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下初中学生的有效德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2

家校共育下初中学生的有效德育

刘希林

山东省宁津县时集中学 253400

摘要:作为教育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学生心理、生理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如何确保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双方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此本文主要基于“家校共育”的践行意义,针对学生德育培养中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系统化剖析。

关键词:家校共育;践行意义;践行现状;优化策略


一、中学生德育培养中家校共育的践行意义

在现阶段经济快速化发展过程中,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青少年犯罪率却呈现直线递增趋势,故此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双方教育的重中之重。从某方面而言,“家校共育”作为现阶段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弥补了机构教育的不足,促进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此外在如下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优势:

(一)共育的教育价值

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对外界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虽然为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与此同时在复杂的外界环境尤其是面对日益繁杂的网络信息,中学生往往极易受到一些不良价值观念的侵害,由此在影响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导致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就目前来看,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单一的学校教育现已无法承担起教育学生的全面职责,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教育机构在日常生活中需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通力协作来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由此为德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二)共育的社会价值

作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家庭和教育在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力都是不容忽视的,从某方面而言家庭教育亦或是机构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此外单一化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还极易导致学生抗拒心理和抵触情绪的产生,最终在影响他们全面化发展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初中教育从属性来讲,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具有基础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因此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活技能,此外在家校共育中为家庭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提供战略指导,以此为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中学生德育培养中家校共育践行的优化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确保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从某方面而言,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最主要的是为了推进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性发展,为此将“家校共育”践行于德育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教学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的重要战略途径。但目前来看,在“家校共育”践行过程中,德育教育教学成效始终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家校共育合作形式单一化,合作内容也主要是围绕学生的成绩和品德纪律,共育形式化较为严重;家校共育过程中家长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平等交流变成了单向输入,共育的共识性始终未能达成;家校共育中,对于农村地区的中学生而言,留守问题的严重化导致家庭教育无法落实到位,情感链缺失问题较为严重,因此为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德育教育培养过程中,“家校共育”践行过程中需做到如下几点:

(一)采取多元化的家校共育模式

在中学生德育教育培养过程中,为确保“家校共育”践行效益的最大化发挥,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而这里的多元并非单指形式多元,在教育内容方面也要做出延伸,由此为学生的全面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现阶段“家校共育”中,“学生成绩和日常表现”是共育的主要内容,内容的局限性在影响共育践行效益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此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在践行“家校共育”时,需对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提高对学生思想变化、情感变化的关注,此外在德育培养过程中,双方还需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如教育机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户外亲子活动,确保家庭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发挥。

(二)建立平等的家校共育合作观念

在“家校共育”模式践行过程中,平等观念的缺失是影响家校共育践行效益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从根本上改善当前德育培训现状,家长需从根本上端正自身在中学生德育培养中的态度,明确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只是学生达到适龄阶段接受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家庭作为德育教育培育的主要场所,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以此在后期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中,需认同自身的主体地位,为平等交流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语

概而总之,在学生德育教育培养过程中,家庭、学校作为教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为此加强两者的沟通交流,确保“共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是现阶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帆.试析初中德育中家校共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35):82-83.

[2]刘纪龙,肖晓锋.农村中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创建策略[J].新课程,2018,11(9):52.

[3]陈宏,斯倩.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困境及优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6,12(15):212-213.


作者简介

刘希林,1971年2月,男,山东省宁津县津城街道皂户刘村,本科,高级教师,家校共育,253400,山东省宁津县时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