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表达成为活力课堂的源头之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0
/ 2


让表达成为活力课堂的源头之水

高东玲

永吉县第 十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打造活力课堂,就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中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用精彩的表达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这是我们组在语文主题学习旅程中的一次新突破,旨在以语言训练为主线,以语言表达为载体,通过语文主题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表达能力培养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课程要注重语言的感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抒发思想感情。”因此,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课改下语文课堂的要求。

2、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学生终极发展是走向社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养之一。因此语文课堂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责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3、学情实际的选择。

长期以来,应试教学注重书面展示,忽视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表达的欲望不足,积极性不高。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表达的内驱力在减弱。因此,在本学期以表达能力培养作为语文课堂的着力点,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表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乐于表达、敢于表达的关键。首先,我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尤其是课下,和孩子们谈论他们喜欢的话题,关心他们的生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打下基础;其次,课堂上我转变风格,力求富有激情,富有幽默感,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轻松的课堂感觉;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对于学生的见解要鼓励、表扬,让学生在表达中获得课堂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2、精心设计主问题,用开放的问题启发精彩的表达。

精彩的表达源于开放的问题,因此主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多元思考、深层思考。如《伟大的悲剧》一课,从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悲剧何以伟大?”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悲剧”和“伟大”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题。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学生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当然也精彩纷呈。

3、采用格式引导,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表达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因而从格式引导开始,教会学生文从字顺的表达。每节课主问题确立后,我们都会设计一个参考句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表达的流畅性、条理性,为学生的精彩表达提供范例。

4、设计多元表达机会,保证学生的参与面。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每节课我们会设计多元的表达环节,如小组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个每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根据不同文本,我们还会安排表演(如《卖油翁》)、辩论(如《河中石兽》)等语文活动,让有特长的学生得以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表达的欲望。

5、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用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而表达是为了更好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注重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从文本思考生活。如第一单元学习后,我们安排了颁奖词的练习,先为课文中的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等名人写颁奖词,然后为身边的人(同学、老师、父母)写颁奖词;预习作者的内容,我们教给学生人物简历的写法,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给作者撰写简历;如《最苦与最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学习中的“苦”与“乐”;《一颗小桃树》,让学生写生活中给自己启迪影响的一种事物;《老王》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老王”……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学会实用性的表达(写作)知识,又感到新颖,从而乐于交流和展示。

6、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流畅、有条理的表达是基本要求,课堂上还要有意识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抓住契机,利用追问、点拨等手段,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如《最后一课》时,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时,一位同学找到了11段中“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他分析道:“这一处的语言描写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也体现了他的悲痛”,此时,一名女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这里没有悲痛,韩麦尔先生想认真上好这节课”。于是我趁机说道:“其他同学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小组讨论一下”。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就如同一片湖水,“潭面无风镜未磨”固然美好,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壮观更应该是我们所向往的。

教学是一项缺憾的艺术,庆幸的是我们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们愿奋力前行,用热情和执着,用努力和坚守,带领学生走进阅读,学会表达,让阅读丰盈孩子的生命,让表达精彩孩子的人生。