡变亮。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目标明确,心里不慌。实验中看得细、看得准、看得全,并把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真实准确的结论。

3.做好记录,整理好实验报告。做好实验记录,整理好实验报告,这是实验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验中要求学生按规则操作,如实记录,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结果,坚决反对凑数据。实验中有时测得的数据与课本上的不一致,要组织学生认真分析论证,找出不一致的原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最后根据实验中收集的信息,完善实验报告。分析实验报告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问题能力的过程,通过总结归纳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掌握,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

4.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课本中有很多演示实验可以改变成学生的分组实验,这样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观察到亲自操作,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掌握。例如:电和磁这章的奥斯特实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做,实验现象也非常明显。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时,可让学生把直导线绕成螺线管,把小磁针放在它周围,通电后发现原来静止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确认通电螺线管周围也存在类似于条形磁体的磁场。同时通过缠绕螺线管加深了对螺线管的认识。在力这一节,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牛顿第一定律,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等,都可以让全体学生一起做。这样,不仅使他们学习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三、做好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初中教材中安排了多个“想想做做”小实验,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做好这些小实验,对于贯彻教材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小实验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由认识到理解的一种桥梁,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小实验能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两张纸自由下垂,在中间向下吹气。没做实验前,学生会猜想两张纸分别向外运动,但他们做完实验后发现实验现象与猜想不符,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学习物理的兴趣,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小实验能培养实验技能。学生在做小实验的过程中,要亲自制作或准备仪器,亲自操作、记录。因此通过物理小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会如何观察物理现象,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如何分析论证等,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总之,做好物理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和思维推理能力,促进学生自觉地探究知识,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