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提高小学生的宪法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2

《道德与法治》课提高小学生的宪法意识

王明梅

海南省屯昌县大同中心小学 ,海南 屯昌 571623

摘要: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强,但心智发展尚未成熟,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十分必要。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的思想启蒙课,它能够帮助小学生对所处的社会产生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更能明确地感受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个体,更是社会中的一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辅助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能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明辨是非,保持责任心和道德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宪法 学法

社会意识具有抽象性,宪法意识则将这种意识行为真实直观地体现出来。公民要具备宪法意识,就要求公民对宪法有充分的认识,包括宪法的观点以及宪法中所表达的思想,这些都要能够深入理解,并在具体的行为中发挥其价值。人们具备宪法意识,不仅要掌握宪法知识,还要了解基本原则,理解宪法所具备的功能,评价宪法的执行情况。当一个人具备宪法意识的时候,不仅要保护好基本的人权,还要认真行使人权。宪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也关乎到民生,宪法具有权威性,需要认真维护,这也是党的权威的体现,对人民的共同意志予以尊重的表现。对宪法的尊严予以维护,就要确保宪法的有效实施,使得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保障。中国是法治化国家,中国公民就要对宪法予以尊重,对宪法的内容要严格遵守,这与宪法意识具有直接相关性。

现在的小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也是支撑社会良性发展的骨干力量,中国要走法治建设道路,小学生就是主力军。所以,小学生要树立宪法意识,这对宪法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从当代的小学生宪法意识情况来看,往往忽视了宪法的重要性,甚至是小学生对于宪法没有基本认知。在小学期间,学生主要是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来获得宪法知识的,这门基础课也成为小学生领会宪法精神的主要途径。在小学生的宪法教育中,道德与法治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存在,使得宪法知识在基础教育中所占据的地位凸显。所以,在当前对小学生的宪法意识培养至关重要,这也是当前小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研究课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课上,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位居于第一位,因为该课程的追求就是最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维护他人,以及维护国家的利益。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以新颖的教学手段、更贴近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法律知识基础,多运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我和他人。

二、改进课堂的宪法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应该收集宪法史料、整理典型宪法案例,采集、建立宪法案例资源库。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训练小学生的宪法思维。打造精品网站、建立微信公众号、新媒体或其他传播方式,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澄清小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宪法观念误区,及时回应宪法实施过程中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增加基础课程宪法教育的新颖性、直观性、互动性,增强小学生的宪法意识。

例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我并不是抽象的去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而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领悟。我向学生出示一情景案例:小明是个八年级学生,小明的父亲开一家小饭馆,想让小明辍学在家早点帮忙赚钱。小明不愿意,小明父亲便拒绝再提供小明生活费了。我问同学们:“小明的父亲这样做对吗?”同学们各抒己见。学生正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为实践,从而明白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打造宪法实践教学

教学中应对宪法教育方式予以完善,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宪法意识予以培养。宪法要切实地发挥作用,就要体现在实施中;宪法要发挥其权威性,也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展开宪法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的形式上,都要按照宪法规范制定,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领会宪法精神。

在我完成课堂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都有哪些权利?我们过马路要怎么走?我们在公共场所要怎么做?我们借了别人的东西又要怎么做......这些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吗?学生在与同桌的小讨论后纷纷发言。务必让学生明白我们的活动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学生只有在在自身实践中对于宪法产生心理层面的认同,在从事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够以宪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已宪法作为行为标准。

最后,探索学校文化与法治文化的融合机制,拓展法治文化的渗透途径。一是要把依法治校理念深度融合进校园文化,寻找“法治育人”与“立德树人”的结合点,根据学校的不同特点,结合校园整体环境、特色,因地制宜,拓展法治文化阵地。二是坚持普法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贴近青少年心理和教育需求,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校园网、黑板报等德育阵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和懂法、用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突出法治文化的大众性、广泛性、感染性。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逐渐完善,人们的生活与法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用我们美好的心灵去净化身边的丑恶, 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共建我们美好的校园,共建我们美丽的海南自由贸易港。

参考文献:

[1]潘玉洁.浅谈小学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48-49.

[2]卜振鲁.小学政治新教材教学内容落实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9.

[3]于建兴.小学《道德与法治》与《思想品德》新旧教材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